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介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49584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介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点学科介绍重点学科介绍1、中国近现代史本学科在国内外史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声誉。拥有科研实力很强的学术带头人和整齐的学术梯队。既有著名的老一代学术带头人章开沅教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马敏教授、朱英教授、彭南生教授。目前,该学科共有研究人员 20 名,其中教授 11 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1 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1 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 3 人。研究方向以辛亥革命研究为“点” ,带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形成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面” ,并从总结近代社会转型特征及经验教训的角度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同时凝练

2、出具有特色优势的三个学术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近现代文化交流与互动。研究成果显著。近 5 年来,该学科完成各类研究项目 21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8 项,省部级社科项目 7 项。目前,在研各类项目 36 项,经费累计约 700 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1 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1 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8 项、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 5 项。由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含主编)50 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 、 历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向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提交咨询报告

3、 10 余篇,这些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其中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人才培养质量高,具有丰富的经验,受到同行一致称赞。早期,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已有 12 人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学术带头人;2 人获广东省社科界十佳青年荣誉称号。有 1 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地建设突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科学社会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华中师范大学长期重点建设的学科。早在 1978 年,在高原、李会滨、杨宏禹等教授的带领下,开展科学社会主义研1究,并成立了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

4、。2001 年,本学科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术成果丰富。2003 年以来,本学科点研究人员共出版著作 18 部,在CSSCI 刊物发表论文 234 篇,向党政部门提交调研和咨询报告 27 篇,被采纳20 篇。最重要的是,专门性、系统性研究的著作增多,学术精品不断涌现,如“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研究套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研究系列丛书”、 “国际合作研究系列丛书”都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获得省级(含副省级)以上奖励共 13 项,科研经费充足。2003 年以来,为保证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本学科点建设,学校和本学科点多方筹集资金,共筹集建设资金 560.5 万元。本学科点主持的国家、

5、省部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共 27 项。社会贡献较大。在理论贡献上,本学科点通过集体攻关研究,从理论的高度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经验、教训、前景等重大问题给予了深入的理论探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在政策贡献上,本学科点十分注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在立法层面上,关于民主法治的研究成果直接进入国家和地方立法过程,在政府决策层面上,有 20 份咨询报告为党和政府部门所采纳,在社会实验层面上,本学科点人员在城市社区建设(江汉模式)等领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社会贡献上,本学科点人员通过理论宣讲等方式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五

6、年内,有上百人次进行理论宣讲。此外,学科点主办的“中国政治学网”、 “中国农村研究网”和“中国城市社区网”对于全国相关学科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术培养能力突出。本学科的学术传递优势日益明显,培养了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博士、硕士。3 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 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地建设突出,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汉语言文字学该学科现有教研人员 20 余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9 人,博士 17 人,2博士生导师 7 人。学科梯队结构合理,既有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这样的领军人物,又有汪国胜、储泽祥、徐杰、周

7、光庆、李向农、吴振国、范新干等一批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中青年学者,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共图事业的学术团队。该学科有明显的学术优势。其中,现代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突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研究实践中,提出了“小句中枢和句管控” 、 “动词核心和名词赋格” 、 “复句格式对语义关系的反制约”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形成了著名的“两个三角” (“表里值”小三角和“普方古”大三角)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科学研究方面,仅 2003 年以来,该学科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30 余项,经费共计 300 余万元;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著作 30 余部,在中国语文 、 方言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30

8、0 余篇;获得高级别奖项 10 多项。该学科注重学术交流活动,学科人员曾多次应邀赴美、英、德、日、新加坡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学,也邀请了不少国外知名的汉语学者来我校访问。该学科多次举办大型学术会议,如动词与宾语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 、语法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等。该学科科研条件优越。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现代汉语语料库、汉语方言语料库和汉语资料信息库,资料室书刊齐备,研究和资料用房达 400 余平方米。已形成两大成果发表阵地,一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正式期刊汉语学报 ,二为学术书系“华中语学论库” 。基地建设突出,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理论物理本学科的“

9、夸克物理”研究处于学科的世界前沿。科学贡献高。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在中国科研机构(包括港澳地区)物理学领域的科学贡献指数中排名第 6。 除去中国科学院系统的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3位列第 3。近五年来在物理学顶尖刊物 Phys. Rev. Lett.上发表研究论文 13 篇。国际合作突出。本学科的高能物理实验研究是在目前在美国正在运行的RHIC 和在欧洲核子中心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更高的加速器 LHC 平台上开展,通过国际合作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在 STAR 和 ALICE 实验中进行自主研究。学

10、术团队建设突出。有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1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8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项目(杰出 B 类)1 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 5 人,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获得者 9 人。学科平台建设。一是参与国际科研平台 RHIC、LHC 建设,共同开展研究。其次是“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获立项建设。人才培养质量高。有 1 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 篇获提名奖。5、农药学学术团队建设突出。本学科现有教授 15 人、副教授 9 人、讲师 8 人。其中,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

11、化工学部委员 1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研究项目(杰出 B 类)资助获得者 1 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 5 人、4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 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或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3 人分别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 个湖北省创新群体、5 人获得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资助。此外,学科带头人杨光富教授和贺红武教授被聘为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农药学学报编委 ;杨光富教授还被聘为中国化学会理事和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贺红武教授被选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学科基地建设。建有教育部农药与化学生物

12、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经费高。近 5 年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50 余项,总经费 4000多万元。其中科技部项目(包括 973 项目、科技支撑计划、863 计划、973 前期专项等)1535 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9624万元、国际合作项目 56 万元。发表 SCI 收录论文 289 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 2的论文 100 篇)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36 项(获得授权 16 项)和国际 PCT 专利2 项。社会贡献。先后研制成功了以水胺硫磷、甲基异硫磷、增效磷为代表的十多个农药新品种(其中水胺硫磷和甲基异硫磷至今已使用了近三十年) ,创造数十亿元的直接经济

13、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 项(1978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1985 年) 、国家发明三等奖 1 项(1988年) 、国家发明四等奖 1 项(1981 年) 、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1991、1999)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2006 年)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 项(1984、1985、1987、1988、1997、1999、2000)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2005 年)等数十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6、中外政治制度本学科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外政治制度是华中师范大学长期发展和重点建设的学科。十一届三中全会

14、以后,在高原、张厚安、徐育苗等教授的带领下,一批教师长期持之以恒地从事该专业的研究。目前拥有一支以徐勇、徐育苗、张立荣、项继权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1 人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 人被遴选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 人被评为教育部文科首批“”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 人为省级专家。学科特色鲜明,科学研究地位高。以徐勇教授、项继权教授为首的基层民主、城乡基层治理,特别是村民自治和农村问题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将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重社会调查。在国内学术界,在将研究视角引向实际问题的同时,率先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长期致力

15、于中国地方和基层政权的实证调查。目前正在实施“正在剧变的中国农村百村十年观察计划, ”在全国选择 100 个左右的村庄进行为期 10 年的调查和跟踪观察。在调查的同时,致力于改革的实验和实践。社会贡献大。先后围绕村民自治和农村法制建设、县、乡、村管理体制、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民权益保障、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新农村建5设、城市治理与社区建设等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为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提供了 35 篇调研和咨询报告,有 21 篇被采纳。徐勇教授应邀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36 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人,为中央领导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专题。还有

16、一批调研咨询报告得到中央和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高。先后有 1 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 篇获提名奖。基地建设突出,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教育学原理本学科点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现有教授 10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3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1 5 人,硕士学位的 3 人。范先佐教授入选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王坤庆等 6 人入选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周洪宇等 3 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涂艳国等 4 人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组成员。 学术成果丰硕。2001 年以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20 项,地方有关部门委托课题 15 项,获得科研经费 500 余万元。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本学科点自 2001 年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教材 33 部,发表论文 300 余篇,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5 项。范先佐教授在教育财政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 5 项省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