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3055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 一、基本情况西宁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早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 121 年,西汉时期,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即在今西宁市筑军事据点西平亭。西汉末年(公元 9-23 年)设置西海郡。隋朝(公元 581-618 年)再次设置西平、河源二郡。宋朝(公元 960-1279 年)设西宁州。 “西宁”一词由此沿用至今。1929 年正式建立青海省,省会设在西宁。1949 年9 月 5 日西宁解放,1950 年西宁市人民

2、政府正式成立。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1974 年发现后通过 7 年艰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队在这里共发掘墓葬 1730 多座,出土文物 37925 件,其中仅彩陶文物就有 17000 多件。这 1730 座墓葬包容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 4 种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这 4 种文化类型延续时间长达 1500 年之久。2而 1973 年,全国最早发现著名的“舞蹈纹饰彩陶盆”出土于大通县上孙家寨村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

3、经测定年代约为 5000-5800 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的珍宝,为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存。比乐都柳湾彩陶要早 1000 年.这是首次发现的直接描绘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彩陶高 14.1 厘米,口径 29 厘米,底面直径 10 厘米,盆用细泥红陶制成。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陶器内壁内壁饰二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构图生动,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舞蹈纹彩陶盆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

4、踏歌而舞,面向一致。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3裙摆。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西方现代绘画中把在静止画面上表现事物的连续运动视为一种艺术创新,而在中国的原始艺术中就已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这种大胆的创造不能不使人击节赞叹。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舞蹈的内容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西宁市海拔 2220-4880 米,市区海拔 2261 米,属大陆高原半

5、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 492.8 毫米,蒸发量 1272.3 毫米,年平均日照 1939.7 小时,近 200 个晴天。具有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的特点;年平均气温 7.8,夏季平均气温 18.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西宁被誉为“中国夏都”。全市总面积 7649 平方公里(全省 72 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 38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75 平方公里。现辖 3 县 4 区即: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和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2 个正在建设中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湖新区。全市总人口 220.5 万,其中:市区人口 114.13 万人。乡村人口 85.22 万,城镇化率为 61.

6、35%(占全国 27 个省会城市第 194位,西北五省排位倒数第一)。青海省常住人口 557.3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233.5 万人,占 41.5%;乡村人口 323.8 万人,占 58.1%;全市民族有藏、土、蒙、撒拉、回、满、汉等 34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55.48 万人,占 25.16%,其中回族 35.8 万人,占64.5%,藏族 11 万人,占 19%,土族 5.5 万人,占 10%,蒙古族1.2 万人,占 2%,撒拉族 5000 人,占 0.9%,其他民族 1.2 万人,占 2%。全省少数民族人口 258.14 万人,占总人口数量 46.3%。其中:其中藏族 115 万人,

7、占 21%; 回族 83.15 万人,占 15%,土族 20 万人,占 3.8%,蒙古族 9 万人,占 1、7%,撒拉族 9 万人,占 1.85%,其他民族 1.6 万人,占 0.32%。全市共有 50 个乡镇,11 个涉农街道办事处,930 个行政村。西宁市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2009 年底,人口占全省的39.5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 46.3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 38.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 3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 67.09%。2009 年,西宁农民人均纯收入 4698.63 元(比全国的 51535元低 454.37 元,比全省的 3346.15

8、 元高 1352.48 元)。西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2911.03 元(比全国的 17175 元低 4263.97 元,比全省的 12691.85 元高 219.18 元),城乡收入比例为 3:1。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9 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501.07 亿元(全省为 1081亿元),增长 13.3%;固定资产投资 312.04 亿元,增长 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8.15 亿元(全省为 87.74 亿元),增

9、长 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6 亿元,增长 18.59%。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 184.35 万亩,主要种植春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青稞、蔬菜、花卉、果品、食用菌等农作物。天然草场 576 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 491.5 万亩,围栏草场 76.5 万亩。大气、水源、土壤污染少,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西宁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成效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发展,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围绕6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完善

10、经营机制、促进市场流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截止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145 家(国家级 8 家,省级 32 家,市级 105 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 40 亿元,固定资产20 亿元,年生产总值 45 亿元。龙头企业在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成为“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一)(一)龙头龙头企企业业集群逐步集群逐步发发展壮大展壮大我们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来抓,重点围绕油菜、马铃薯、蔬菜、特色果品、中藏药、饲草花卉、牛羊肉、奶牛、藏毯绒毛等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切实措施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推进了农牧业

11、产业化经营。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 70 家,占48%,养殖企业 32 家,占 22%,种植企业 29 家,占 20%,市场型企业 7 家,占 4.82%,其它类型企业 7 家,占 4.82%。初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主的集群分布。如:以雪舟、嘉年、藏羊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绒毛藏毯加工业,以天露、小西牛、青海湖乳业等企业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以弘大、江河源、西海、仁杰等企业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以清华博众、康普、新力绒纺、友林等企业7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加工,以绿草源、高原绿色、裕泰等企业为代表的牛羊肉制品生产,以威思顿、祥源等企业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等已经成为行业中的支撑企业。特色农畜产品生

12、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流通企业等为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形成了“农户基地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格局。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原西宁市奶牛场改制后成立的股份制民营企业,迄今为止已有 50 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青海省唯一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有青海最大的高产荷斯坦良种奶牛繁育基地及乳品加工生产基地。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的“小西牛”品牌已获“青海省著名商标”称号。公司开发的具有浓厚青海地方特色的“青海老酸奶”,采用 72 小时低温发酵技术和独特的工艺杀菌、灌装,产品口感细腻、风味独特,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13、。青海源兴工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蚕豆、青豌豆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和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日本、英国等 12 个国家,蚕豆出口量占全省企业蚕豆出口量的 96%,是全省经营8蚕豆规模最大的企业。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进出口贸易、油菜籽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公司下辖 2 个油菜籽加工厂,年加工油菜籽 7 万吨,是青海省最大的油脂企业之一。青海绿杰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青海杰森集团下属 5 个分公司之一,主要从事非洲珍珠鸡、英国贵妃鸡、中华乌骨鸡等珍禽品种的引进、孵化、养殖研究及加工、销售,是一家从事现代化、规模化珍禽养殖的企业。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是集牦牛、藏系绵羊精深加工、产

14、品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清真牛羊肉生产企业,产品已覆盖西宁市大中超市,并销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十多个省份。(二)(二)农农畜畜产产品基地建品基地建设设布局布局进进一步一步优优化化我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把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初步形成。2009 年全市优势作物面积达到 135 万亩,蔬菜总产 60 万吨,并且还以较快速度逐年扩大,肉类总产 7 万吨,奶产量 10万吨。大通县双新公路沿线、湟中县西纳川已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湟中县小南川、湟源县纳隆等地已建成多个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园区,湟中县多巴镇、上五

15、庄已9成为我市重要的肉源生产地。全市现已建成日光节能温室 3.2万栋,规模养殖基地 103 处,畜棚面积 200 万平方米。这些生产基地的建成,为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证,优势产业的规模逐渐发展壮大。(三)(三)龙头龙头企企业业与与农户农户的的连连接更加接更加紧紧密密在生产经营中,各类龙头企业将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订单农业”、 “公司农户”、 “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实施一体化经营,带动大批农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有效延长了农牧业生产链条,提高了农牧业比较效益,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截止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94 家,龙头企业与农户

16、签订“订单”面积 95 万亩,龙头企业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或间接带动本市及周边地区农户超过 25 万户,40%以上的农户从农牧业产业化项目中受益。(四)(四)农农畜畜产产品品牌建品品牌建设设取得新取得新进进展展我市农牧业凭借独特的资源,充分利用“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名优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品牌农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0目前已有藏羊、雪舟、可可西里 3 个农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一片绿、日月山、绿草源、天露、高原猫、小西牛、花宝、三江雪等商标获得青海省著名商标;江河源牌饲料、一片绿月饼、天露牌鲜奶等个产品获得青海省名牌产品称号;湟源县陈醋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达到 20 个,荣获“三品”认证产品 21 个。通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参与“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质量抽检力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西宁市农畜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步提高。(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