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9222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4229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9222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9222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9222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9222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9222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92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9222(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292222922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总则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2、应急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年) 、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启动条件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

3、动本预案。 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因灾死亡人以上;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万人以上;因灾倒塌房屋万间以上。 发生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万间以上。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组织指挥体系及

4、职责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 )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民政部。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 应急准备 资金准备民政部组织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安排中央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

5、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物资准备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 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完善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

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 每年年初购置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 . 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 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省救灾储备物资。. .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 通信和信息准备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 加强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建设并管理覆盖省、地、县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确保中央和地

7、方各级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 以国家减灾中心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充分发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对地监测系统的作用,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以及灾害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救灾装备准备. . 中央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 民政部、省级民政部门及灾害频发市、县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人力资源准备. . 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 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

8、海洋、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 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 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社会动员准备. .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 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 在已有万个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 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

9、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健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省(市)和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市对内蒙古、江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省(区)的对口支援机制。. 宣传、培训和演习. . 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 每年至少组织次省级灾害管理人员的培训。每两年至少组织 1 次地级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省或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次县级及乡镇民政助理员的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对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

10、的培训。. . 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灾害预警预报. .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 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国家和有关省(区、市)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灾害信息共享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灾情信息管理. . 灾情

11、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 灾情信息报告时间()灾情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告

12、后,应在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民政部报告。民政部接到重、特大灾情报告后,在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 、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天时之前向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每天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应在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地(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向省级民政部

13、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的报告后,应在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省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 灾情核定()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应急响应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级、县级、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

14、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四个响应等级。. 级响应. . 灾害损失情况()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 启动程序减灾委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国务院

15、提出启动一级响应的建议,由国务院决定进入级响应。. . 应急响应由减灾委主任统一领导、组织抗灾救灾工作。民政部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小时内向国务院和减灾委主任报告,之后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灾害发生后小时内商财政部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组织开展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际救灾捐赠款物;协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灾救灾的指示。. . 响应的终止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主任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级响应. . 灾害损失情况()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启动程序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提出启动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