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2363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摘要】:区域化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两种发展趋势,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市场经济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市场、生产、信息的流动超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在广度、深度、速度、关联性、冲击力等方面,都表现出日趋强劲的态势;以跨国公司、联合政府组织等为代表的在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社会的体制化和组织化现象,都成为了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全球化又在重新塑造着当代社会和世界的秩序。深入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部,也可以看到通过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的超越行政区划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

2、确立,在中国,经济活动网络已经跨越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同时行政区政府的经济职能也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呈现出逐渐转弱的趋势。伴随着行政区间经济联系不断提高,“行政区经济”、地方保护主义对经济发展阻碍作用日益明显化。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当代,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再是独立的封闭行为,会自然而然地通过各种网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多种形式的联系,行政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下逐渐形成。竞合是竞争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如果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其结果会由于内耗而导致国家或区域整体竞争力下降。竞合对中国传统的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一体化就这样被推上了历

3、史的舞台。区域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决定了只有通过区域一体化这个途径,才能够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在 2003 年率先提出了“泛珠三角”作为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先锋,通过“泛珠三角”内部不同地区、省市的资源重组与合作,通过区内产业的互补、资源的共享、市场的共建和政策的对接,极大地提升“泛珠三角”的综合竞争力。本文从当前转型中的制度建设和改革的迫切需求出发,结合国际区域一体化典型模式的实践,以及日本、法国、美国改革对其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的分析,以“珠三角”、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现状、特点与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当前中国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制度瓶颈,在借鉴、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4、,系统地探讨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市场职能、政府职能、区域性组织的缺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力争探究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实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职能、构架有效的区域性组织来解决上述问题。文章一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研究的相关背景。中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步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探索中国以“珠三角”、 “长三角”为代表的中观尺度、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代表的微观尺度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探讨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其次,从体制创新的视角,将开发区体制作为一种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初期的体制创新,分析改革开放后开发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指出开发区作为改革的产物,作为向市场经济转型

5、初期相对平稳且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的切入点。随着开发区体制自身发展的成熟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发区对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在逐渐趋于平稳,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建立统一的市场、有效的区域性组织等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在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章在对区域一体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与阐述后,明确了指出区域一体化应该涵盖经济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两个层面。并对区域发展中的区域一体化的具体表现从市场、产品、服务;空间、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第三章通过对区域一体化的研究回顾与评述,全面认识和了解当前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动态,主要从区域一体化的概念研究、区域

6、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模式、区域一体化组织研究,以及区域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区域一体化与制度创新、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论述。并对与先行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第四章从两个层面对国外区域一体化模式与范例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模式概括。第一个层面是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为典型代表的国际间区域一体化进行探讨,分析其各自的形成特点、运行机制;第二个层面是以日本、法国、美国为例,探讨其各自通过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国内区域一体化的推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对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启示。第五章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作为中国中观尺度区域一体化的代表,在分析

7、其区域一体化特点、运行机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由于受到转型中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速度的缓慢。认为制度因素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第六章,本章针对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从政府、市场、组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探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政府“缺位”与“越位”的种种表现与形成政府缺陷的内在动力机制与制度原因;第二,分析了市场自身固有的功能缺陷和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不完善、政府过度干预经济所造成的市场功能缺陷,并指出市

8、场体系的建立与政府改革密不可分。通过调节并转换政府职能,让政府与市场和谐起来,增强市场的自律性同时增强政府行为的有效性。第三,以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组织为代表,探讨了目前中国区域一体化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和组织自身的缺陷,并分析了导致问题与缺陷产生的原因。第七章研究中国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主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市场制度两大方面,从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机制与现阶段政府职能的定位切入,提出了在法治下构建有效政府;通过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相关法律进行市场制度的创新,以形成新的市场体系与秩序,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第八章主要针对区域一体化组织问

9、题进行探讨。探讨中国区域一体化组织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影响组织建设的制度性因素,并提出了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健全法治,构建多层次、多元、多种形式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第九章,本章把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微观尺度的一体化区域,从改革与制度创新的视角,回顾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在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体制与空间组织问题。将滨海新区置于多尺度空间中,探讨其发展问题。从建立有效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行政区域功能区联动的一体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推定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方案分析。

10、最后,在前文研究基础上,笔者针对加快滨海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提出了通过创建新机制,统筹滨海新区的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构架开放的滨海新区经济系统;通过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发挥实虚相得益彰的政府职能;通过推进法治建设,完善滨海新区一体化规则;以及通过创新组织构架,建立有效的、多元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等建议与现阶段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与调整构想。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改革制度创新【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F114.46【目录】:论文摘要 6-9ABSTRACT9-16 第一章绪论 16-27 第一节选题背景、研

11、究意义、研究基础 16-23 第二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23-27 第二章区域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分析 27-35 第一节区域一体化的内涵 27-29 第二节区域发展与区域一体化 29-35 第三章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 35-56 第一节研究现状 35-48 第二节相关理论 48-56 第四章国外区域一体化模式与范例 56-81 第一节国际间一体化案例 56-65 第二节一个国家内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改革与创新 65-75 第三节经验借鉴与规律总结 75-81 第五章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81-98 第一节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现状 81-89 第二节中国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2、89-98 第六章实现中菌区域一体化瓶颈分析:改革与制度 98-126 第一节关于制度 98-104 第二节中国的区域一体化与改革、制度变迁 104-126 第七章中国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与制度创新 126-141 第一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府制度创新 126-133 第二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市场制度创新 133-138 第三节区域一体化中基础设施供给与制度创新 138-141 第八章中国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创新 141-149 第一节中国区域一体化组织建设 141-145第二节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创新 145-149 第九章案例研究:滨海新区一体化发展思考 149-195 第一节滨海新区的形成与发展现状149-167 第二节多尺度空间中的滨海新区发展问题 167-179 第三节滨海新区内部一体化的问题研究 179-187 第四节实现滨海新区一体化的途径思考 187-195 结语 195-198 主要参考文献 198-205 附录(一)第九章相关表格 205-215 附录(二)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比较 215-222 附录(三)222-223 后记 223-22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