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强 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6286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强 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党强 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党强 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党强 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党强 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党强 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强 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党强(北流市隆盛镇党委 广西北流 537411)开展农村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是围绕“三农”目标进行的一项长期工作,它既是提升县、乡党政干部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村的主要宣传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基层党校建设,不仅需要从提升功能、深化教改进行理论实践创新,而且应大力提倡鼓励党校“下乡” ,寻找发展平台。关键词 党校教育;实践创新;素质培养引 言党中央特别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早在 1926 年 2 月召开的中央特别会议就明确提出了开办最高党校问题的决定。1933年 3 月至 1935

2、年 11 月这段时期,我们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成为中央党校的前身,到达陕北后正式创建中央党校。在新中国成立后,省、地、县各级党校相继成立,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党校教育网络。2党校建设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的标志之一是,2000 年 6 月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面向 21 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 ,随后召开了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江泽民、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文件重申党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 ,明确指出“党校教育是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 ,使党校教育有了长期的指导方针。2008 年 9 月,中央发

3、布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 ,使党校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更加有利于发挥在新形势下干部培训基地的基础作用。广西北流市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始于 2006 年,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创新实践,为县市党校事业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对北流市的做法经验进行探讨分析,以期提高理论界对党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党校下乡”的路径选择和发展建议。一、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一、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目前,对农村基层党校的工作创新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有着诸多不乏闪耀的改革和探索。北流市党校改革创新的路径是:整合资源培训下乡菜单管理功能拓展。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党校师资不足,基础不实和

4、发展空间不广的问题,对于“办什么样的党校,怎样办好党校”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办法。3北流市这种党校培训模式的提出和形成,是基于目前几项要求:一是扩大干部培训覆盖面,发挥党员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层面的理论指导和引导,要充分解决从理论到实践应用不足的问题。三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职业技能获得提升,要求一些涉农部门必须长期作出有效的指导。四是党校教育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政治理论和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具有上级党委的喉舌功能作用。因此,北流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需要,主要做法和表现有:1、教育培训资源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当前县市党校存在师资力量

5、不足和教学经费不足,必须进行合理的师资调配和使用。北流市建立市党校培训师资库,从市直部门抽调各类专家特别是涉农部门专家组成。并制订了相应的年度培训和月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只要确定培训主题后,党校师资安排就能跟得上,有实效。2、党校培训向农村输出,即党校下乡。、党校培训向农村输出,即党校下乡。党校教育面向农村党员和群众,这是北流模式的显著特点。党校的教育培训主题选定、内容安排、课件设计,都是以乡干部和农村党员群众为选择对象。这种做法使党校的教育覆盖面得到了扩大,教育功能和目的得到了转化,教育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更新和提升。3、教育培训内容的菜单式管理。、教育培训内容的菜单式管理。在新的党

6、校教育改革主导下,其从内容形式到场点选择不再拘4限于传统范式,而是按照党员群众的实际要求,由他们确定培训内容、时间、场点、授课专家,形成了课堂建在农家(基地) 、学员走在田间(地头) ,培训内容自定的“菜单”模式,充分体现了党校教育的生命力。4、党校教育功能得到拓展。、党校教育功能得到拓展。从本文的前述可以看出,党校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在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理论骨干的培训或轮训,以及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建工作研究。把党校教育培训重点倾斜在农村,着眼于一般党员群众,这无疑是教育功能的拓展和转变。北流市的做法就在于“群众有需要,党校有服务” ,使党校教育涵盖了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实用技术

7、、传统文化等几个方面,推动形成了党校教育的开放式、社会化走向。5、县乡联动。北流市提出的“县乡联动,合作办学”是在委托办学、分类办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党校下乡的短期行为,建立党校教育倾斜农村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只有依靠乡镇在统筹培训内容选定、培训对象安排、培训效果跟踪等方面的作用,县市党校教育改革才会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出路。从2006 年开始,据统计北流市党校已培训全市党员 21000 人次;农村专业户 18700 人次,群众满意率为 97%。因此,通过上述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值得认真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并 加以推广。5二、提升领导执政能力需要县市党校支撑二、

8、提升领导执政能力需要县市党校支撑 县市党校所具有的宣传、教育、培训、科研功能,使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变革实践中的作用是浅而易见的。1、加强县乡干部领导能力建设是党校发挥培训功能作用的关、加强县乡干部领导能力建设是党校发挥培训功能作用的关键所在。键所在。县市党校是县、乡、村干部学习理论的重要场所,是培训农村干部的重要基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没有模式可循,其承载主体是农民,领导力量是农村基层组织。因此,必须纠正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弱化的趋势,改变农村干部基本素质不高的现状,使基层干部领导能力与建设实践需要相适应。2、培养新型农民之需。、培养新型农民之需。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

9、管理”的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发展的迫切要求。县市党校的定位,要着眼于新型农民的培养。这并不是舍本求末或不务正业,而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而在当前,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基本素质的资源紧缺。因此,回避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县市党校就一定没有生命力,也失去了发挥职能作用的最佳时机。3、农村宣传文化主阵地与党校密不可分。、农村宣传文化主阵地与党校密不可分。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农民的行动指南。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存在宗族势力抬头,社会伦理失范等问6题,是由于舆论宣传工具、教育培训功能失效等因素造成的。

10、要使党的农村文化宣传主阵地常设常新,弘扬社会正气,影响群众生活,就必须整合农村的教育宣传资源,有条不紊地开展宣传服务工作。县市党校作为理论宣传的主要场所,应当担负起农村宣传教化的重要责任。4、理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理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这既是培训农村干部的一项内容,也是农民群众提高素质,实现致富增收的一项要求。当前相当部分农村存在“缺政策、缺技术、缺资金”的问题,建设发展的任务繁重艰巨。只有从最基础、最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事情做起,把政策、技术、信息送到农户,服务到位,使农村干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心骨,农民群众成为创业致富的多面手,县市党校教育就达到了真正的高度。三、县市党校教育培训

11、实践的启示三、县市党校教育培训实践的启示北流市党校教育创新实践表明,这种模式群众参与度高,对基层干部吸引力强,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氛围,取得了真正的效果。由此笔者的结论和建议是:1、注重整合培训功能,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注重整合培训功能,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要以县市党校教育改革创新作为一个范本,迅速整合县市各类组织培训机构和职能,构建良好的教育培训平台,使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群众作为一个培训整体,得到充分、7有效培训,培养学习型、能力型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加快推动“党校下乡” ,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培训作用。2、注重整合文化宣传功能,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注重整合文化

12、宣传功能,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当前处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以正确的舆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以正确的政治思想统领农村文化阵地,具有极其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部分农村文化宣传软而散的状况,要把县市党校、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部门的文化宣传功能进行整合,共同构建“大培训、大宣传”阵地,引导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实现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回归。3、注重整合组织功能,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力量保证。在现阶段,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社会组织化程度,不仅是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此,除了毫不松懈地抓好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组织建设之外,还要通过培训基地、产业基地、宣传文化阵地的建立增强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目前在农村,就要把妇联、工会、计划生育协会、经纪人协会社会等民间团体整合起来,释放组织群众功能,发挥组织群众作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综上所述,就是要以县市党校为阵地,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形成“培训宣传组织凝聚”的教育链条,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 平。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