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与祭拜地母和官撒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5268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壮族三月三与祭拜地母和官撒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壮族三月三与祭拜地母和官撒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壮族三月三与祭拜地母和官撒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壮族三月三与祭拜地母和官撒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壮族三月三与祭拜地母和官撒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壮族三月三与祭拜地母和官撒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壮族三月三与祭拜地母和官撒种壮族三月三与祭拜地母和官撒种4 月 3 日至 4 日,云南壮族三月三活动在丘北县举行,此次活动以“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活动内容多样,异彩纷呈,而其中壮族三月三与祭拜地母和官撒种等民俗文化,应该是一个可以满足壮家人寻根愿望最具魅力的文化亮点。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壮族侬人支系和土僚支系叫“欢景三”(意即欢度三月节);沙人支系叫“更郎奢”(意即祭竜节)。以往的“三月三”要进行 3 天,首先由各个村寨长老和布摩率各户家长举行隆重的祭竜活动,宣示爱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理念,并以之作为村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体团

2、结的纽带;其后则敲锣打鼓,舞狮耍龙,走村串寨,举行驱邪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的系列民俗活动,并组织大型歌舞、壮戏和武术表演。在欢乐的节日里,各地的男女青年还以对歌、碰蛋、抛绣球和互赠毛边布鞋、绣花鞋垫、土布衣服,头帕、银镯、项链等信物的方式来寻觅知己。整个节日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而今,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三月三”已成为展现、传承壮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广南县,过去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广南知府和侬土司都要准备丰富的供品,率文武官员和村社头人到莲城东郊的“先农坛”焚香祭拜地母,进行隆重的诵经祈祷仪式,并仿效历代帝王行“藉田礼”,在坛前的田里举行盛大的“官撒种”活动。意在传承中

3、华文明,教化边疆各族民众,团结和睦,相扶相依。据有关资料介绍,三月三源于中原地区古老的上巳节,此节日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三月三祭拜地母和“官撒种”,是广南壮乡民间习俗的一大特色。今年 1 月,省委书记秦光荣在北京地坛发现一本

4、载有“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的地母经,以为“地母与广南府有渊源”,并告知有关领导,意在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以便将成果用于“提升广南的历史文化内涵”。笔者经过调查得知,广南县城确实有地母庙(亦称女娲庙),在莲城东郊的“先农坛”。该庙于道光二十五年所立的碑文上刻有“新建娲皇神正殿暨左边厢房”等字样。庙内供奉地母女娲,信众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日,都要入庙吟颂地母经。广南地母经纯阳吕祖序中讲:“地母何力焉,何以为名昔炼石以补天者,其孰能之,唯女娲圣母是也”。此外,广南壮族各个村寨均立有庙宇供奉土地神,年年祭祀、颂经祈祷;而在广南文庙中则保存有一面“象耕”石刻,刻画

5、大象牵犁在肥沃的土地上耕作,旁边是和风吹拂的树枝和花草,还有美丽的云朵在辽阔的空中飘动。地母庙、“象耕”石刻、“官撒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起聚于广南县,看似毫不相干,但这一文化现象却折射了古代的农耕文明、特别是稻作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或许,广南县乃至文山全州便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祥地,地母即稻作文明之母。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乘象”和“象耕”曾是越人最典型的文化特征之一,如司马迁的史记把滇越称之为“乘象国”;袁康著的越绝书即有关于“象耕鸟田”的载录;樊绰的蛮书更讲:“开南已南养象,大于水牛,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也”,又讲:“象大于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广南文庙中的“象耕”石刻

6、显示:壮族先民确实使用过象耕。据了解,同为越人后裔的缅北坎底泰人及印度东部的阿洪泰人,至今还保持象耕这一传统耕作方式。广南地母经纯阳吕祖序中述及的“漳仙女山”或“南漳仙女山”,依汉语字义很难作出解释,但用壮(泰)汉语合璧词来理解,则涵义非常明确。壮泰语均称“大象”为漳(章),称乘象仙女为“囊南漳”(囊,壮泰语的意思是娘娘或仙女;南为乘或座)。在壮(泰)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地母即乘象仙女,由她统管大地,生养万物,教人耕田种地;而在汉族的传统观念中,地母则是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她与伏羲结婚繁衍人类,因而成了人类的始祖。或许,早在句町时代,壮、汉民族经过长期而又密切的文化交流,已使这里的民众逐步产生了

7、“南漳仙女”与“女娲圣母”同为一位至尊女神的共识,认为她既是大地之母,万物之母,人类之母,也是稻作文明之母。于是后人便在府城东郊风景最美的小山顶上设先农坛、建地母庙,立至尊女神地母塑像,供人们顶礼膜拜,从而有了“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的说法。广南地母庙的地母经讲:“东西南北四部州,春夏秋冬母造成;江河湖海不离母,万国九州母长成天下五岳仙山境,山林树木母造成;庶民百姓不离母,五谷六米母长成绫罗绸缎从母出,四季禾苗母长成”。总而言之,大地上的万象万物都是由地母生成的。还说人人在世的时候,依靠这些东西来过活,死后尸骨还是要埋葬在地母怀中。广南地母经又训导人们:敬地母,孝双亲,诵真经,行正道,可避灾劫,获常乐,得永生。而今,在认真研究地母经之后,更感到此经文中所颂扬的与当今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保护生态、珍爱土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社会和谐的主体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