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2373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一起做研究纪实话题之二整理:任景业(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发表于新世纪小学数学 )(接上期)“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相信我们并不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会回答的近于完美因为这是我们太善于回答这样的考题了。但究竟我们对这个问题理解了多少?又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了多少?蔡金法博士的调查让我们再一次感到吃惊:我们说的与我们做的相距甚远!一、问卷中发现: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的割裂一、问卷中发现: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的割裂2010 年 6 月 19 日上午的主题是关于教育目标,当初设计问卷时,蔡金法博

2、士设计的题目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和刘坚教授讨论之后,感觉这个命题太大,便改成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认为最重要的思维品质是什么?” 。下表是对老师们的问卷做的统计。从统计的结果来看, “独创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最高的。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内涵和解释上相近,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合为一项。如果把灵活性、独立性、独创性与深刻性加在一起,实际上有百分之六七十的老师都觉得这方面很重要。那么这些很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落实的如何呢?在下面的“有效的教学是怎样的?” “如果你去评课会看哪一些方面?”的回答中,真正提到这三个方面仅有10%。蔡金法博士由此指出:“这说明我们的认识和实

3、践是脱节的,在具体的实施上还有一定的距离。目标是这,具体实施却是在那。我们有必要对目标形成广泛的认识,以便反映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 ”我们普遍认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创性、思维的深刻性” ,但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却并不关注或很少关注!我们公认的最重要的东西并没有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却把他放在了墙头上。课程是思维的对象而不是记忆的内容,教育应当是启智育人的事业,而不能成为知识搬运的场所。而要把这些理念切实践行在教学中,还需要我们从细节处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二、小故事大道理:现实与教育理念的矛盾二、小故事大道理:现实与教育理念的矛盾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教师观念上应该有什么样的改变?蔡金法

4、博士结合下面的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思考。1987 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我国南京进行创造性培养研究。在他下榻的金陵宾馆,房间的钥匙是挂在一个塑料板上的那时的钥匙还不是磁卡钥匙。有一天,他儿子想学着大人的样子把钥匙插进锁眼打开门,但孩子的手总是不听使唤,钥匙一直插不进锁孔中去。五分钟过去了还是插不进去,十分钟过去了小孩子还在尝试,十五分钟过去了门还是打不开,二十分钟过去了,孩子还在尝试。在这二十分钟当中有很多服务员从他们的身边走过。起初走过来的人感到小孩儿开门很有意思,但是有些服务员看到这么长时间了小孩还在开门,都投来怪异的目光。有位服务员终于忍不住了,非常

5、有爱心地走过去手把手地教孩子把钥匙插到钥匙孔里面去,讲你要这样插,这样往右转,这样门就开开了。这位服务员看孩子开了门,又扭头看了 HowardGardner 一眼,似乎有一种让HowardGardner 致谢的希望。但是服务员却从 HowardGardner 脸上看到对方有些恼怒的表情。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大家结合这个故事发表意见,以期对教育目标寻求些一些共识。有老师说:“服务员和 HowardGardner 所追求的价值观不一样,服务员认为门打开了结果就实现了。HowardGardner 其实是注重孩子探索过程中的育人价值,孩子这么耐心地尝试二十分钟,这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至于能不能

6、把门打开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孩子觉得试的过程就很好玩,所以这个过程对育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样的看法,也许有些“冠冕堂皇” ,还不能真正触及实际的教学行为!蔡金法博士由此追问:“小孩子不就是开门这个目的吗?我们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解题不就是目的吗?解决了问题就完了嘛!知识掌握了就完了嘛!如果这样,我告诉他不就行了?告诉不是很省事吗?学校教育之所以要一个班一个班的教育,不是一个一个的教育,就是为了省时间嘛!”蔡老师的追问,促使老师结合当下的故事反思课堂教学。有的老师坦言:“小孩的父亲和服务员体现的是两种理念,这两种理念其实也反应在平常很多老师的课堂上。有的老师提出,我们期末复习时间很紧张,很

7、多的内容都讲不完,我们讲很多遍学生都不能掌握,哪有时间再搞课堂互动啊?虽然课改以后这么多年专家一直在搞培训,但是落实到一线老师的头脑中,让他们从观念上、实际行动上做彻底的改变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教材上的教学任务在这里摆着,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这里面本身就是矛盾,所以一线的老师很多是选择了服务员的方法,有的时候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就问你们懂了吗?不懂。再讲一遍,再问懂了吗?这是很多老师存在的问题,其实很不利于学生思考。 ”来自美国的还是孙烨博士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也畅谈自己的感受:“我先是在中国受的教育,后来到美国读书,现在在美国大学教书。我对两种教育体系都有感受,尤其是对蔡老师说的创造性

8、感受更深。我在学校读书是特别听话的学生。我到美国上课的时候,老师也不告诉我要做什么,也不告诉我学什么就要考试,我说怎么考?写论文。我希望老师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告诉我条条框框我就好做了。美国的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让你自己想想,想你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那时,我是第一次坐下来想,我竟然还可以选择我感兴趣的东西?!还有我儿子,我孩子摔倒了我们都不会去扶他,这点与我的父母有很大的区别。儿子一岁多的时候自己就会吃饭了。起初,我的父母说小孩吃饭也吃不好,你喂他一下不就行了吗?我说不行。有的时候教育上的投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培养的创造性和坚韧的毅力非常重要。我到 25 岁的时候才知

9、道可以选择我认为重要的,而不是做社会、领导要求我做的东西,我才发现自己可以真正地生活。我现在做小学生的数学和语言的发展能力方面的研究。中国的孩子太听话了,太乖了!”有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也谈到自己的一些疑惑:“我听故事的同时有很深的感触,在我家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而且发生过很多次,我家的小宝贝经常把钥匙要过去自己去开门。我记得儿子的反应是问我朝哪边拧?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有意识应该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我说自己想一想,他就往左拧往右拧,因为年龄小,力气不足,无论往左还是右都是拧不动,当时我在想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我告诉他,你把门往里推推,推紧了锁松一些就容易拧开了,他往里推又问我妈妈往哪边拧?在那一

10、刹那我的脑海里涌现过这样的想法,如果结合今天的主题可能是错的,但我当时就告诉他了。在我的帮助下他就很吃力地把门拧开了,他当时特别的开心。事后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当时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觉得人活一辈子有很多生活当中所经历的事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累积,既然我可以告诉他向左拧还是向右拧,我就应当突出时效性。我在想我会不会拿 30 分钟就坐在那儿去看孩子怎样把门拧开?孩子经历的过程很重要,但是有很多小事我们没有必要太过于强调细枝末节,两秒钟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花更多的时间?时间不是可以买来的。我知道大家的想法,应该让孩子有探究的精神。但是这也是我真实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经过这一

11、段时间的讨论,蔡金法教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这是很真实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唱高调,我们需要真实的思考。有什么样的东西是可以直接教给他们,有什么东西是需要探索的,这之间的平衡如何掌握?”三、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办?三、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办?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大家的认识可以说是统一了,但真正要面临一个具体的教学细节在如何处理时又会遇上各种不同的观点与处理方式。有的老师提出:“有一些学者和做研究工作的人对我们要求太高了,当你面对一群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想在课堂上让孩子有探究的精神,但是我们有期末考试,甚至有很多学校、市里的抽考,我们班现在有 90 个学生,这 90

12、 个人是层次各异,现在即使是小班型也是孩子各有各的层次,要求我们因材施教,但是为什么不能因材施考?因为树梢在动而树根不动!”如何在“树梢在动树而根不动”的情境下逐渐实现我们的理想?蔡金法教授说:“我个人觉得我们的高考体制不能改,如果高考体制改了,我们国家出的问题更多。能不能在原来基础多加一点点东西?我们希望这三天的讨论能够有一点共识,我个人觉得可以做得到,能不能群策群力想出一两个小小的点子,在原来的基础上既不会损害我们的进程,又能够朝着这个目标迈一小步,我们就要一起来讨论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两位老师都提到我们希望让学生探究,但是教学进度会影响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需要花点时

13、间讨论。 ”有老师说:“我想把这个问题推向极端,假如没有服务员这把锁会不会从 1987 年开到现在?我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出手?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 ”“有个常州的学生他在谈到课改体会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过去我们遇到问题还没有让我们思考老师就开始讲解了,我们有一种被拖着走的感觉;现在老师给我们充分思考的时候,当我们思考的时候又是多么地希望老师讲解啊!”我们要体会孩子们的心情,父亲在津津有味地观看是重视过程,价值观在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这样非常有价值,你告诉了他他就没有好奇心了,这是教育的曲线图。当孩子们问我到底是向哪面拧呢?这是他的需求,你要进行点拨了,让孩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就要出手了。

14、”我不再改下去了,不少内容还未表达清楚,这样下去太耗费时间了!的确,我们并不善于留给学生长作业、大作业,很少留给学生隔周、隔月,甚至于值得学生终生思考的问题。而伟大的创造和卓越的思想常常源于对现实的丰富情感与对一个问题的痛苦思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思想与创造!那么,是否需要有一个出手的恰当时机?如何判断和把握 “该” 出手的时刻?在什么内容上需要这样的时机?在找到恰当的时机后又如何出手?也许,这并是一次讨论班能解决的问题。正如一位老师指出的那样:“第一,是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很难说要培养孩子什么能力而不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怎么来解决

15、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 “学会思考”这几个字并不好做,关键是“会思考” 。这要是让孩子学会思考,应当给孩子思考的机会,探索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思考;因为思考不能被替代,也不能被传授;第二、学会思考并不一定在学校,在家庭中、在社会中、在学校中,学习的场所无处不在;第三,要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表现出来的思考的独创性、深刻性那种弃而不舍的精神,有时不需要表扬,我们只要在旁边等待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奖赏。 ”离开教学实际问题,单从理念上去讨论,不同观点的双方往往都能拿出丰富的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最终往往不会有什么结果。蔡金法教授在讨论中又一次

16、将航线靠近教学一线:“一方面我们要有一个平衡,探究的时候抓住适当的时机点拨,另外探究会不会影响进度,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很现实,我们应该开放这样的房间,有没有具体的措施,一到二个措施,能够对这方面有一点点进展?”课程改革已进入十个年头,老师们中不乏这方面的经验与案例,下面是老师们介绍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启示,也让我们看到改革的希望:“在学校中老师们经常问我,我们想探究但是没有时间?是不是可以把单元里几节课看看,哪一节课有探究的价值,我们把一节课做深做透了,哪怕是延伸一点时间都没有关系,把第一节课探究透了,后面的内容就可以减少很多的时间,也没有必要每一节课都反复地打磨,这样是不是就解决了探究的问题,这是一个想法。 ”“我举个例子,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你把公式中的三分之一直接给孩子,他们也能认可。但是有的孩子们会问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我曾用了二十钟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学过了圆柱的体积,对于圆锥的体积你会有什么想法吗?有的孩子会说二分之一 ,也有的说是三分之一 。我当时把孩子的各种想法都展现出来,激发了孩子探究实验的兴趣。但是我想我的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