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43403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李连璞 ,刘连兴 ,赵 荣(1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2德州学院地理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目的 为使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因果分析方法,阐释了“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了后者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结果发现传统民居保护、更新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高度关联。结论 中国传统民居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只有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对其采取开发、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传统民居得到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天人合一”思想;传统民居

2、;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民居是在中国特有地理环境中产生的。作为传统建筑,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格局、外观、形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所以由于农耕生活的影响,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和关系。“天人合一”便是人们最终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追求。几千年来,这个理想直接影响着民居的发展演变,给传统民居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传统民居近乎“灭绝”的今天,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分析传统民居所面临的问题,对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1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民居发展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3、,这个思想既不存在人对自然的征服,也不存在自然对人的主宰,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态度,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对传统民居发展的影响,主要指传统民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协调,具体表现如下11 因地制宜这主要指建筑物以自身的形式变化,使自然条件发挥较大的作用,更好地实现民居建筑的功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以围合的院落式为基础,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气候状况,民居建筑格局和形式都有相应的变化 。东北地区太阳入射角很小,一年中半年以上是漫长而严寒的冬季,抗寒是民居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争取更多的太阳辐射,避免建筑物相互阻挡,单体建筑

4、之间保持了较大间距,形成了建筑物间距较大的“东北大院”。华北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四合院中的建筑格局适应了华北地区的纬度位置,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条件。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冬季长而冷,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多开南窗,室内普遍设火炕,建材中用泥较多,造形显得厚重。在亚热带的华中和华东地区,夏季受副高压控制,空气湿度大,热量不易蒸发,人们倍感酷热,民居建筑最重要的任务是避暑。为了遮阳,院落中建筑物缩小了间距,以期获得较大阴影,同时建筑物间距缩小形成聚落中的窄巷,有利于加大风速。热带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建筑物间距进一步缩小,院落变成了天井。亚热带和热带民居建筑的重要任务是降温、通风

5、、避雨、防潮,房屋高度较大,出檐较深远,屋面坡度较大,结构开敞,外观轻盈。我国从东部到西部降水越来越少,降水多的地区为了防潮湿和倾泻雨水,地基一般较高,屋面坡度也较大。12 就近取材民居建筑的建造,在传统社会交通运输不方便的情况下,一般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遥远的建材产地去购置体量大、份量重的建材。这就使得就近从自然界取材成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条原则。不少自然材料只须在建筑现场临时作简单加工就可作为建筑材料。例如:一个地区的石料开采方便,那么石料就是该地最重要的建筑用材料;如果土质有一定粘性,那么就可用于打土坯或烧制砖瓦,如土质带有粉沙性,则可夯土筑墙;某地盛产竹木,那么竹木就成了最

6、主要的建材。13 抗灾防灾从传统民居自身的特点来看,对自然灾害的态度主要是消极防范。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变率很大,水旱灾害经常发生。限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人们只能立足于受灾后的减少损失 。因此,在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人民生活总有较大的不安全感,这些地区往往又是经济落后区,这就直接导致了民居建筑普遍简陋。如苏北里下河地区,传统民居多为土墙草顶房,即便是号称淮东富邑的盐城,至清末,草房还占45。14 统一和谐在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围合的院落式住宅为大部分地区所接受,这样,中国传统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就处于一种基本控制状态 J。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土木建筑,建筑材料自身的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向高处发

7、展。院落式的基本布局形式和高度适中的外观,使传统民居很容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传统民居的主人们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环境,只能选择一块满意的房基地,一旦选定,就只能尊重自然环境,努力使住宅建筑去适应它。适应该地区气候和地形的建筑;风格总是统一的。如东南丘陵的民居建筑随地形变化而随高就低,曲折蜿蜒,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同一地域的民居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天然建筑材料,建房的结构方法也基本相同,这就不仅使建筑物的形式、色彩和质感保持统一风格,也使民居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传统社会交通不便,各地交流很少,守旧思想根深蒂固,在长期发展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一定区域内民居建筑风格接近的模式。15

8、和中有变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基调,但这种统一和谐又不乏变化,这才使传统民居在景观上富有勃勃生机,有的甚至具有诗情画意 :民居在建筑时间上总是有先有后,民居主人的喜好和财力也不尽一致。因此,总体风格基本一致的民居建筑总还有高低大小的变化。在山丘地区,民居建筑顺应地势,利用坡、沟、坎、台等微地貌构成灵活多变的外观形式,勾画出层次丰富、参差变化的轮廓线。江南丘陵区盛产木材,传统民居建筑用木材较多,不仅用木构架承重,连门、窗、栏杆、隔墙和围护墙也喜用木材,砖墙多用空斗砌法,加上该区建筑密度较大,防火成了至关重要的大事。为了防止或延缓火势蔓延,传统民居广泛采用封火墙。封火墙即马头墙,即屋

9、顶中最高,且富有装饰性的山墙,为了加强防火功能,封火墙必须高出屋面许多,它一般呈跌落的台阶形式,也有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曲线形式。从建筑景观角度讲,不同方向、不同形式马头墙在一定地理环境中的组合,使建筑群体充满了韵律感。16 保护环境传统民居对住宅周围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保护山林和环境绿化等方面。利用自然资源时,注意资源的繁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经长期实践,人们总结出根据生态、观赏和实用功能在民居建筑周围绿化的经验。如梅树树干不大,不挡阳光,造型优美,宜植于稍高又避雨的宅北;榆树速生,枝叶繁茂,还能吸附烟尘,种于宅周能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人们常以竹喻高风亮节,生产工具也多以竹加工制作,竹生长快,耐阴

10、,因而宅后常植竹。南方民居为了减少墙壁吸收太阳辐射,常在向阳面选用有吸热能力的垂直绿化植物。2 传统民居面临的问题诚然,传统民居是当时社会和自然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民居与现代社会之间出现了诸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21 传统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文化变革的时期,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古老的民居伴随这种变化正在飞速地消失。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房地产热的升温,许多旧城千百年幸存下来的民居正被成片地拆毁。如济南,旧城已很难找到一片完整的四合院群落,在威海卫,旧城也已无旧民居可寻了。一些富裕起来

11、的乡镇,民居建设性的破坏尤为严重。如胶东海边渔村的海草房现在只在个别村落中才能见到,有的县城甚至连一座旧时完整的民居都找不到了,古老的传统民居正成为当前经济发展最直接的牺牲品。22 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传统民居所容纳的是封建家长制的大家庭,生活俭朴,所需设备简单。现在的居住方式和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核心家庭是城市的主要居住单位,家庭日常生活所用的设备越来越多,生活的多样化使得风格纯朴的传统民居不再受青睐。23 采用“限制“型的管理模式,使保护处于困难境地传统民居,特别是名人故居具有旅游、观赏、学习等价值,如果这些价值能够被发掘利用,就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传统民居的保护长期以

12、来一直未摆脱以“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单一保护思想模式,其管理经费也是单纯依靠政府极为有限的行政事业拨款来维持的,这样往往造成保护经费紧张,管理力不从心。3 中国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31 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取因“天人合一”思想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协调,所以使传统民居本身含有可持续发展的色彩。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传统民居与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矛盾。那么,传统民居能否持续发展?怎样才能持续发展?它向今天的人们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传统民居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保护与开发、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模式,具体做好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传统民居的更新和传统民居的

13、旅游资源转化。32 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传统民居是人类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当今许多传统民居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许多传统民居正在逐渐消失,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迫在眉睫。笔者认为,保护的关键是保护传统民居的整体性,应坚持两个理念:一是传统民居保护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理念,环境是传统民居赖以存在的外在空间,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统民居的外部环境达到融洽和谐,共同成为传统民居的“时间标记”,传达历史文化的蕴涵;二是“实”“虚”并重的理念,做到既要保护传统民居的实体,还要保护传统民居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其具体内容包括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富有传统特色民居的实物保护、传统民居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的保

14、护和其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321 实物保护实物保护是指对传统民居的原有风貌及格局进行原样保护,但由于诸多因素,传统民居的实物保护应根据其建筑质量和艺术价值分片、分级保护,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原样保护,如许多名人故居的保护;保护外观,内部现代化,特别是传统民居聚落,对其保护多采用此种方式,既要对其保护,又要满足现代家庭居住的需要; 复原仿制型,有些重要的传统民居由于年代久远、自然和人为等破坏的影响已不可能看到原貌,对其进行复原性仿建,提供实实在在的客体。322 文化保护文化保护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扬弃,作为传统建筑文化,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

15、、格局、外观、形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但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又内含对自然环境的消极适应,因此对其应采取扬弃的哲学思想进行建筑文化的保护;二是对传统民居为依托的民俗民风的保护,中国幅员辽阔,区域文化差异很大,由于区域文化影响着当地民居的特色,所以各地民居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失去文化内涵的民居保护便违背了传统民居保护系统性的原则。只有异地风情、生活习惯、民俗民风的保留才能使传统民居充满活力,也更有生命力,从而更有利于传统民居的实物保护。323 环境保护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天人合一一”思想使传统民居建设遵循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

16、护,如对水源、土地的主动保护,对民居周围进行绿化等。对传统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才能保证传统民居保护的实物整体性和文化系统性。对社会环境的保护。由于传统民居受当时结构材料的限制,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民居已是木朽墙倾,难以满足现代家庭生活的需要,采光通风不够理想,基础设施配套也相应缺乏。但是,从历史保护的角度出发,居民私自翻建住房往往被视为对历史风貌整体性的破坏而难以从规划管理部门获得通过。同时,除少数传统民居通过开展旅游、展览等活动自筹资金而获得处于良性发展外,大部分传统民居由于国情限制,国家难以抽出资金进行维修改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居民迁出原住房,原住房或留老人看守或出租,这样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被改变,形成传统民居缺乏社会活力的现状,社会环境遭到破坏,许多传统民居成为空有其表的构筑群。这不是传统民居保护的初衷,也违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传统民居的保护具有不可持续的性质 。因此,对传统民居社会环境的保护是保证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4 传统民居的更新41 传统民居更新的必要性从哲学观点看,文化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