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欧美文学第二节 雨果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 一、 雨果世界观的四次变化经历: 第一帝国的灭亡 波旁王朝的复辟 七月革命 二月革命 拿破仑政变 第三帝国的覆灭 普法战争 巴黎公社 第三共和国 (一)1827 年前:以保守思想为主导 父亲在拿破仑时期曾得过将军头衔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 中学时代开始写诗,立下了志愿:“成为夏多布里昂,否则别无他志 ” 由于其家庭在复辟王朝统治下的政治利害关系,也由于他母亲的影响,雨果初期的创作有保守倾向 1819 年,与维尼等共同创办了《文学保守者》周刊,公开站在了伪古典主义一边,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 1826 年, 《短歌行与民谣集》出版 《欧那尼》《欧那尼》上演 45 天,浪漫派取得胜利,占领了戏剧舞台文学史称为“欧那尼之战” 。
•一出破坏“三一律”的浪漫剧•采用惊世骇俗的民间语言 “我来抢那位美人,你们去捉那强盗 ” (台词粗鲁,遭到保守派谩骂 )•鲜明的人物对照如美少年与白发公爵,强盗与国王二)1827~1838 年:民主共和思想占主导由于波王朝倒行逆施、变本加厉,教会横行,愈加肆虐于人民,加之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雨果的思想和政治态度开始有了转变 1826 年,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 1827 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 ,成为这一运动的领袖 1830 年 2 月 25 日, 《欧那尼》首次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1831 年,雨果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克伦威尔〉序》 美丑对照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 强调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戏剧应该是一面集中的镜子,它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 ” 关于戏剧的风格和语言 “那真是奇妙的年代, 《〈克伦威尔〉序》在我们眼里发出灿烂的光辉,在我们看来,他的论证是无可辩驳的,他引起了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运动。
” ——戈蒂耶 (三)1838~1848 年: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摇摆金融资产阶级建立的“七月王朝” ,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 1841 年,当选法兰西文学院院士,虽称颂法国大革命,但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不赞成共和体制 1843 年,以法国中世纪历史为题材的剧本《城堡里的伯爵》上演遭到失败 1848 年以前,他一直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摇摆四)1848~1885 年:从追求君主政体转变到追求民主共和“二月革命”对雨果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雨果坚决站在共和的立场上,成为 1849—1851 年间国民会议中的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 年 12 月 11 日,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始终坚持对拿破仑第三独裁统治的斗争,完成了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 (1952)和政治讽刺诗《惩罚集》 •60 年代,雨果陆续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1862) 、《海上劳工》 (1866) 、 《笑面人》 (1869) •1874 年,雨果出版了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 。
《悲惨世界》 (1862)人物:米里哀 冉阿让 沙威 芳汀 柯赛特 思想内容:1、对下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2、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尤其是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3、表达了以人道主义的道德感化改造社会的信念冉阿让: 作为一个贫农出身的工人,因贫困为姐姐的孩子偷面包,被判了 19 年徒刑 作为一个屡次越狱并成功逃脱的苦役犯,要报复社会,偷窃别人 米里哀主教的“仁爱”感化了冉阿让,使他成为了理想化的资产者形象——马德兰市长 为证明穷苦人商马第的清白,再次被捕入狱后越狱拯救妓女芳汀的女儿珂塞特并隐居巴黎 1832 年,冉阿让参加了共和党人反抗暴政的起义,在街垒战斗中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最后在珂塞特和青年马吕斯的怀抱中安详地告别了人世其他人物: 芳汀是女工悲惨命运的化身:女工——失业卖掉金发和门牙——娼妓——法律判刑珂塞特是被摧残虐待的童工的代表 沙威代表着残酷的法律制度——尊敬官府,仇视反叛 德纳第是个寡廉鲜耻的利己主义者,是资本主义罪恶的象征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现实主义: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 年巴黎的街垒战等。
浪漫主义: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德纳第的许多罪行二、风格上具有政论性三、小说的语言高昂、激动和热情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 •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 •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已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1885 年,雨果逝世于巴黎 •法兰西举国致哀,送葬者达百万之众 •雨果被葬在法国先贤祠里二、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发表于 1831 年 3 月,是雨果的第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主题思想1. 反对封建专制 2. 反对邪恶的宗教势力 3. 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以 15 世纪路易十一王朝为背景,以巍峨雄壮的巴黎圣母院为舞台,以卑贱低下的小人物为正面形象,叙述了一个悲惨动人的爱情故事,控诉了封建王朝宗教势力迫害和残杀善良无辜人民的罪行,颂扬了下层人民淳朴善良、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
•人物塑造•爱斯美拉尔——真、善、美的象征•克洛德神父——双重性格的人物加西莫多——比较单纯,内心善良艺术特征1.想象丰富,情节离奇 • 采用比拟和夸张的方式来描写宏伟的场景和人物事件 耸立着绞刑架的刑场 阴森的巴士底狱 圣母院激战 • 小说情节显示了多变和幻想的特点,曲折离奇,大起大落• 2.贯串着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 作品的重要部分是围绕着不同的人对主人公爱斯美拉尔达的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爱” ,展现了人物的不同心灵,抒发作者的激情3.对照手法的成功运用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上,将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审判法庭的对照等进行对照描写 环境与人物的对照圣母院的圣洁、壮美与克罗德的淫邪、阴险相对照 人物之间的对照,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就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对照中显示形象的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