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6552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课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的构想与实的构想与实践研究践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 冯志兰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二期课改中的一门全新课程,教材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宗旨、以关注学生生活和倡导实践体验学习方式为特点、以栏目式活动板块为特色的,它的实施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教学法课程的活动教学法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二期课改理念为依据,体现“道德感悟为核心,内化外显为根本,学生活动为道德感悟为核心,内化外显为根本,学生活动为主线,多元互动为形态主线,多元互动为形态

2、”的教学新方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已构建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框架,形成情境再现、角色扮演、游戏竞赛、思辨评析、音像赏析、问题解决、社会服务和考察感悟等八个具体的活动教学新方法,并从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准备、组织、指导、评价五大环节出发,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批较成熟的教学课例。经实践检验,证明在实施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时采用活动教学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一、活动教学法的界定一、活动教学法的界定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课“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是指在,是指在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教与学的实施中,以课教与学的实施中,

3、以“道德感悟为核心,内化外道德感悟为核心,内化外显为根本,学生活动为主线,多元互动为形态显为根本,学生活动为主线,多元互动为形态”的整合型活动教学的整合型活动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课内以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课内以“动动”为形态,强调为形态,强调“活活” ,即与僵硬,即与僵硬死板相反,如课堂交际,即兴小品,角色扮演等;在课外以死板相反,如课堂交际,即兴小品,角色扮演等;在课外以“活活”为根本,强调为根本,强调“动动” ,即与静态学习相反,如长期作业,微型专题探,即与静态学习相反,如长期作业,微型专题探究,社会调研等。究,社会调研等。二、活动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二、活动教学法的研究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取

4、得了以下成果:(一)(一) 、构建了、构建了“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框架的基本框架1)认知(认识)活动1、个体层面的学习活动 个体体验、感悟活动2)操作(实践)活动其中: 知识 社会知识的认知 1) 方法与能力 认识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道德知识的认知 在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感 悟中提高能知识 课内学习的实践操作 力。 2) 方法与能力 操作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外实践的学习操作 3)学生间的共学活动2、课堂层面的教学活动 4)师生间的互动活动 教学共同体活功 5)综合以上两点的活动3、 “动态波纹”式教学活动课堂课堂校内校内家庭、社区家庭、社区社会社会

5、“动态波纹”式教学活动就是体现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根本,在老师指导下,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是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最终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其社会性发展与道德发展是各种教育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通过交往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即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变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然后回归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二)(二) 、八种、八种“活动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方法”的归纳的归纳1、情境再现活动法:情境再现活动法

6、,就是把生活中的情境或将来将要面对的情景在课堂中模拟呈现,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特点:1)与生活中的特定情境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生活性;2)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加深了感悟。2、角色扮演活动法:角色扮演活动法,就是围绕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剧情化、脚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剧中的人物,进入角色,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在主动参与学习、与他人多元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和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领悟道理,提高综合能力。特点:1)在真实情境中,促进学生角色定位、角色互换的多元互动;2)引导学生不仅从自我,而且从他我的角度出发感悟理解发展。3、游戏竞赛活动法

7、:游戏竞赛活动法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就是教师在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竞赛形式来了解或评价学生在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可以灵活应用于课堂环节中或作为学习内容的专题性小结的一种激励和评价。可在学期中和学期结束前安排一节课,平时也可穿插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特点:1)操作形式较为灵活,可在学期中和学期结束前安排一节课,平时也可穿插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2)通过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3)活动的方法也可用于对低年级学生知识点的考核,通过多元互动的形态,使学期末的评价形式生动,学生更易接受。4、思辨评析

8、活动法:思辨评析活动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方法,通过讨论、辩论等多元互动的形态,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形成群体共识,影响个体观念,或通过个体带动群体,以达到促进共同体发展的目的。特点:1)活动主要以讨论、辨析、辩论等形式进行道德两难选择,通过群体影响个体,个体带动群体,达到共同体发展的目的;2)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言语表达等多种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5、音像赏析活动法:音像赏析活动法,主要通过给学生提供图片、影视、录像、音乐等资源,以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图片,活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多元互动的形态下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让学生从

9、中得到感悟。特点:1)音像赏析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2)在进行过程中可以突破教学重点,分散难点。6、问题解决活动法:问题解决活动法,就是让学生在参与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以动手动脑、团队合作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和处理问题。特点:1)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2)动手动脑相结合,更注重的是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性;3)强调综合素质的体现。7、考察感悟活动法:考察感悟活动法,就是一种以课后活动为主的活动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内习得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后的考察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拓展生活经验,到达课后延伸的目的。特点:1)以学生在课中的习得为依托,开展课后

10、的延伸活动;2)该过程中体现学生有目的的,以活动为主线的主体性参与;3)活动实现了学生生活的回归。8、社会服务活动法:社会服务活动法,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与社会结合,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在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的活动过程中提升社会生活经验。特点:1)学生走进社会的真实生活,去承担某一角色,体验、了解角色,从中感悟;2)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树立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3)从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三)(三) “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法”五大环节的提炼五大环节的提炼1 1、设计环节、设计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目的性、教育性、针对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目的性活动设计一定要围绕教学

11、目标,明确活动的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也不能只从好玩出发而离开教学的目标,冲淡教学的主题。教育性活动设计要重视教育性,要能通过活动让学生悟出道理或得到情感上的体验。要强调正面教育,一般不要让学生去演错误的行为。针对性活动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以及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有的放矢地通过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趣味性活动设计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尽可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活动形式要不断更换,让学生始终保持盎然的兴趣。可操作性活动设计要考虑到学校的环境、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难易度要适当,要便于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不只是少数人表演,多数人看戏。2 2、准备环

12、节、准备环节活动的准备环节包括物质上的准备和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准备。物质上主要是准备好相关的教具、学具等;知识能力方面主要是在活动前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相关能力等,明确活动要求。3 3、组织环节、组织环节教师要重视对活动的组织。活动的组织形式可随活动的内容需要而变化,可以是全班一起活动,可以是分小组活动或者自由组合活动(同质组、异质组均可) 。分小组活动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者按原有的座位分组;或者自己任选伙伴结合成组;如果是开展辩论,也可按不同观点分组。根据活动的需要,教室的座位也可突破秧田式,而变为围坐式、马蹄形、圈形等。如果是在室外活动,还要加强安全教育。此外,有些活动有条件的话还可邀请

13、家长或社会上有关人员一起参加。4 4、指导环节、指导环节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做好指导,包括活动前提示要点和注意事项,活动中的及时点拨和指导。如果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要进行巡视或深入小组去指导;如果是大组交流或讨论,教师要对发言进行即兴点评,对发言的积极性加以鼓励,对发言中的亮点加以赞扬,对发言中的不是加以修正和补充,还可通过现身说法实现师生的互动,以教师的示范来指导学生。5 5、评价环节、评价环节活动的评价不一定限于活动后,可以贯穿于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例如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积极性及兴趣等;同时也可从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其学习的水平,包括知识掌握、表达能力、与伙伴合作能力、

14、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活动结束后也可通过师生共同评议的方式进行评价,对表现突出、有创意的可适当给予奖励,但奖励不宜过滥,不要发一次言就给一次奖,这样会过分刺激学生的功利心,而不能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四)积累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教学课例(四)积累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教学课例经过一年的实践,共积累较成熟的课例多份,其中 4 份获市教研室案例评比一等奖,1 份获市教研室案例评比二等奖,5 份分别获区案例评比一、二、三等奖,形成了课例集。(五)学生学习效果有所提高(五)学生学习效果有所提高对学生进行的调查反馈显示:83.6被调查者都对近一年来参与活动教学法实践的品德与社会课表示喜欢或较喜欢;还有一位家长通

15、过书信的方式表达了他孩子在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后的变化。8 8)从学生课后取得的收获和进步看:学生在认识水平上普遍有所提高,在行动上也有所进步,这说明学生对于运用活动教学法进行的品德与社会课能够较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并付之于行动。当然,学生的进步是多方面、多渠道教育效果的综合反映,不能完全归功于品德与社会课。但该课程对学生进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这也证明了,活动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课的运用中不但深受学生的欢迎,也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一、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本研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1、由于新教材是逐年级推进的,前一阶段要实践的内容主要限于一、二、三年级,到四、五年级后,教材内容有所加深,教学要求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活动教学法还须进一步研究和实践。2、活动教学法与文化传承法(讲授法)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活动教学法的运用和充分用好课本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还须进一步探索。3、教法改革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改革,活动教学法的评价机制尚不够完善,如何切实贯彻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过程、重发展和知、情、行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