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马正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6072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马正平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马正平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马正平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马正平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马正平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马正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马正平(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奇迹,从来不出现于无序之地奇迹,从来不出现于无序之地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作者:马正平 总序 写作的终极本质,不是模仿生活、反映生活,不是抒情言志,不是书面语言的表达,也不是信息的传播, 而是写者对精神秩序(情思理想、价值取向)与书面语言符号秩序(语流符号结构)的创建、缔造而已,即人 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而写作之美、文章之美,就是人类的一般的审美理想在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的 体现:文章境界、文章节奏。所谓“文章境界”,就是内容上所展示出来的写者的心灵高度、思维高度、智慧高 度,一句话,就是写者的人格高度感、心灵空间感。所谓“文章节奏”,就是文章行文的语言运动所体现出来的 流动感、速度感

2、、力量感、时间感。后者体现着生命的“存活”、生气,前者体现着生命、心灵、思维的自由。 写作是人得自由生命的“栖息之所”。写作过程原理是“知行递变”的:在写作行为的过程推进中,“知”(目标、目 的)不断地自变过程中,“知”与“行”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递变”着、自我运动着,直到写作的全部目的、目标完 成为止。 导论:走向非构思写作的研究、教学与训练 在任何情况下,说和写都帮助思想变得更加清晰,而且它们常是使之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而心理的构 思与作品的完成/传达是携手并进的,写作具有创造性、抽象性、严密性,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 因此,写作思维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意识活动。一方面,写作思维

3、是被语境因素高度制约、控制的对话 性思维;另一方面,写作思维又是被有效的动力激活起来的意识活动,没有动力的去世,写作思维只是一堆 “废铁”。 写作主体性和写作思维建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思维,人的行为就是盲目茫然的,个体将寸步难行。 当写作主体建构起优化的、理想的写作主体性时,写作者才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产生写作的敏感性,从而产生 写作动机,并对写作行为实施有效的写作控制。写作和人一起生长,共享生命。 构思性写作并不可取,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运用整套科学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而是平凑、猜测、感觉、 试错等方法组合、构造、组装文章的,作者对这样的写作没有把我,因此必须先构思、后写作,再修改来保证 文

4、章的质量。而运思性、生长性写作学是通过整套科学写作思维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分析与综合的路 径思维、协调与对抗的策略思维的“运行”对写作话题、主题、立意的思维展开,直接生长出写作思维网络 文章意思的网络、主题立意的系统,同时将这些“思绪”用语符(词汇、语音、文字)转译出来、形成书面 语言文本。这是一种即兴式生长或非构思的写作行为,这是一种真实、开放、自由、理想的人类写作行为、最 高的写作境界。 进入写作的美妙境界,也就是人认识自己的过程,要明确模型建构与思维原理需要熟练掌握,把已经建 构出来的思维模型运用到现实的写作行为中,并且持之以恒。 上编 写作主体素养与能力建构训练 第 1 章:其心切切

5、 其文煌煌 主体心理 写作事业心的培养:激起与升腾写作的兴趣,强化与保持写作的意志。人生成就必以兴趣为动力。而写 作兴趣的主要来源有直观性生成、自觉性发动、(潜在兴趣)写作化转换。而对写作的兴趣仅仅直至一种积极 的心理情绪、思维、意志倾向;要写作的兴趣才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要求。必须从以下 7 个方面勤加努力: 1)严肃生活,广泛思考,敏锐感受时代生活的脉搏; 2)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一切行为都通过写作来进行) 3)增强交流与沟通能力; 4)推销自我; 5)追求心灵的健康、情感的和谐; 6)发愤著书;(为创造美而勤于写作,为创造永恒而发愤著书) 7)学习通过写作;(写作才思维这是因为,写作需要思维

6、,写作就是思维,写作发动思维,写作活跃思维,写作创造思维) 写作意志力是指对写作的欲望、意愿和实现这一意愿所表现出来的测独特心灵力量,包括写作信念、写 作毅力、写作责任心。写作意志力的自我培养有以下 8 种方式: 1)以诱人的写作佳境来激发写作意志力; 2)不断孕育人生的高峰体验来升腾写作意志力; 3)在观察与思考中强化写作意志力; 4)以感受激活写作意志力,用灵感沐浴写作意志力;(勤于事事留意、处处感受思考) 5)把每一次构思都作为磨砺写作意志力的好机会; 6)把锤炼写作意志力置于文章的修改与清眷中;(精益求精) 7)以不懈的人生追求来弘扬写作意志力; 8)在意气风发的写作中铸造意志力。 第

7、 2 章:人格恢恢 文格恢恢 人格动力和心灵空间 多么高明的作家也不能用笔墨把自己的灵魂和人格保藏起来。能说(空间性表达)会写(时间性表达) 作者都是具有驾驭语言能力的人。写作需要主体性,是写作者的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了的精神指向和控制 力量。写作主体性包括写作审美能力、写作人格(主导地位)、写作精神。写作主体人格心灵是不断建构与解 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了写作者的写作主体心灵人格背景建构和解构过程的主旋律。求真理性智慧心理结构的建构:对人生、生活真实、实在的追求。 1)永远保持一颗独立、自由的心; 2)时时更新生命体验意识,天天升腾自然关怀品格;(在走出自然的过程中走

8、进自然,又在走进自然的 活动中走出自然) 3)把你的好奇的天性发挥到极致; 4)磨砺自我心灵的批判之剑; 5)用自教之器(自我关怀意识)打通人类求真的永恒之路。 求善道德心理结构的建构:对我们具有普遍性的“好的”和“有益的”的东西的向往、追求和热爱。 1)学会在价值追求中超越价值;(勤奋劳动、努力创新、增长财富) 2)自我培养做人的名誉心和生活的尊严感; 3)训练和提升对人性的体验意识;(真诚、反省、发现) 4)用日常生活的火筑起公正人间的生存信仰。 创美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对存在的主观留驻与永存,对生存的想象与秩序,对生活秩序的形式化 建构、解构和重新建构。 1)秩序美感的获得是写作创美的心

9、理基础,是秩序性的存在; 2)不断刷新解构美意识是写作创美的心灵前提; 3)凝重和升腾语言美感意识才构成写作创美的丰富心灵内涵;(复杂性和谐性依存性秩序 性) 4)努力刷新自由美感意识才是写作创美永恒的心灵动力; 5)培养和升腾形式化、赋形化的创美意识。 写作主体人格心理背景的建构基本途径有 3: 1)广泛阅读: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浸润思想;(腹有诗书气自华) 2)多元化鉴赏:在鉴赏中纯化心灵,升华人格; 3)丰富阅历经历:丰富的经历月阅历塑造辉煌的写作人生。(写作本质是人籁与天籁的对话,是人类精 神与宇宙自然精神的对话。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吟咏感受风雨,下笔惊动鬼神) 第 3 章:时空体

10、验 自由之证 思维审美 文章要有境界感:海阔天空气象、清风明月胸怀;要有节奏感:积字成句,积聚成章,积章成篇,合而 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美感来自于生命自由的体验。时间之美节奏美作为实践与速度的 表征,具有非具象性、非主观性,写作节奏体现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空间之美境界美指向一种经过自我体 验、自我超越、渴求无限空间的心灵状态,一种弥漫性的空间存在,分情境、智境,有主体(心灵)境界、文 章境界,思想深刻新颖、情感淳朴深厚。具体写作中境界与节奏不可分割,因此写作的审美理想其实就是时空 的融合。 写作行为中产生空间之美的方法: 1)立意:高远、深刻、新颖。 2)行文: 1.在材料上吸纳

11、高远壮阔的景物,同时加大选材的跨度; 2.阔大的自然景物可以引发出高远的精神空间,对细小事物的工笔细描也可以生成空间之美; 3.自然真切的情感抒发; 4.立体化结构的生成:多角度描述,多线索发展,用语忌露和透,应以含蓄为要,尽可能以最少的文字 形成最大的语域空间,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比喻、象征、反讽、悖论、注释、用典); 3)标题设计:比喻、双关、拟人、象征、正副标题; 4)文面处理:标题所在位置、行间距、字体等; 5)修改:注意各部分之间是否和谐统一;注意整体境界是否形成;看具体语言运用中个别词语是否能够 恰当地生成控件没。 写作行为中产生时间之美的方法: 1)行文: 1.在材料的吸纳

12、上选取时间意象; 2.在行文叙述上顺势推进,逐步深入; 3.打破时间的既定进程,制造文章内容上的高低起伏和情思的旁逸斜出,以达到时间上的参差错落之美; (穿插、转折) 2)标题:抑扬顿挫的音节效果,对偶,标点运用; 3)修改:与文章审美图样对比、对文章各部分进行更为细致的修饰、对称匀称,参差错落; 写作行为中时空之美的转换与融合: 1)时间空间化:材料跨度选择,加快节奏以拓展空间,切割时间撕裂时间链条向空间转换; 2)空间时间化:具体空间的不断转换,空间范畴(情感、结构等)跌宕起伏、旁逸斜出; 3)时空的互融: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 4 章:渲染反衬 内容章法 赋型思维 写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行为,

13、运用语言这种抽象的理性的表达媒介组织句子篇章来表达思想情感从而产生 内容之美。写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语言问题的实质则是思维的过程。写作思维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主题 展开的美学性思维的“赋形思维”,其次是关于怎样进行赋形的逻辑化思维的“路径思维”。 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是写作赋形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二者本质都是一种广义的修辞性、艺术性的思 维行为,通常结合起来运用。古代的“起承转合”,实际上是将重复与对比的结构思维原理、模型与文章的文本 的结构模型优化的产物。 分析与综合是写作路径思维的基本操作实现方式,具体有以下 3 中思维模型: 1)因果思维:(是背景思维和功能思维而非过程思维) 1.运

14、用背景分析,从历史、条件和环境 3 个方面生成文章材料; 2.运用原因分析,从现实、历史范畴和复杂的关系中生成材料; 3.运用功能分析,从事物产生的意义、作用、立意、效果、影响等方面生成材料; 2)相似思维:对彼此联系的事物形成的共时性关系进行系统探究,从中找寻事物关联的机制; 3)文体思维:围绕特定文体属性、特质、要求和规范而运作的写作思维; 5 种文体的特征: 1)抒情:传达、渲染体验性、情感性、感觉性、感受性、意境性、哲理性的主题,主要通过对作者的瞬 间的心理体验、感觉、幻想、想象、联想、思考或者对景物、细节等进行描绘、渲染,才能形成诗的感觉和韵 味、意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

15、寓情于景的景物描写或象征描写; 2.情感、感觉的细节描写; 3.直抒胸臆的情感诉说; 4.感觉化、情感化、片段化的因果“推理”; 2)叙事:在渲染、重复或反衬、对比某种性格、精神、命运或人生哲理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通过人物的自我行为、细节、情节、活动、事迹或语言、心理、外貌的描写或叙述,进行某个人物形 象的性格或精神的“重复”与对比; 2.通过若干人物之间的性格或精神的所谓小说或戏剧中人物关系“重复”与“对比”,来渲染、重复某个人物 的性格精神或时代精神。 3.通过环境或景物的情调色彩和寓意,来渲染或反衬人物的性格、精神、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3)论理:在进行一种观点、

16、思想、主张、理论的渲染或反衬,重复或对比时,均是通过 3 个方面来实现 的: 1.用一系列事实证据或事理证据来证明或反衬自己的观点; 2.用一系列的逻辑因果分析来进行渲染或反衬自己的观点; 3.用一系列构成分析来分析概念理论的内涵,渲染,说明自己的观点; 4)说明:在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和清晰度的渲染时,主要是从以下 5 方面进行: 1.对被说明事物的结构或类型的构成分析来说明事物的空间秩序; 2.对被说明事物的过程或环节关系的分析来渲染说明事物的过程秩序; 3.对被说明事物的事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来渲染说明事理的因果关系秩序; 4.对多种不同的说明方法的有序化运用来进行说明性清晰性的渲染; 5.对被说明事物的功能或性质的程度性秩序的有序化分析来说明; 5)实用:综合运用各种文体写作的赋形思维操作途径,以完成自己的文章写作的赋形思维,实现自己的 写作目的。 第 5 章:虚实波澜 笔下生花 文采美感 “文法不过虚实、顺逆、离合、伸缩,而已奇正用之如神,致使鬼神莫测。”写作行文的问题,不仅是一个 对句子的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