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349370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摘摘 要要: 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学生应该不断提高各种能力,诸如:良好的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主动适应能力、有效的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高校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依赖于参与实践,依赖于思维的发展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1 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观点、意见的能力。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表达能力是生活和工作中最直接的工具,对生活和工作有着最

2、为直接、广泛的影响。较强的表达能力,会提高工作效率。它不单纯是某几个职业的需要,几乎所有的专业都需要表达能力。比如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制定计划,起草文件,总结工作,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需要注意提高表达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是人们对表达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准确的表达,信息就不能如实的传递出来,也就失去了表达应有的作用,同时表达又需要有人来接受,只有鲜明生动的表达,才能更好地排除人们接受信息的障碍,有利于表达目的实现。目前,我们很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有的在公共场合不敢说话,在座谈会上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即使说了,也是说不清,表不明,有的同学写出来的东西,文

3、字不顺,逻辑不通。有的连简单的通知、申请都写不清楚,更不用说做工作计划,写工作总结了。2 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动手能力它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不仅要求理论上要懂,而且要求在实践中会干,也就是说,既要讲出科学道理来,又要动手干出样子来,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人能量的发挥。作为一名教师,光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如文字书写能力,教具(传统和现代) 的制作能力,实验演示的操作能力,这些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过去,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普遍存在

4、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毕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3 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人和社会的正确关系是既要适应又要改造, 是适应与改造的辨证统一。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和生活环境的环境,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找到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刚要走向社会的大学生, 不断变化,要求每一个人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只有主动地去适应周围的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幻想,但是当他们踏入社会时却发现理想与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使这些刚刚毕业的学生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也使他们眼花缭乱,很不适应。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5、,只有这样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适应社会, 并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向困难屈服,更不是一味苟同消极落后的现象,而应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同改造联系起来,要有消除社会上的消极现象的信心,要有弘扬主旋律的意识,担当起当代大学生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单是某一方面能力的体现,而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它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创造能力、协作意识、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适应能力比较强,即使环境变化、岗位变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调整,也能很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4 开拓创新

6、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信息,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它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等等。民族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腾飞都离不开创新。21 世纪是崇尚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人才。用人单位更需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加强自己开拓创新能力的锻炼,培养开拓创新意识,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5 正确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

7、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一直在学校的学生更多接触的是老师、同学, 这种关系比较简单,一旦步入社会,由于工作、生活关系,会与各种各样的人员进行交往,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工作效能、心理健康和事业成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应坚持诚实守信、以诚相待、守法守诺、灵活对待的原则。这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6 一定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不论是科研、教学还是生产,都离不开计算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对外

8、开放, 许多部门和行业也逐步走向了国际市场,没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很多工作就难以胜任。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近两年北京等城市对留用的毕业生的外语和计算机都有特别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也把这方面的能力作为接受大学生的先决条件。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 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影响了大学生能力的发挥目前, 高等学校对发展学生智力与增强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缺乏系统的研究与落实, 措施也不具体。知识与智力、能力的关系不甚明确, 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不够深厚与宽广、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缺乏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 学校教育往往重知识

9、传授, 轻能力培养, 讲提高教学质量也仅是考虑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量。在课程设置上较多地考虑课程设置的门数和课时数, 满足于教学计划中既定课程的开设, 检查教学也多以考试, 分数为依据, 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学生需要什么样知识。学习的课程基本是固定的, 大多数没有选修余地, 加之某些教材陈旧, 教学方法又是注入式, 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 考试时只要死记答案就能取得优良成绩, 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人的知识发展而轻视个性培养, 评价一个人的能力高低, 也往往是以他所掌握的知识、所获得的成绩来评定。一张考卷、一次考分在目前情况下标志着一个学生

10、的优劣, 甚至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种长久沿袭下来的观念使得部分学生在校期间, 只注重专业书本知识的学习, 不注意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学习知识时忽视联系实际思考、分析问题, 由此造成部分大学生在考试上往往能胜过别人, 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时常技不如人。2 自我认知的偏差加大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大学生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的核心, 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着高昂激情和美好幻想, 加上社会对大学生所寄予的厚望, 使他们对未来往往有着过高的角色期望。但是,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 他们忽略客观条件的限制,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与他们的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而使他们感到困惑、迷

11、惘, 以至情绪消极低落, 甚至出现失望心里。虽然他们的愿望是好的, 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 需要持之以恒并付出艰辛劳动, 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 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转折点, 校园生活的相对单一和社会经验的相对匮乏, 学校教育又是以传播积极的、正面的、主流的东西为主, 对消极的、负面的、不同的东西介绍不多, 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社会遇到所学与所见不同时, 行动上难免出现幼稚的冲动和盲目的激情, 导致他们不能客观、公正地把握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 从而拉大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距离, 给用人单位留下好高鹜远、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3 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制约

12、了大学生能力的发挥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上世纪 80、90 年代出生的, 在家庭里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就受到长辈的百般宠爱, 在求学的道路上也大都比较顺利。由于没有经受过生活的磨难,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即便是微小的打击, 在他们心目中也会放大、加重, 引起情感波动。同时, 他们依赖心理也比较强烈, 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的磨炼, 遇上不顺心的事, 就会无所适从、消极颓丧, 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 并由此引发出各种心理疾病。在困难面前往往会表现为软弱, 缺少适应社会的相应能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 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 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片

13、面的坚持己见, 对老师或集体的要求, 符合自己意愿的就去做, 不合自己意愿的, 则会盲目地拒绝或顶着干, 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 凭一时冲动去做事, 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他们的心理品质发育还不成熟, 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结合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 应通过以下途径去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1.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交往是人的社会性需要, 不仅表现为物质和利益的交流, 更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人们在交往中所结成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而言, 人际交流

14、又是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途径。因此, 人际关系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适应和发展。体育不仅是健身的积极手段, 而且是健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承载着人类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希冀, 这是体育本质的反映, 更是后工业社会体育发展的主导, 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往与了解的机会, 这一切使得体育运动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并能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 鼓励他们在模仿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其二

15、, 注意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小组, 让学生相互观摩、相互纠正, 使其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 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不够全面的, 尤其是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 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和年龄较轻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常因个人的经验、知识、情绪、态度, 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要么过高评价自己要么过低评价自己, 在自我认知方面出现问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正确

16、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发现存在问题和不足, 使自己充满自信, 经常保持积极的心态, 并远离骄傲和盲目乐观, 不忘追求和进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设定最近发展领域学习目标,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将来应对社会挑战充满自信。3.培养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结合健康生活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健康生活知识的方法, 使他们逐渐学会照顾自己,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上应重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会科学用脑,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锻炼身体的方法, 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在与人交往上要注意交往的对象和方式, 不要良莠不分, 什么人都交, 也不要孤芳自赏, 拒人于千里之外; 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使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在社会实践生活的磨炼中不断得到提高, 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4.实施挫折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挫折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可以培养人的坚强意志, 引导人们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