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抓场镇 凝心聚力改民生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33992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思路抓场镇    凝心聚力改民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创新思路抓场镇    凝心聚力改民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创新思路抓场镇    凝心聚力改民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创新思路抓场镇    凝心聚力改民生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创新思路抓场镇    凝心聚力改民生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思路抓场镇 凝心聚力改民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思路抓场镇 凝心聚力改民生(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创新思路抓场镇 凝心聚力改民生 陈家乡场镇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近年来,陈家乡坚持民生为本,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创新思路,因地制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统揽,以场镇建设为载体,把受灾群众集中安置与场镇建设有机结合,成功破解了群众反映突出的系列民生难题,壮大了场镇规模,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一个“山寨版 ”的小城镇初具雏形。一、取得的主要成效(一)(一)统统筹解决了系列民生筹解决了系列民生问题问题。 。陈家乡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农户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饮水难、行路难等系列民生难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再加之“512”地震后,很

2、多农户重建选址难,无法就地就近安置,个别村组甚至需要整体搬迁,加之居住分散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部分村组修公路人均集资需 2000 元以上。乡党委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大部分群众搬迁到场镇安置的愿望十分强烈。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反复研究、认真酝酿的基础上慎重作出了采取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有条件的农户向场镇转移的决定,在全乡建设了 3 个集中安置点,2其中场镇是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共安置 103 户 427 人,相当于我乡梯子岩一个村的人口。通过集中安置,不仅解决了老百姓建房选址难的问题,还可享受便捷的交通,就近的医疗和教育,有保障的供水供电,更多的便民服务和就

3、业机会,长期困扰群众的系列民生难题得以破解。(二)(二)场镇场镇功能逐步完善。功能逐步完善。截止目前,场镇占地面积 270余亩,人口近 2000 人,在 2005 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城镇化率达 34%,为全区最高,场镇规模呈倍数增长,随着场镇三期工程的启动,这一数据还将刷新。场镇一、二期工程已全部完成供电和供排水管网建设,场镇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全面结束,公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线电视光纤线路正在架设之中,场镇三期工程已完成 10 多万方的回填和 500 多米的河堤建设,简易农贸市场、停车场、乡客运站已纳入场镇建设规划,场镇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趋完善,场镇风貌塑造

4、工作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三)有效破解了(三)有效破解了资资金金难题难题。 。场镇一、二期共安置 103 户,427 人,总投入 1913 万元(含住房、配套设施建设),其中项目资金投入 295 万元(整合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项目资金 115 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 48 万元,农房补助资金 132 万元。 )回收基础配套设施资金 206 万元,户均投入16 万元。项目资金与农户投入比为 1:10,项目资金起到了3“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活了民间资金,农户建设场镇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破解了场镇建设资金瓶颈,实现了场镇建设滚动发展和政府零负债。由于我乡农户分散,有的组才十多

5、户四五十人,一个村才四五百人,仅解决饮水和行路问题就要数十万、甚至数百万,更何况有的旱山村组根本就没有水源,只有打水窑,不仅只能维持半年时间饮用,而且不卫生。搬到场镇后,这些问题不仅得到了统筹解决,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建设成本,以往是花了 10 元钱才解决 1 个人的的问题,而现在是花 1 元钱就可解决 10 个人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四)土地(四)土地资资源有效整合源有效整合。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场镇建设过程中,土地是困扰发展的一大难题,我们大胆探索,创新思路,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抓场镇建设。凡进场镇建房的农户先将户口迁至场镇所在地,然后以农户名义申请建房用地,政府全过程指导并集中控制,

6、通过整理后转交给农户建房,整理后多出来的土地资金用于投入场镇基础设施,以地生财。(五)(五)场镇场镇管理得到加管理得到加强强。 “牛刀杀鸡”,用管理城市的办法来治理场镇,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成立了场镇环卫所和专门的物业管理队伍,实行村民自治、自主管理,坚决治理“五乱”,实行“门前三包”,群众卫生意识进一步强化,文明素质得到提升,我乡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卫生先进场镇”。4(六)(六)产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体系初步形成。在场镇集中安置的 135 户中,(其中落实易地移民搬迁户 32 户)经商的有 43 户,占 32%,劳务输出 53 户,占 39%,发展特色产业 11 户,占 8%,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有

7、 56 户,占 41%, 。抓住市级部门帮扶机遇,在场镇引进了“公司+农户”模式的电子元件加工产业,场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有效解决了群众到场镇建房后的生计问题。二、具体做法和举措(一)(一)创创新思路,新思路,坚坚持持“四个原四个原则则”有效实施场镇集中安置,让受灾群众有序“进城”,必须因地制宜、创新思路、规范引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作用。在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户自主自愿的原则。在选择安置方式时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不搞形象工程,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真正让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户进入场镇落户发展。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集中安

8、置点建设坚持由农户投入为主,场镇一、二期总投入 1913 万元,其中项目投入 295 万元,户均投入 16 万元,有效聚合了民间资金,政府实现了“零”负债。三是坚持统规自建的原则。统一规划设计,聘请绵阳设计院设计了场镇总体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实施,同时由乡政府出面协调建设部门测绘出场镇建设地形图,依照规划容量、搬迁户的多少,由农户抽签决定建房位5置,建设规模一律三间起座,楼层不限。统一外观风格风貌,由乡政府聘请建设部门设计出多种民居风格供群众选择确定一种,从而确保了临街面的外观风格风貌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突出了川北民房特色。统一时间进度,凡在场镇建房的农户进场前都要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主体,预交保证

9、金 2 万元,保证金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同时,在农户完成一层建设时退还保证金的 50%,完成房屋主体工程后退还保证金的40%,全面完工验收合格后退还剩余保证金,有效防止了“半拉子”工程。四是坚持“建得起、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要求有意愿进入场镇建房的农户算好账,坚持从自身经济条件出发,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洋。同时,政府在规划安置点建设时一并启动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农家乐、垂钓、餐饮、住宿等休闲经济的长远规划,并积极引导城镇建房户抓住灾后重建、学校实行全员寄宿等契机,利用空房开办旅馆、开设商铺等产业,实现“以商养商”,使群众既建得起房,又确保建房后能正常生产生活。(

10、二)(二)统统筹建筹建设设,注重,注重“五个五个结结合合”场镇集中安置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注重统筹兼顾、协调联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促、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推进场镇集中安置中,坚持做到了“五个结合”:一是把场镇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场镇集中安置点建设作为推进场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6的重要路径,让有条件的农户向场镇转移,采取政府负责协调迁移农户户口、农户自身协商土地占用,解决了农户进入场镇无地建房的问题,群众在场镇落户后,行路、上学、就医、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同时,为加强对集中居住区群众的管理,乡党委、政府正尝试成立与社区职能类似的管理机构,并建立专门的物业

11、管理队伍,切实让农民享受市民的待遇。二是把场镇建设与地震灾后重建相结合。 “5.12”地震后,乡内地质灾害点多,农户重建选址难,无法就地就近安置,青平、柿子岭、松广等村组的部分地质灾害点需整体搬迁。我们采取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地质灾害集中搬迁与场镇新增扩容相结合,使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成为场镇建设的一部分,促进了灾后重建和场镇建设的整体推进。全乡共建农房重建集中点 3 个,其中场镇的上坝安置点是全乡最大的农房重建集中安置点,该安置点共计安置受灾农户 103 户 427 人,整个安置点全长 500 米,建筑面积 29470 平方米。三是把场镇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积极引导易地扶贫搬迁户向

12、集镇转移,有效利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 48 万元,使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减轻了农户建房负担。四是把场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要求,在集中建房户中配套好沼气、改厨、改厕等建设。五是把场镇建设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坚决杜绝“五乱”现象,实行“门前三包”,群众的卫生意识得7到了进一步强化,场镇风貌塑造工作全面结束。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精神家园重建,在场镇规划了电影院、图书馆等公益设施建设,建设完成了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并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强。三、下一步工作打算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三年

13、重点突破,十年全面实现”的总要求,始终坚持统筹城乡总体规划,本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的生态立乡总体原则,实现“三个集中”(即人口向场镇集中,公共设施向场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四大工程” (即供排水、供电、道路交通、信息工程)的发展目标,力争到 2020 年,建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乡镇,把陈家乡建设成为以发展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商贸型小城镇,使其真正成为“朝天后花园”。(一)(一)坚坚持高起点持高起点规规划划。明确场镇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引领建设,指导场镇功能分区和全乡产业布局,着力形成功能分区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

14、挥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是大力发展以生猪、蚕桑、食用菌和劳务四大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二是借助八二一中学帮扶契机,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以场镇为中心向周边村组辐射,力争用 3-5 年时间建成全区较大的手工业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大力发展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依托独特的地8理优势和安乐河良好的水资源,缔造碧水蓝天,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垂钓、洗浴等水域经济,突出水乡特色,进一步活跃场镇人气和商气。(二)(二)统统筹推筹推进进基基础设础设施建施建设设。一是完善道路交通网。到2015 年,全面完成场镇 1.8km 的防洪河堤和滨河大道建设,完成汽车客运站和农贸市场建设。二是在场镇建成污水处理站,全面规范场镇输电线路

15、,继续实施场镇亮化工程。三是进一步完善户收、村集、乡运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四是大力实施场镇绿化工程,充分发挥绿地改善环境质量,美化环境的作用,实现清洁、优美、安静和生态良性互动。五是完善信息网、宽带网、有线电视、广播同期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共享,到2015 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 100%。(三)切(三)切实实抓好社会保障工作抓好社会保障工作。一是利用我乡建成的手工业生产基地,创新公共就业培训和岗前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统一社会保险体系。按照“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三是统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助残工作,搭建统一协调的社会救助平台。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尽管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真正全面实现统筹9城乡规划的目标任务,还任重道远,还面临着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会紧紧抓住此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实践,争取早日实现预定的目标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