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分解系统 并置单元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色彩教学改革浅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98682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分解系统 并置单元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色彩教学改革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文)分解系统 并置单元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色彩教学改革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分解系统 并置单元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色彩教学改革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分解系统 并置单元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色彩教学改革浅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1 4年 9期 S ha an xi Ji aov u Gaoi iao 教 育 教 学 探 索 分解 系统 并置单元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色彩教学改革浅谈 【 摘 要】 西安美术学 院通过基 础课 程的专 业侧 重机制 、 课程 比重调 整环节、 艺术观念导 向 训练 、 专业延伸 与拓展-i,j ll 练 , 迅 速转变学生 旧有的思维方式 , 从 而促 进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 的有机结合。表现在 色彩教 学方面, 是 以知识点是否转化为学生的实践 能力来衡量课程质量 , 秉 承这样的思路 , “ 板块化” 与“ 单元化 ” 课程设 置模 式逐 渐成为西安美术学院 色彩基础教

2、学优化与 改革的主要方面 【 关键 词】 色彩教学 板块化 单元化 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 境 , 在倡导“ 素质教育” 的今天, 学院秉承“ 教书、 育人” 这一 不变之理, 面对教育新时期的发展, 学院的方向和步调也一 直在自我调整。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数字化信息 时代加速了艺术生态的新陈代谢 , 各种新的意识形态、 新媒 体手段不断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刺激着“ 当代艺术” 向新的形 式“ 蜕变 ” , 观念艺 术亦在学院的教学 中迅速生长 , 这一现状 迫使学院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的“ 广度” 和“ 深度” , 还要 善于把握知识在迅速更新 的过程 中的规

3、 律性 ,更重要的是 对现行教学成果“ 可持续性” 的评估。 另一方面, 艺术学院高 等教育的大部分生源来 自于不同类型的考前机构,而这些 考前机构鲜有系统的教学体系与模式 ,即便是有较为成熟 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 也大都是“ 机械化” 的重复和“ 记忆性” 的强化 , 这种“ 快餐” 式的速成方法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短 期功效, 但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含量和知识结构都极不完善, 其“ 功利性” 和“ 狭隘性” 必将成为学生在高等教育学习中的 绊脚石, 正所谓“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近两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艺 术素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深究培养专业性创新人才到底 需要怎样

4、的艺术基础,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逐渐找到了新 的切入点, 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些许经验。 5 3 杨 洋 “ 分解系统 、并置单元” ,是指把原有的系统教学通过 “ 分解” 形成知识单元, 而后再将单元顺序进行更有实效的 “ 拆分与合并” , 形成新的结构形态。分解后的知识以“ 点” 状 结构重新呈现在教学中, 对于该“ 结构” 的秩序与安排让知 识点的分布更为合理、 易懂, 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 收与掌握 , 更 重要 的是 使教学 “ 对 于规律 由简 入深 的认 识” 的操作性得到提升。色彩教研室所设置的色彩基础课程教 学都属于“ 分解性教学” , 其中包括“ 色彩同类色训练”

5、 和“ 色 彩冷暖互补色训练 ” 。本次我们 主要介绍第二 门课程 色彩 冷暖互补色训练 。 该课程是对色彩的冷暖对比、补色的基本规律的训练 学习, 其主要 目的是掌握科学的色彩规律。 在训练过程中培 养学生对客观 自然色彩更为准确、 清晰的观察, 以及分析能 力 , 既做到更为理性 、 主动地表现对象 , 又能够同时注重冷 暖色 、 补色的物理特性和情感特征, 全方位提升学生对色彩 的审美感受力, 为E t 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必备信息及参考。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是以知识的传授量来衡量课程质 量的优劣 ,还要有合适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将知识点融 汇至课程中,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消化知识点, 从而提

6、高课程 质量 , 所以对于课程优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秉承这样 的思路,对于课程的优化与改革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中 2 0 1 4年 9期 嵌 放靖 高教 Sh a a n x i J i a o y u Ga o j i a o 教 育 教 学 探 索 之重。通过在教学中具体的实践运用 , “ 板块化” 与“ 单元化” 逐渐成为色彩基础教学的主要特点。以“ 冷暖互补色” 训练 为例 , 该课 程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相关 的色彩理论 知识 , 在 实 践过 程 中将 冷暖 色训练 和互补 色训 练 分置 为两个 大板 块 ,这样在教学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学生都有明确的课程 目标 , 这也就是前

7、面提到 的“ 分解 系统 ” 。既然把原有的系统 知识以点状进行分解就还要把相应的点进行秩序化的排 列 , 其先后顺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 管道” 的疏通。也就是说 将复杂的课程内容经过梳理和筛选找出有密切联系、承前 启后的“ 点” 进行分层研究 , 以不断积累知识点来扩容课程 的知识量, 亦是“ 并置单元” 的初衷。 古有“ 千举万变 , 其道一也” , 现代教学亦是如此。无论 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其 目的都是用较为有效的方法在实践 中来掌握本质规律,不同的教学法只是在操作手段上有所 差异, 其根本目的基本相同。秉承这个理念, 我们的基础教 学大部分都围绕“ 掌握规律” 这一教学 目的来设计课程

8、内容 与形式 , 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 由简入深地掌握色 彩规律、从而提高学生 自身对色彩认识的科学性和审美高 度, 为学生真正奠定“ 常识性” 的色彩基础。 虽然说教学形式 随时代发展一 直在改变 ,教学 目的却 是相对固定的,但教学方式的优劣的确能直接影响到教学 质量。由新的教学理念而衍生出的新型教学虽然继承了传 统教学中必要的知识点,但在结构上和形式上的改变的确 使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大大改善了。 任何学科 的学 习都要有相应 的理性规律作指导 ,包括 以实践为主的绘画学科也不例外。“ 冷暖色、 互补色练习” 课 程在教学形式上分为两个阶段, 我们称之为“ 二段式” 教学。 “ 前段

9、” 教学主要以理论形式将该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 导入,使学生在课程之初对该课程所要了解学习的知识有 较为宏观的认识。“ 后段” 教学主要以实践为主, 通过写生训 练使学生学会观察、 分析色彩规律 , 掌握“ 冷暖” 、 “ 补色” 在 视觉中显现的状态, 并在写生过程中学习、 领会这些规律在 画面中如何得到更合理、 更全面的表现。 在设计该教学的过程中, 该课程的教学“ 目的” 仍然为 “ 二段式” 。首先, 我们尽可能地考虑教学 目的与教学形式的 叠合, 不仅要突出课程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 课程的目的和每个训练环节的关系,使其能够主动地面对 教学、 解决问题 ; 其次 , 要

10、照顾到该教学法的操作性与可持 续性 ,因为实际操作的成功率是正确评估该教学法的重要 依据 , 也是进行教学改善的根本所在。 经过两个教学循环充分证明了该课程的可行性。从教 学 的安排来 看 , “ 单 纯 的看 问题” 相对于 “ 全 凶素” 的教学 方 式具有“ 由简入深” 的特点 , 在学生能够从明确的“ 点” 切人 后, 更为复杂、 深层的链接会变得有理有据、 易于破解。从实 际教学效果来看 , 该教学不仅解决 了学生对“ 冷暖色” 、 “ 补 色” 概念上的认知, 对理论起到了“ 支撑” 作用, 实践过程还 变得“ 规范” 、 “ 合理” 。另外, 该课程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 对 “

11、调性 ” 的认 识 , 解决 了极 大多数学 生画面 的“ 花 ” 、 “ 乱 ” 、 “ 脏” 等问题, 使学生对于色彩的表现有一个健康的开始。 任何事物想要达到理想中的“ 完美” 是有难度 的, 一门 课程 的设计想要 较为充分地解 决有针对性 的问题还需要 经 过反复地实践与改善才能实现。当然 , 由于本课程的实践周 期较短 , 也必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 这需要更长时 间的调 整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 我 们会 抱着积极 的态度 , 通 过 实践发现问题,尽可能在下个教学循环之前拿出已知问题 的解决方案, 让该课程逐渐趋于完善、 成熟。 进步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该课程身处西安美 院造 型艺术部的教学改革过程之 中,是我部教学系统改革 中 的重 要环 节 , 而该 “ 系统 ” 的改 善也 是 我 院总 体 改革 的重 要步骤 ,还有许多类似该课程的改革点支撑着整个改革 过程 , 使教学健康、 良性发展。对于学生来说 , 通过梳理、 规范后的教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 、明确地吸 收知识 、 掌握实践技巧 , 教学效果较之前也有不同程度 的 变化 , 当然 , 这种变化是朝 向更规范 、 更系统 的教学体系 , 是教学的发展。相信此改革成果必定对西安美院的教学 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更大更远的范围或可产生更为深远 的影 响。 作者单位 : 西安美术学 院 陕西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