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3551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摘要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课程,教师在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围绕这一观点,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解决生活化的实际问题;实施生活化的学习评价等六方面论述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点滴做法。关键词关键词生活 创新正文正文21 世纪是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实施创新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课程,教师在促进学生品德与

2、社会性发展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解决生活化的实际问题,实施生活化的学习评价,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就有了追求和探索新知识的动力。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要通过不同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点在生

3、活。因此,我们创设的情境更应是来源于生活的情境。如学习我是聪明的消费者一课,可以这样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这些商场为我们生活提供了方便。现在,我想买一盒彩笔,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抓住时机,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吧!”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马上进入本课学习状态。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引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事进行引导,营造了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再比如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

4、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景: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警察,我好象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 ”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 ”学生通过这个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选择离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作为重点,通过播放保洁员的话,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

5、升。二、二、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主动进入“问题情境” ,从而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在教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对于“

6、民工对城市发展有利吗?”这个话题,学生们意见不一,在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大家就议论纷纷。于是,我索性让他们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开了个小小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大家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还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巩固自己的论点,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听完大家的观点后,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片面性,最后,全班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民工确实会给城市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和他们为城市所作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城市生活离不开民工。因此,我们在关注和尊重他们的同时,可以给他们提些合理化建议,让民工能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通过一个小小辩论会,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对民工有了客观

7、公正的认识,从内心理解、关爱农民工,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也得以培养。四、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四、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改革对各门课程的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应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我们的同事,各行各业的社会成员,社会各部门都是重要而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教师应充分研究和分析本地文化背景和条件基础,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体现课程地域性和个性化,应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资源,帮助学生达到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更充实,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更真更实。例如,学习生活中的习俗一单元时,让学生调查我们农村的节日

8、,节日的习俗。家中有哪些喜事,生活中办喜事时的习俗。学生分小组对这些内容进行调查,有的是到现场,现身观察,记录;有的是访问家长及不同层次年龄的乡亲们。调查结束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装订成册,在班内交流。通过这次学习,学生们知道了本地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学会了分析社会事物,培养了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再如,学习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一单元时,根据农村小学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深入村中长期地进行劳动实践,从而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体验他们的艰辛,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五、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

9、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空间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还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育,提高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从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着手,设计开展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行动中培养应用与创造的能力。如在学习珍惜劳动成果一课之后,学生了解到了生活中的许多浪费的现象,初步认识到了节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节约从我做起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等等做起。班内对于

10、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学生分小组对于可以回收的易拉罐、废纸、牛奶盒、纸箱、饮料瓶等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回收后再变废为宝,如用易拉罐、牛奶盒、饮料瓶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也可拿到回收站卖掉。这样,学生在亲身实践的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培养了勤俭节约、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再如在学习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一单元后,针对农村孩子的特点,设计开展了“今天我来做家长”体验活动。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和家长互换一个角色,学生当一天家长,做家长应做的工作,然后由学生自己和家长对学生表现做出评价。经过一天的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做家长的辛苦,知道了以前自己做得不好、不对的事情。这些活动只是外表,体

11、验才是课程的精髓,只有学生获得了深刻体验,技能与素质才能真正内化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产生其应有的意义。六、解决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六、解决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个性品质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中,我们

12、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七、实施生活化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七、实施生活化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原则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发展性的评价。所以评价是主体性的、开发性的,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应把评价生活化、社会化。我们设计了多元化评价体系,由学生自我、班级、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由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对学生在活

13、动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学校主要评价学生在校各项表现,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干部、小组对学生也做出相应评价,学生对自己也有个人评价。以上所有评价结果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的评价,是生活化的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精心引导学生的活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