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347267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基于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评价与分析基于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评价与分析 陈家泽陈家泽 高洁高洁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 体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市场需求变化、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改造传统农业、 加快农村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路径。本文通过对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评价与分析, 指出了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卓有成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高价值农业的产业 链上帮助农民实施经济多样化,业已成为“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三次产业互动,缩小城 乡差距的重要政策设计和政策实践思路。关键词关键词农村

2、劳动力转移;经济多样化;城乡一体化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家泽,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经济政策制定和体制改革工作;高洁,博士,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主要研 究领域:区域经济、公共政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多样化,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应对工业 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市场需求变化、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村和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路径。在中国,尽管从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 30 年高速的经济增长 和近 15 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但受制于人均资源占有(主要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量偏低 和传统生产方式改变缓慢的约束,农业的效率水平不高

3、,农民的长效增收机制尚未形成, 城乡收入差距巨大,因此,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卓有成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高价值农业的产业链上帮助农民实施经济多样化,业已成为“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三 次产业互动,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政策设计和政策实践思路。本文基于成都市自 2003 年以来一直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改革 实践,重点梳理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多样化、土地产权改革对农户家庭在工资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增长水平上的影响,指出了以“三个集中”缩小人地比例,“挤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拉长产业链、植入现代生产要素,发展高价值农业;以明晰农地产权,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4、作为城乡一体化重要政策抓手,是成都市在西部内陆地区探索破解 “二元结构”难题、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推动公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改革创新和发展 路径。一、成都实践的背景一、成都实践的背景成都是中国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 枢纽”,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但同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成都在高 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2003 年,成都市户籍人口 1044.3 万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 386.23 万人,农业人口 658.08 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比由 1985 年的 2.06:1 扩 大为 2.66:1,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

5、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成都于 2003 年 10 月开始在全市全面实施了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着力从统筹城乡发展、解 决“三农”问题入手,探索成都科学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之路,并于 2007 年 6 月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二、成都实践的主要做法二、成都实践的主要做法(一)大力实施“三个集中”“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工 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的具体体现。1、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从 2004 年起,成都市将全市 116 个开发区整合 为 21 个工业集中

6、发展区,在 15 个优先发展的重点镇中,选择了 9 个工业基础和资源要素 较好的重点镇,规划布局了 9 个重点镇工业点,从根本上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 况,为成都工业实现集中集约发展奠定了基础。按照“一区一主业”的思路,明确了 21 个集 中发展区和 9 个重点镇工业点的空间规模和产业定位,要求新上项目和技改扩建项目原则 上必须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集中发展区外企业向集中发展区调迁,同时,建立对引 进项目到工业集中开发区内落户的乡镇给予一定比例财政税收分成的机制,鼓励中心城区 与郊区(市)县、相邻区(市)县尝试“结对”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达到优势互补、资源 共享,实现双赢的目的。20

7、08 年成都市工业集中度达 68.2%。2、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 则,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因地制宜集中居住。在中心城区,实行农村与 城市社区完全接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以县城和区 域中心镇为重点,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城镇新型社区,解决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村劳 动者居住问题,推动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在农村地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 则,因地制宜建设农民新居。2008 年成都市城镇化率提高到 63.5%。3、积极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 自愿、有

8、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探索形成了以双流县昆山村为代 表的“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的经营模式;以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为代表的“土地量 化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模式;以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 作经营”模式;以金堂县转龙镇大桥村为代表的“土地量化入股,农民与企业合作经营”模式; 以龙泉驿区大面街办龙华村为代表的“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规模经营”模式等。 2008 年,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达 197.35 万亩,占流转农村土地总面积的 65.19%。(二)有效促进农业产业

9、链延伸在提升传统种植环节价值含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优势农产品加工水平,促进农业和 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前向和后向延伸。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传统种养环节价值含量。围绕确立的粮油、畜禽、果 蔬、花卉苗木、茶桑、林竹、水产等优势产业,建设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形成了以邛崃、蒲江为牵头县(市)的生猪和茶叶产业带,以新津、双流为牵头县的小家畜禽产业带, 以彭州、双流、郫县为牵头县(市)的蔬菜产业带,以龙泉驿、双流、金堂、蒲江为牵头 县(区)的水果产业带,以温江、郫县为牵头县(区)的花卉苗木产业带,以大邑、金堂 为牵头县的食用菌产业带,以大邑、彭州、都江堰为牵头县

10、(市)的中药材和以都江堰、 蒲江为牵头县(市)的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带。2、着力提高优势农产品加工水平,促进农业向制造环节延伸。鼓励在工业集中发展区 建设优势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农产品加 工企业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农业 生产的特点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2008 年,成都市有规模 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608 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833.4 亿元,全市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 51.3%,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接近 30%,农产品加工产业区域布局渐显雏形。3、挖掘农业休闲观光功能,促进农业和旅游

11、融合发展。从上世纪 80 年代郫县农科村 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观光休闲;到 21 世纪初政府 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引导,制订出台乡村旅游政策、管理办法和服务评定标准,引导农民打 破一家一户小院式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家乐;再到近几年以文化促旅游,以品牌塑形 象,将锦江区“五朵金花”打造成乡村型开放公园,一批乡村旅游度假区逐渐成为成都乡村 旅游的核心产品,成都乡村旅游已经从粗放发展阶段进入了较高层次的竞争整合阶段,发 展成为了集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体验旅游等为一体的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截止 2008 年 底,全成都市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6 个,特色旅游镇 6 个

12、,旅游特色村 11 个,乡村酒 店 70 余家,农家乐 7000 余家(证照齐全 3090 家),其中星级农家乐 516 家,以农业观光 休闲为主题的国家 A 级旅游景区 3 个。2008 年,仅农家乐接待游客就达 4525.5 万人,旅 游接待收入超过 17 亿元,税收达 5153.67 万元,带动相关就业人员 50 余万人。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研发环节对农业的支撑作用。通过整合成都农业科研、 教育资源,组建集科研、培训、推广于一体的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依托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加强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大力 开展对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建

13、设、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现代物流业有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 支持发展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水平。截止 2008 年底,全市共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新品种 402 项,推广实用农技 372 项,农机总 动力达到 263 万千瓦。拥有国家驰名商标 5 件、省、市著名商标 130 件,其中国家、省名 牌产品分别 5 件和 54 件,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三)率先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国的土地制度,从计划经济起,就如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以及公共资源配置政策 一样,是“城市倾向型”(city bias)的二元结构。其中,农地产权主体虚置更是其中的核 心障碍之一。因此,

14、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权属成为了打破城乡分治制度障碍、创造平等的 市场环境和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关键环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成都于 2008 年 1 月 1 日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 权制度的意见(试行),在全国率先推进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开展土地实测,推进确权颁证,明确农村土地的权属关系。通过对农户土地、房屋、 林权的调查、测量及公示等一系列环节,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房屋所有权以 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用地承包经营权,并颁发相应权证。此次确权颁证不仅使集体 对农地所有权得到明晰,而且也对农地使用权的完整性进行了全面梳理,包括

15、集体经济组 织和集体组织成员的重新界定、承包权的长期固化和宅基地确权。类似的农地制度改革不 仅在“二战”以后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可以看到,还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印证, 如埃塞俄比亚对农地的登记、颁证,深得民心。到 2009 年底,全市已全面完成了农村 土地的实测颁证工作。至 2009 年 11 月 30 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承包地实测 6797516.7 亩, 共有 257 个乡镇(涉农街办)、2666 个村(沙农社区)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农户 1947646,同时向村组集体颁发土地所有证 14183 本,向农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1197220 本,林权证 645920 本

16、,集体土地使用证 1215834 本,房屋所有权证 1031001 本。 全市产权流转共计 58083 宗,金额 281823.0 万元,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6633 宗, 360791.8 亩,51059.4 万元;林权流转 1788 宗,423035.1 亩,47591.6 万元;集体建设用地 使用权流转 17535 宗,12491.0 亩,173566.6 万元;农村房屋所有权流转 2127 宗, 273655.4 平方米,9605.4 万元。2、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交易市场,为农村土地产权流转打造平台。2008 年 10 月,成 都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主要职能是开展集体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 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类知识产权、农村经济组织股权等产权流转和农业 产业化项目投融资服务,具体交易业务指导由市国土部门负责。各区(市)县在加快推进 产权改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建设,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分所,在 乡镇(涉农街道)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制订出台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程序以及 相关办法。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