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A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42344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OSA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OSA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OSA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OSA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OSA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SA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 11 部OSA 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吴新民(执笔) 张炳熙(执笔)于布为 薛张纲 叶铁虎 王俊科 邓小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系指患者睡眠时周期性地出现部分或完全的上呼吸道梗阻。由于此类患者围术期潜在有发生上呼吸道梗阻的危险,且多伴有高血压或心脏病,故不论所施行的手术是否与矫正 OSA 有关,该类患者应列为麻醉的高危患者。因此,为降低发生不良结局的可能性,提高 OSA 患者的围术期管理质量,特提出 OSA 患者麻醉和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一、OSA 的发病率美国 OSA 的发病率约为 5%25%。我国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根据已有数据估算,OSA 的发病率约为 4%。随

2、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肥胖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会大幅增加。不幸的是,约有 80%95%的 OSA 患者在手术前并没有能够被诊断出来。因此,麻醉科医师必须掌握 OSA 的诊断标准。 (见本共识第三部分:OSA 的诊断标准)二、OSA 的病理生理成人的上呼吸道是咽腔,其前壁和侧壁没有骨性组织支撑,仅靠咽腔壁上的肌肉张力保持其开放。睡眠时由于肌肉松弛,舌后坠,可不同程度地使咽腔变窄。如果咽腔显著变窄,则吸气时因气流迅速通过悬雍垂、舌根和会厌,而产生鼾声和低通气状态(经口、鼻气流少于清醒时的 50%以上并持续 10s 以上时) 。当咽腔壁肌肉完全失去张力时,咽腔塌陷,由于舌完全后坠,形成上呼吸道完全

3、梗阻,出现虽用力通气、但无气流通过、无声音的窒息状态。窒息时间如超过 10s,就将引起低氧、高碳酸血症。低氧和高碳酸血症会触发用力通气和气道负压进一步增加,并导致患者睡眠减浅,脑电呈现爆发性抑制,出现肢体活动、翻身、憋醒,咽部肌肉张力增加、咽腔部分开放、伴有鼾声。患者气道开放后缓解了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复又进入深睡状态。睡眠结构的紊乱和反复发生的憋醒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造成深睡不足,白天困倦嗜睡,晨起头痛,记忆力减退,个性和认知改变。睡眠时反复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心病、高血压(晨起高血压、晚上临睡前血压较低,单纯的抗高血压药物疗

4、效差,血压波动大) 、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夜间猝死。窒息时呼吸道负压增加,可引起轻度负压性肺水肿。缺氧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增高,可产生红细胞增多症,使血液粘滞性增高,促发或加重血栓形成。三、OSA 的诊断标准睡眠过程中,在有通气努力的情况下,如呼吸气流停止 10s/次以上,每小时发作 5 次以上,或呼吸气流较正常下降 50%并伴有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超过 4%,即可诊断为 OSA。目前多以多导睡眠图(PSG)的结果作为诊断 OSA 的金标准。睡眠时鼾声(超过 60 分贝)大、门外便可闻及,睡眠时常出现体动、憋醒,并有人观察到其睡眠时出现呼吸停止,晨起头痛,白天困倦,在安静环境中极易睡

5、着,可能患有高血压,便可确定诊断为 OSA。打鼾和缺氧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OSA 需要与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等疾病鉴别。有助于诊断 OSA 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见表1、2 和 3。四、OSA 患者的术前准备1、对 OSA 的严重性和其围术期风险的评估麻醉科医师应当与外科医师合作,在术前对疑似 OSA 的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病史回顾、与患者或家属了解患者睡眠情况、体格检查等,必要时应进行睡眠监测。应根据临床印象(夜间打鼾、频繁体动、多次憋醒、白天嗜睡)和睡眠研究确定存在 OSA 的严重程度、致病原因、手术部位、创伤程度和术后镇痛等情况,来确定其围术期风险性,制定详细的

6、麻醉、监测和术后镇痛方案。重度 OSA 患者接受需要全身麻醉的胸、腹腔手术以及气道手术时,术后均需要有效镇痛,使围术期风险显著增加,对此应明确告知患者、家属及手术医师。2、困难气道的评估OSA 患者围术期的最主要危险是不能确保呼吸道通畅,麻醉诱导后插管困难、通气困难,甚至不能维持有效通气;或拔管后立即出现呼吸道部分或完全梗阻,术后给予镇痛药和/或镇静药后呼吸停止,导致缺氧、脑缺氧性损害,甚至死亡。70%90%的 OSA 患者体形肥胖(BMI30),且可伴有上呼吸道解剖结构异常,给气管插管操作带来很大困难。全麻诱导及给予肌松药后可使肌张力下降,上呼吸道塌陷,导致声门暴露非常困难,使气道管理的困难

7、程度进一步加剧。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麻醉医师在麻醉前需对 OSA 患者气道进行全面细致地评估,了解有无困难气道;有无颜面部畸形,如小下颌畸形、下颌后缩畸形、舌骨位置异常等;有无上呼吸道解剖异常,如口咽腔狭小、扁桃体腺样体肥大、舌体肥大等,并注意结合 Mallampati 试验、直接或间接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从严格意义上讲,对所有 OSA 患者,均应将其视为困难气道患者。对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应精心设计气道处理方案,了解双侧鼻腔的通畅情况,并准备好相应的气道管理器具(经鼻异型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喉罩、特殊气管插管设备、紧急气管切开装置等) 。术前会诊时应做好充分地解

8、释,让患者理解和配合可能要在清醒镇静状态下完成气管内插管。23、重要脏器功能评估OSA 患者病情越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越大,麻醉手术的潜在危险也越大。应注意对心血管系统(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冠心病等) 、呼吸系统(肺功能检查、屏气试验等)和肾脏功能等认真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使受损器官达到最佳功能状态。对重度 OSA 患者,应考虑于术前即开始睡眠时经鼻罩持续气道正压(CPAP)辅助呼吸,也可以考虑在患者可耐受下术前使用下颌前移矫正器、口腔矫治器或减轻体重。对 CPAP 反应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睡眠时使用经鼻罩无创正压通气(NIPPV)或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 。通常经三

9、个月的 CPAP 或 NIPPV 治疗,就能够缓解 OSA 导致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和代谢异常。4、术前用药OSA 患者对各类中枢抑制药均较敏感,使用镇静剂或麻醉性镇痛药后有发生呼吸暂停、上呼吸道阻塞、过度镇静等危险,故术前应慎用,通常静注东莨菪硷 0.3mg 或长托宁 0.5mg 即可。应用镇静剂时应在已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后,给予小剂量(如咪达唑仑每次静注 1mg)且需密切监测 SpO2 和通气状态。5、麻醉监测设备术前必须准备好完成困难插管的各种设备,备好 CPAP 呼吸机、麻醉机、具有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电的监测仪,同时还应备有血气监测仪和转运呼吸机。五、OSA 患

10、者的麻醉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均能够加重上呼吸道梗阻,甚至引起呼吸暂停。另外这些药物能抑制低氧和高碳酸血症诱发的通气反应,从而加重 OSA,抑制 OSA 患者对窒息的唤醒能力,使患者可能遭受生命危险。(一)监测方法1、呼吸功能诱导过程、术中、拔管过程和术后早期均须持续监测 SpO2,确保氧合正常。气管插管后须持续监测 PetCO2,以确保导管在气管内并通气正常。2、循环功能围术期应持续监测心电图,及时诊断和处理心肌缺血。全身麻醉下施行复杂手术,应行有创动脉压监测。(二)麻醉方法1、OSA 患者行非 OSA 相关的矫治术与全身麻醉相比,区域阻滞(包括局部浸润、外周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阻

11、滞)如镇痛效果佳,则可避免术中和术后使用镇静药和镇痛药或降低其用量,易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患者的安全性。如可满足手术需要,应列为首选。使用区域阻滞时,如需合并给予镇静药,应严密监测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态。区域阻滞复合深度镇静对 OSA 患者带来的危险远高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对于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出血多、伴有大量体液丢失及转移的手术以及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大的手术(如心、胸和神经外科手术) ,仍以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为宜。2、OSA 患者行颚咽成形手术(UPPP)应首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三)气管插管技术OSA 患者均应考虑存在困难气道。关于困难气道的处理请参

12、阅困难气道处理专家意见。1、清醒经鼻插管清醒镇静下经鼻腔气管插管为 OSA 患者首选的方法。完善的表面麻醉(鼻腔、口咽和气管内表面麻醉)是顺利施行经鼻腔气管插管的关键。应选择患者感觉通气较好一侧的鼻腔施行此操作,如两侧通气相同则以左侧为首选。所用导管应使用管径较细质地较软的经鼻异型导管。适时的伸屈颈部,旋转导管使导管斜面朝向咽后壁有利于其通过鼻道及减少组织损伤。导管通过后鼻孔后,嘱患者闭口用鼻深呼吸,根据导管内的气流声,分次推进以接近声门,当气流声最大时,表明导管口已对准声门口,随即在吸气期顺势将导管送入气管内。气管导管进入气管内的重要标志是患者呛咳,此时应立即推注丙泊酚使患者意识消失,连接麻

13、醉机的呼吸回路和呼气末 CO2 监测,如有肺泡平台压力波形出现,即可肯定气管导管位置在气管内,然后方可根据手术需要使用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遇经鼻气管插管困难时,应尽早使用纤维光导喉镜或气管镜引导。为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常辅用适当的镇静剂。但此类患者对镇静药比较敏感,用量一定要控制,提倡咪达唑仑 0.51mg 分次给药,保持清醒镇静水平,同时可辅助适量芬太尼 1g/kg。如患者使用镇静药后出现缺氧、挣扎、牙关紧闭,应立即给予丙泊酚、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控制患者,同时使用视可尼喉镜或喉罩,尽快建立人工通气道,必要时应及时行快速气管造口(切开)术。切忌犹豫不决、抱侥幸心3理等待患者苏醒。2、快速

14、诱导经口插管对行非 OSA 矫正手术、且无通气困难和插管困难的 OSA 患者,可行快速诱导经口插管,必要时配合使用先进的辅助插管设备,以确保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3、快速诱导经鼻插管在有条件且技术熟练的单位,对于行 OSA 矫正术,确保无通气困难的 OSA 患者,在借助纤维支气管镜下可进行快速诱导经鼻气管内插管,以保证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更安全和舒适。(四)麻醉管理1、麻醉药物全身麻醉时可选用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的强效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地氟醚,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和麻醉性镇痛药瑞芬太尼,辅助中作用时间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维持麻醉。手术结束时,要确保患者及时清醒,各项反射恢复正常。2、呼吸道

15、管理麻醉中的呼吸管理非常重要。深度镇静需要确保呼吸道通畅,潮气量满意。OSA 患者行 OSA 矫正术时可选择钢丝加强气管导管,但需注意开口器可能挤压气管导管,头部的移位也可能导致气管导管扭曲、移位。特别是气管导管出鼻孔处极易打折梗阻,表现为气道压明显升高,须及时与术者沟通,调整导管位置,共同管理好气道。手术中应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OSA 患者矫正术后,因麻醉药的残留作用、口腔内的分泌物、创面渗出、出血和水肿,导致拔管后发生气道阻塞的危险性很高,尤其是鼻部手术后局部包裹的患者,更应注意。拔管时(无论是在手术室、PACU 或 ICU)以采用头高位为宜,患者应该定向力完全恢复、对指令有反应(

16、不可将患者不自主的活动如反射性地抓气管内导管、突然要坐起等误认为患者已完全意识恢复) ,呛咳和吞咽反射恢复和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完全恢复(T4/T10.9、抬头实验5s、VT8ml/kg、最大吸气峰压-25cmH2O 和 PetCO230kg/m2(儿童大于同年龄或性别的 95%) b.颈粗短,颈围 43cm(男性)或41cm(女性) c.影响气道的头面部异常,小颌或下颌后缩,解剖性鼻堵塞,咽腔狭窄 d.扁桃体肥大度或以上 e.儿童腺样体肥大,甚至出现腺样体面容2) 睡眠中有气道梗阻史(存在下述 2 个或 2 个以上因素) ,如果患者独自生活或没有旁人观察睡眠,仅需下述 1 个因素a.中重度鼾声(门外可闻及) b.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窒息和屏气 c.夜间睡眠中呼吸节律紊乱d.睡眠中频繁惊醒 e.睡眠中间歇性出声打鼾(或父母报告儿童睡眠时呼吸困难)3) 白天嗜睡(存在如下一个或更多因素)a.尽管“睡眠”充足,仍频繁嗜睡或乏力,有时晨起头痛 b.尽管“睡眠”充足,但在无刺激的环境中很容易入睡(如看电视、阅读、骑自行车或驾车)c.父母或老师指出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