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3242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探讨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王 耕 源(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摘要:摘要:报酬递减规律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当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连续增 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以后,总产量的增加额将越来越小的现象。劳动 分工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报酬递减,另一种是报酬递增。报酬递减是根本的原因, 而报酬递起着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劳动分工; 报酬递减律; 生产技术Analysis the Causes of Labor Division Based on the Law of Diminishin

2、g Returns Wang Gengyuan(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se, Guizhou, Xingyi 562400)Abstract: Diminishing returns law is means in certai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level, when other factor of production is changeless, continuous increase some facility production elements of the inputs in reach

3、 a point, after revaluation, outpu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small. There are two reasons of labor division, one kind is diminishing returns, another kind is pay increase. Diminishing returns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and reward plays a promoting role recursion. Keywords: Division of labor;the Law

4、 of Diminishing Returns;Production technology一、劳动分工的定义一、劳动分工的定义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 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类本身及自然界与社 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关于劳动分工没有统一的界定。 “分工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分工,指人类劳动的一般形式,有人群便有 劳动,有劳动必有分工。狭义的分工,是一种历史的形态,指存在于一定历史阶段(主要是 私有制阶级社会)的人类劳动形式。 ” 1 1 ( (P P1 1) ) 就一般意义说,

5、所谓分工,是“一种特殊的、有专业划分的、进一步发展的协作形式。 ” 2 2 ( (P P3 30 01 1) )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社会上劳动种类、劳动部门和生产工序等的分划;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彼此间的分工协作,即人们在同一时间里从事不同的劳动。 本文所讨论的 劳动分工主要是指劳动种类、劳动部门的划分,而少涉及劳动者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二、亚当斯密和马克思关于分工起源的论述二、亚当斯密和马克思关于分工起源的论述1 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论述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论述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 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

6、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 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 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劳动分工是人类天性中的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换,以物易物, 相互交易。 ” 3 3 ( (P P1 19 9) ) “由于我们相互是通过契约,以物易物利购买来获取大部分我们所需 要的相互的帮助和照料,正是这个以物易物的意向最初引起了劳动的分工。 ” 3 3 ( (P P2 20 0) )由于是 交换能力引起了劳动分工,所以分工的程度就必然总是要受到交换能力的大小的限制。 3 3 ( (P P2 22 2) )斯密的关于劳动分工理论不完善。论

7、述分工产生的原因不充分,按照斯密的观点分工 取决于交换能力,而先有分工还是先有交换?这个问题没有回答,没有分工又何来交换? 因 此其所解释的产生分工的原因不充分。2 马克思关于分工马克思关于分工起源的论述起源的论述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做一般的分工;把这 些生产大类分为种和亚种,叫做特殊的分工;把工场内部的分工,叫做个别的分工。社会 分工最初是在两种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是纯生理的自然分工(比如说男性、 女性的分工) ,另一是生产与生活区域的自然分工。 4 4 ( (P P3 38 89 9) )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不足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不足。马克思对劳动

8、的分工的种类的划分是 非常科学的,对于分工的起源(纯生理的自然分工和生产与生活区域的自然分工)的论述 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但这至多也只能说明分工产生的过程,对于分工产生的原因分析依然 是比较缺乏的。三、三、报酬递减规律与报酬递减规律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内部原因。正如撕密所说的 那样,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进行物物交换。另一方面 是外部原因,即事物的差异性,包括人的差异性和物的差异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分工,而物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域的生产资料和

9、生活资料的不同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的 不同。但马克思对于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没有过多的阐述。这里主要是从劳动分工的外部 因素进行讨论。导致劳动分工的外部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报酬递减,另一种是报酬递增。 报酬递减是根本的原因,而报酬递起着促进的作用。1 1 原因之一原因之一报酬递减报酬递减(1)报酬递减规律自人类利用土地从事生产劳动的时候起,“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或者边际报酬递减规 律就客观存在了。 在技术给定和生产的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种可变要素投入会使其 边际产量增加到某一点,超过这一点后,增加可变要素投入会使边际产量减少,这一规律就是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

10、律的三个阶段,如图 1 所示。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先是递增,大到最大,然后是递减,但是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平均 产量,而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向上的。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 多,生产者加大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说,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的生产都不会停留在这一阶 段,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但是仍然大于零,而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使平均产量 下降,而总产量还在继续上升。 第三阶段:该阶段其始点总产量达到最大值,而边际产量为零,此阶段,边际产量小 于零且继续下降,平均产量和总

11、产量也不断下降。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 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理性的生产者需要通过减 少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克服可变要素(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和 总产量下降的情况。第二阶段TPP图图 1 总产量曲线的三阶段总产量曲线的三阶段 5 5 ( (P P1 14 48 8) )(2)报酬递减规律与分工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相对减少。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人们在同一快 土地上或者同一行业当中,必然要增加投入(比如劳动投入、资金投入等) ,但是,由于存 在报酬递减的原因,当投入达到某一水平时,报酬会出现递减,这就使得同一快土地或这

12、同一行业难于承担过多的人口,因此会出现劳动分工。这种劳动分工,首先在某一行业内 部进行,使劳动达到里一种优化组合,相当与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使得这一行业能够承 担更多的人口;其次这种劳动分工体现在当某一行业不能承受更多的人口时,劳动力从这 一行业转到别的行业。因此报酬递减是劳动分工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如果不存在报酬 递减,分工就不可能进行,人们从事某一行业就能够获得所要的报酬。满足足够多的人口, 人们没有理由进行分工或者从某一行业转向另一行业。 2 原因之二原因之二报酬递增报酬递增 由于技术水平不同,报酬递减规律图中的产量曲线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图2 所以。在技术水平 1 的条件下,总产量的

13、极值为T1,由于技术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技 术水平 2,在此技术水平下,总产量达到极值T2,总之随着每一次技术水平的提高, 总产量曲线达到一个新的极值(最大值) 。不同产业的转换过程,也可以看成是技术 水平的改变过程。当然,产业的转换是以提高产值为前提的,如果产值得不到提高, 就没有转换的必要 。产量产量量投入第一阶段第 二 阶 段第 三 阶 段图图 2 土地在不同产业间(或者不同的技术水平)的报酬递减规律土地在不同产业间(或者不同的技术水平)的报酬递减规律 6 6 报酬递增,这里是指相对于报酬递减而言的,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下,在相同的要素投 入下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比技术水平低的生产者能够创造更多的

14、报酬(产出) ,如图 2 所示。 因此使得人们在选择生产投入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随着选则人数量的 增加(这里的选择人数量的增加应该达到让高水平生产者无暇顾及其它工作,或者说总是 接到没完没了的工作而没有时间去从事自己原来的工作,比如说一个本来从事种植的人, 但同时也从事劳动工具的制作,而且由于天赋(技术水平)高,找他制作劳动工具的人越 来越多,一致于他没有时间去从事种植业) ,高水平生产者逐渐与其他生产者独立开来形成 专一的生产。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劳动技术水平是可以提高的,因此可以假设在一定时 间范围内,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可以从较低的技术水平跃升到较高的技术水平,这种技术提 升

15、需要有包括时间在内的要素投入,这些要素投入构成技术提升的成本,当然这种技术水 平的提升与自己的努力程度有关系,如果不努力只能会付出更高的。选择高劳动技术水平 生产者有两种原因,一是节约了成本,一个生手要成为熟练的生产者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 和成本才能到达,半熟练到熟练同样也许要时间等要素投入;二是自己在其他领域有可能 创造更多的收益。 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存在不同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较高的有相应较高的报酬,这也稳 固了劳动分工,而不至于使得从其他行业或者本行业的低端(低技术水平)转来的高技术 人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去。参考文献: 1林其泉.分工的起源和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研究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王耕源.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政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图书馆,2007.作者简介:王耕源(1978),男,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城市 化与区域发展。联系电话 13984673044投 入T2 技术水平 3T2 技术水平 3T3 技术水 平 3产 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