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1980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荒漠化分土地荒漠化分类类,成因,危害,治理,成因,危害,治理一一、 、土土地地荒荒漠漠化化分分类类狭狭义义的的土土地地荒荒漠漠化化( (即即沙沙漠漠化化) )是是指指在在脆脆弱弱的的生生态态系系统统下下, ,由由于于人人为为过过度度的的经经济济活活动动, ,破破坏坏其其平平衡衡, ,使使原原非非沙沙漠漠的的地地区区出出现现了了类类似似沙沙漠漠景景观观的的环环境境变变化化过过程程。 。正正因因为为如如此此, ,凡凡是是具具有有发发生生沙沙漠漠化化过过程程的的土土地地都都称称之之为为沙沙漠漠化化土土地地。 。广广义义土土地地荒荒漠漠化化则则是是指指由由于于人人为为和和自自然然因因素素的的综综合

2、合作作用用, ,使使得得干干旱旱、 、半半干干旱旱甚甚至至半半湿湿润润地地区区自自然然环环境境退退化化( (包包括括沙沙质质荒荒漠漠化化、 、盐盐渍渍荒荒漠漠化化、 、石石质质荒荒漠漠化化、 、海海洋洋荒荒漠漠化化、 、城城市市荒荒漠漠化化、 、高寒荒漠化高寒荒漠化等等。 。) )的的总总过过程程。 。综合上述对荒漠化理解,我认为常见荒漠化类型包括 : 一、沙一、沙质质荒漠化(沙漠化)荒漠化(沙漠化)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主要分布于干旱 半干旱沙漠边缘,除自然原因外,可能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 烧柴问题等,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或衰竭。沙漠化是荒漠化

3、最主要的类型,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荒漠化。此类荒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二、二、盐渍盐渍荒漠化荒漠化也属荒漠化的常见类型,也称盐漠化,我们把土壤表层 30cm 以内,可溶性盐离子总量超过 1%时称盐碱土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再地势平坦低洼地下水位高且排水不畅的地带,蒸发作用使土壤成土母质和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积聚地表而形成。多于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有关,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使得农作物发生生理干旱,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产生荒漠化效应。此类荒漠化多见于华北平原和青海省境内。三、石三、石质质荒漠化(石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由于人为作用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导致土壤流失,土层变薄

4、,使基岩逐步裸露的过程,主要分布于降水多、风力大或坡度陡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基岩山区,水土流失引起石漠化很严重。特别是在云贵高原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表现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更为突出。山地石漠化又包括山坡石漠化、沟谷石漠化、滩地石漠化等。四、海洋四、海洋(水域水域)荒漠化荒漠化 一个国家的领海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领海的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是一个国家土地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海洋也存在着类似的荒漠化,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

5、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如赤潮导致生物生产力下降,石油污染导致海面蒸发下降,出现的荒漠化效应.我们要对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引起十分的重视。五、城市荒漠化五、城市荒漠化发生在城市内,由于人口增加和地表性质改变而出现类似荒漠环境效应的环境有害化过程。因为城市表现出的气候暖干化,城市石漠化、城市贫水化、地面干燥化、城市风沙活动、城市生物多样性减少,都于荒漠有类似的效应。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六、高寒荒漠化六、高寒荒漠化高山上部和

6、高纬度亚极地地区,因低温引起生理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也被称做寒漠。总而言之,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荒漠化的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和治理的迫切性,不断反思调整我们的行为,达到人地的和谐共生,实现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做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荒漠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本区条件分析: 基本条件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7、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 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 加剧荒漠化进程。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

8、化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 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 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 采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 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 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一些农牧民为了增 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 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 移和抑制地表起沙 的植被遭破坏过

9、度放 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 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 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 沙化进程过度开 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 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 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 展四、荒漠化的危害四、荒漠化的危害 1、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 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动沙丘淹没) 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

10、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 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 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治理重点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治理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主要是改

11、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 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 被) 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 前移。 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调

12、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 林业与牧业。 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