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生态马克思主义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3997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读生态马克思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重读生态马克思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重读生态马克思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重读生态马克思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重读生态马克思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读生态马克思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读生态马克思主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读生态马克思主义重读生态马克思主义内容摘要:内容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反思,“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危机表现形式作了重新考察,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力图寻找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它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关键词: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契机“生态马克思主义”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形成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支学派,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既反对资本

2、主义,又对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满。他们力图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一、一、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孕育其产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生态马克思主义亦如此。一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伴随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科技革命的力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实行福利政策,缓解了阶级矛盾。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3、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方面的矛盾日益显现和突出,资产阶级追求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速度越来越快;土地资源日益枯竭,土壤沙化,土壤侵蚀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森林破坏严重;淡水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等。这些生态危机的出现,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也迫使人们思考问题的根源和寻找解决的办法,生态马克思主义正是伴随对生态危机的反思而产生的。另一方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伴随西方发达国家绿色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到 20 世纪 6070 年代,全球生

4、态危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随着一系列由于生态失衡引发的公害事件,如美国的“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 ,使得绿色政治运动逐渐兴起,各种生态组织和研究机构应运而生,生态运动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新社会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生态组织和生态运动主张实行生态经济,提倡保护动植物,反对使用核原料和核扩散,他们对工业社会增长的动机和意义提出质疑,主张通过保护环境来维护生态平衡,确保人类有一个和平的、与自然的发展协调一致的生活条件。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绿色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生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一运动中,在对资本主义生

5、产方式必然导致的生态危机进行揭露、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产生的。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解析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解析(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生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容扩展成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资本主义制度把通过资本积累不断增殖财富作为社会的最高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1。对利润的狂热追逐必将导致资本的自我扩张和对自然界存在价值的低估。生态

6、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对资本主义工业体系进行变革,按照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对整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进行彻底改造,建立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原来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标准逐渐服从于新的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标准。2.用生态理性来代替经济理性,倡导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的融合。法国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安德烈高兹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可以而且应与生态理性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生态方式的合理性存在于生态理性的合理性之中,无限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只会使生态危机更加显现。美国学者奥康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损耗和污染更多的是政治而非

7、经济问题。也就是说,与资本主义的情况不同,大规模的环境退化可能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2。他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用生态社会主义改造原有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与自然、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的真正融合。虽然生态危机在社会主义国家爆发具有客观性和现实性,但从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与自然、社会主义与生态学之间并不矛盾,社会主义生态关系内蕴涵着克服生态危机的因素,生态危机的出现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先进性。 3.未来社会是以生态理性为特征的绿色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与模式应该是以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主张促进

8、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发展不能独立于自然之外,而应该与自然共同发展,人不能被异化自然所控制,这是因为异化自然使人不可能在自然中重新发现自己。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产的计划性,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必须转变为生态生产,恢复生产领域中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根据全社会的整体需要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而不是无限制地扩大非生态性的生产。在社会价值观选择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实现生态平衡的权利,反对生态殖民主义。(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及局限性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现在已为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所接受。生态马克思主义不

9、仅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对生态危机的本质及根源的重要解释。一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批判功能,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消费、阶级以及国际斗争是造成当今世界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共产主义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方案。另一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将绿色生态观念引入红色革命理想之中,这可以说是对“颜色革命”的新的解释。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文本解读,也说明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的学说体系。这些解读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第二,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当

10、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以及促进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对此,生态主义者们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生态马克思主义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批判视角和科学的辩证方法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生态问题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并且,生态问题把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克沃尔在自然的敌人的结尾中指出的,人们必须达成共识,必须在生态系统没有完全毁灭之前采取行动。对此,生态社会主义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即建设以生态立行为特征的绿色社会。当然,

11、不能否认,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尚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问题上,尽管他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然而他们又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人类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他们看来,正是科技进步的后果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出现。其实,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关键是看它被谁掌握,为什么目的服务。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历史的杠杆。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运用科技的社会机制。其次,通过“零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若是实行“零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那就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来换取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无论

12、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问题都是硬道理。“零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再次,他们用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把人与自然的矛盾看成资本主义的更为基本和主要的矛盾,并以此代替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三、三、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机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机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如何把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如何促进经

13、济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佩珀认为:“资本主义最初发展了生产力但现在它阻碍了它们无异化的和合理的发展。因此,它必须为社会主义发展所代替,其中,(a)技术是适应所有自然(包括人类)的而不会对它造成破坏;(b)强化了生产者的能力和控制力。”3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在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为人们创造更加愉悦的环境,而非破坏自然。据调查显示,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32%、4%和 12.8%,石油、天然气 、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

14、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对全球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促进生态经济生根发芽。第二,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所谓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从生态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我

15、们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合理利用资源和对环境产生更少破坏的节约型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双重的,它既要克服过度生产,又要克服过度消费。向人们提供有意义的、非异化的劳动。高兹主张人们应该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他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对资源、做精心地合理安排,尽量缩减消费规模。这些方法虽然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但他们所主张的减少人们无限膨胀的需求欲望,控制人们对资源、环境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与浪费的观点,对于今天在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注重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作为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

16、大工具,可以有力的实现自然对人的价值,但同时也损害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因此,对待自然,人类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以及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不断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力度,使之趋利避害。同时,我们也须认识到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手段。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在依靠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发现节约能源、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新方法、新技术,从而积极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一条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增长之路。另一方面,我们要吸取西方工业发展过程中以及我国过去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教训,按照地球生物圈动态平衡的要求来调控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使经济在不超过环境的承载和更新能力下健康持续发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何自力,杨志强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J经济纵横,2009(2):13-16. 2 美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