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及MRI表现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329243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3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及MRI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及MRI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及MRI表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及MRI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及MRI表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性肝癌、2 个肝转移瘤) ,1 4 个病灶诊断为良性病变( 9 个F N H 、3 个肝腺瘤、2 个肝血管瘤) ; M R 共检出2 2 个病灶( 1 0 0 ) ,其中将5 个病灶误诊为恶性肿瘤( 4 个原发性肝癌、1 个肝转移瘤) ,1 7 个病灶诊断为良性病变( 1 5 个F N H 、2 个肝腺瘤) 。正确诊断:U S2 7 3 ( 6 1 2 2 ) ,C T 4 0 9 ( 9 2 2 ) ,M R 6 8 2 ( 1 5 2 2 ) ,术前影像综合正确诊断9 0 9 ( 2 0 1 2 2 ) 。C T 与U S 诊 断准确性,经t 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

2、M R I 与C T 和B 超诊断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o 0 5 ) 。结论影像学综合检查能够正确诊断绝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M R I 诊断准确性明显优于C T 和U S 。正常肝脏c T 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图像重组的探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c T 室( 2 2 S 0 0 1 ) 王守安征锦陈明祥陈文新施斌斌傅剑雄凌俊陈娟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c r I 罐注成像扫描程序、灌注参数计算和灌注参数图像重组方法。方法对3 0 例无任何肝脏疾病的正常肝脏进行C T 灌注成像。( 1 ) 以肝门层面作为靶层面,采用一次屏气连续电影扫描方式,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4

3、 0 5 0I I l l ,注射 速度为4 5m 1 S ,从注射对比剂后7 9s 开始扫描,连续扫描4 5 层,扫描时间为4 5s ;( 2 ) 用最大斜率法进行肝脏C 罐注参数的计算,主要灌注参数有H A P 、P V P 、J 、H P I 、P P I 等, 各参数的计算分别采用校正前、后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比较二者是否存在差别;( 3 ) 利用去卷积法的图像重组功能,经改进后进行肝脏C r I 獾注图像的重组,重组出H A P 、P V P 、H P I 、 P P I 等4 种图像,在所建图像上分别测定相应的灌注值,与最大斜率法的结果比较。结果( 1 )各组织结构T D C 形

4、态:主动脉T D C 呈骤升骤降型,肝动脉a a ) c 呈速升速降型,二者形态类似, 强化峰值的比( R ) 为1 6 4 2 9 0 3 2 3 4 ;f - 醑J 愀T D C 呈速升速降型,出现较主动脉晚,幅度明显小于主动脉;正常肝实质T D C 动脉期上升缓慢,门静脉期上升较快并达峰值;正常脾呈速升缓降型,强化峰值时间位于主动脉与门静脉之间,达峰值后缓慢下降。( 2 ) 最大斜率法计算的正常肝脏灌注参数结果l 校正前H A P 、P V P 、T u 、H P I 和P P l 分别为( 0 2 0 4 2 0 1 0 2 5 )m 1 m i l l “ 1 m l 一、( 1 0

5、 7 0 7 0 1 8 1 6 ) m 1 m i n - 1 m l - 1 、( 1 2 7 4 9 0 2 1 7 4 ) m 1 r a i n 一n l l 、1 6 0 2 7 4 、8 3 9 8 7 4 ;校正后H A P 、P V P 、r 兀P 、H P I 、P P l 分别为( 0 3 3 5 5 0 1 2 6 9 ) m 1 m i n “ 1 m l 、( 1 1 0 3 40 2 0 6 5 ) r r d m i l l “ 1 m l - 1 、( 1 4 3 8 9 0 2 3 9 8 ) m 1 m i n l m l 、2 3 3 1 0 2 、7

6、6 7 4 - 1 0 2 ,除P V P 变化不显著外,其余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别。( 3 ) 在H A P 图像上,肝实质呈中等程度的灌注,在 P v P 上肝实质呈明显均匀高灌注,在H P I 和P P I 上的表现基本分别与H A P 和P V P 表现类似。在重组图像上测得的H A P 、P V P 分别为( O 3 4 8 9 0 1 2 ) 觚m i n “ 1 m l 一、( 1 2 0 8 44 - O 3 7 ) m 1 m i n 4 m l ,并据此计算出的f n J 、H P I 、P P l 分别为( 1 5 5 7 3 0 4 2 ) r r d r a i n l

7、m l 、2 2 4 1 8 3 1 、7 7 5 9 8 31 ,与最大斜率法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1 ) 采用一次屏气,注射4 0 m l 一5 0 m 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m 1 S 一一5m 1 S ,从注射对比剂后7 s 9 s 开始连续扫描4 5 s 共4 5 层的扫描方式,基本能反映各组织结构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是较理想并实用的扫描方案;( 2 ) 采用 校正后的计算方法所得灌注参数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生理值;( 3 ) 改进重组方法后重组出的灌注图像,能直观地反映肝脏的血流灌注特征,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灌注图像重组方法,值得进 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

8、 T 及M R T 表现沈文荣韩晶张兰芳董珉钱云弦由于M R I 仉W I 在显示肿瘤复发与纤维瘢痕时有明显信号差别,因此在直肠癌术后复发的诊断t 优于C T 。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盆腔复发率约2 0 ,其中7 0 8 0 发生在术后2 年内引。通常认为,c T 是直肠癌术后随访或诊断肿瘤复发的首先检查方法,但由于肿瘤密度与术后瘢痕或炎性团块密度几乎相同,肿瘤复发的诊断仅依靠典型形态学表现,如肿块形成、淋巴结肿大、侵及周围组织、或随访中发现肿块增大。M R I 由于具有高软组织对比、多向成像等优点,能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纤维化,有学者。“认为M R I 在直肠癌术后随访中有明显的价值。本文通过对4

9、 0 例经活检、手术探查或随访证实的术后复发病例的M R I 及C T 图像分析,探讨其各自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自2 0 0 2 年以来,我科应用c T 或M R I 检查直肠癌术后患者约1 8 0 0 例。本组选择有较完整 临床资料、C T 或M R I 怀疑术后复发患者4 0 例,其中仅行C T 检查2 8 例,仅行M R I 检查3 例,同时行c T 及M R I 检查9 例;另选择1 0 例M R I 示纤维化患者作对比。男2 4 例,女1 6 例,年龄3 0 7 6 岁,平均年龄5 2 岁。临床症状:会阴疼痛1 5 例,肛门下坠感2 1 例,初次诊断复发时无症状4 例,C E A 升

10、高2 2 例。病理证实方法:随访或对放化疗反应证实3 1 例,手术5例,穿刺4 例。c T 应用菲利浦M X 一8 0 0 0 多层螺旋c T 扫描机,扫描范围从膈顶至坐骨结节下缘3 6 例,两髂嵴连线至坐骨结节下缘4 例。常规层厚及层距均为6 5m i l l 。肠道准备:全腹部于扫描前3 、2 、1h 、半小时及上床前分别口服1 2 的对比剂3 0 0m l ,盆腔扫描于检查前3 、2 、1h分别口服同上浓度的对比剂30 0m l ,以保证肠道充分充盈。所有病例均作平扫加增强或直接增强。膀胱适度充盈,女性患者插入阴道塞以显示阴道轮廓。M R 检查使用德国S i e m e n s0 2T

11、常导开放型磁共振扫描仪。全部病例均作横断,矢状面扫描,9 例同时作冠状面扫描。T l w I :s E 序列,T R3 6 0 7 2 0m s ,T E8 2 6m s ,采集3 次;T 2 w I :快速自旋回波( T S E ) 序列,T R3 4 0 0 4 7 0 0m s ,T E1 0 2m s ,采集3 次,扫描层厚5 - 8m m ,层间距1 1 5r n m 。c T 图像分析:根据病例分析及结合文献,对有术后基准c T 扫描患者,通过与基准C T 片的详细比较确定有无复发。对一般患者,如骶前或会阴部软组织影呈形态规则、扁平形、左右对称、密度均匀、增强后无明显强化,且无周围

12、组织浸润或无淋巴结肿大,则考虑为瘢痕 形成。如出现块状形态或呈结节状、吻合口壁厚度大于1c m 、边缘模糊或不规则、缺乏对称性、局部明显强化,则考虑有可疑;如同时出现两种或以上这些表现,或有邻近器官浸润或见淋巴结肿大,考虑有复发;如仅见一种表现,且临床无典型表现,则诊断为不确定。 M R I 图像分析:其形态学分析标准与c T 相类似;另外,结合盆腔肿块的信号特征,如T ,w I及T 2 W I 均呈低信号的块影考虑为纤维化;T j W I 呈低信号、T 2 W I 呈高信号,则考虑有复发;如T z w I 信号仅不均匀或仅呈稍高信号,同时块影边缘不规则,考虑为不确定。结果1 C T :仅根据

13、以上诊断标准,c T 明确诊断有2 2 例,不确定8 例。结合随访检查或与术后基准c T 片比较,又有4 例明确诊断。可疑病例见于不同术后期,有4 例在术后第1 年,3例在术后第2 年,1 例在术后2 年以上。根据此诊断标准,有5 例假阳性,2 例假阴性。5 例假阳性病例中,4 例为术后瘢痕较大,呈块状或结节状改变;1 例为合并有子宫肌瘤。2 例假阴性病例中,1 例在梨状肌处复发,而肌肉内未显示块影;另1 例在纤维组织中复发。2 M R I :2 例患者骶前软组织影在T 2 W I 呈低信号,经随访复查证实为纤维组织。1 例c T怀疑复发的患者,M R IT 2 W I 显示为低信号号,经手术

14、或剖腹探查证实1 例为子宫肌瘤。在证实有复发的病例中,2 例异常软组织在T 2 W I 均显示为高信号,明显高于同层臀肌的信号;4 例信号呈不均匀 昆杂信号,但以中高信号为主。1 例有咀显放疗反应的术后患者,纤维性及炎性组织在W I 显示为高信号,M R I 诊断复发不能除外。在T ,w I 像,可明显显示肿瘤及肿瘤周围脂肪组织,但因纤维组织与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有明显的重叠,故难以鉴别瘢痕与肿瘤复发。M R I 在显示肿瘤扩展范围方面优于c T 。1 例骶骨侵犯仅见于低信M R I W I 像,破坏骨质呈高信号改变;而c T 仅显示病灶贴近骶骨、骶骨骨质未显示明显异常。 讨论一、直肠癌术后影像

15、学检查的意义 直肠或直乙状结肠癌根治| 生切除术后,发生局部复发,如肿瘤发现较早或肿块较小,仍有5 1 0 可手术切除,再辅以放化疗,其预后相对较好。“。因此,早期检出复发灶,将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或改善生存质量。另外,在已证实有复发的患 者,影像学方法可明确肿瘤侵犯范围,协助临床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或治疗后的随访。二、直肠癌术后复发的c T 表现目前,C T 是直肠癌术后随访或诊断复发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多数作者协“1 认为骶前出现块状形态或呈结节状、吻合口壁厚度大于1c m 、边缘模糊或不规则、缺乏对称性、局部明显强化,则考虑有复发可能;但有时在鉴别术后放疗后瘢痕与肿瘤

16、复发方面仅依据上述征象仍存在很大困难或难以鉴别。本组诊断正确为8 1 。有5 例患者因术后瘢痕较大或合并子宫肌 瘤等而误认为肿瘤复发。另有2 例误诊,其中1 例为梨状肌处复发,1 例在纤维组织中复发。三、直肠癌术后复发的M R I 表现本组中,由于M R I 对直肠癌术后复发不仅可根据其形态学标准进行诊断,而且因瘢痕与肿瘤在M R IT 2 W I 有明显不同信号,诊断价值优于C T 。许多文献报道u 川,M R I 在诊断细胞成分少、且缺乏水分的瘢痕组织时具有高特异性,表现为T , W I 、T 2 W I 均呈低信号改变。富含质子内容( 尤其腺癌) 的复发肿瘤因在T 2 W I 呈高信号而易被鉴别。本组诊断正确率为9 0 。但在某些病例,如直肠癌术后早期、放疗后早期纤维化,诊断时需谨慎。另外,直肠癌做 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