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81758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 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就 是说,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儒家看来,用礼乐文化来培 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 礼记?曲礼 中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强调的则是以“礼”体现人的身份,用以维 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所说中国的礼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 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因此,传统文化的“礼”,是以礼治为核心, 由礼

2、仪、礼制、礼教、礼器、礼学等诸方面内容融汇的一种文化集合体,形成了一种特有 的社会治理方法。 如果我们从长期的封建制度一直在利用礼治来加强统治的角度看,礼似乎是对民主、自由 和平等的反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我们现在观念上提倡自由平等,但我们的社会基 础仍然没有达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不 平衡所造成的仍然是一个事实上等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的人身份上的尊卑虽然不被 承认,但社会角色上的分工、阶层的不同仍然存在,而且需要相对稳定。尽管我们在致力 于“公平”和“公正”,但这种公平和公正仍然是竞争状态下的平等,结果仍然是在争一个角 色,维护这种等级,

3、而这些也恰恰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方式。我们所说的法制,也是 在促进平等的原则下维护着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就是意味着等级的稳定。所以从这 个角度看,又回到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无法取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状态上 去了。 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礼虽然起源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礼运)的“小康”社会, 但它的真正内涵则是为了维护这种“大同”社会远去或远未到来的等级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是为了对人进行行为规范的的教育,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 这些内涵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价值,仍然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外化,仍然是可以与法制并 行和相互交织、配合的社会治理方法。如果

4、我们把传统的道德内涵置换为现代的道德内涵, 把过去的生产关系置换为现代的生产关系,把封建专制的制度背景置换为现代政治文明的 的背景,把传统的圣人治天下置换为民主,把固有的等级观念置换为可公平竞争的角色观 念,加上平等和崇尚人的尊严,再保留一些我们应该保留的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师道 尊严,敬畏先辈和与自然和谐等核心传统价值观,再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那么这些礼 内涵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重建中国特色礼文化的基础。如果再将礼中不能适应现代社 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的礼治、礼教、礼学加以扬弃,将重点放在礼仪和相关文化的建设上, 重振礼仪之邦就有了一条可靠行的途径。 儒家的礼乐文化中的人文理念 也许有人

5、会问:“你上述的那一大堆置换之后,你所说的内涵还存在吗?这些内涵对中国 礼文化的重建还有多少实质上的意义?” 在等级社会中要保持各阶层的和谐相处,使之相互关照,进而不断促进社会的平等,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而礼的作用正好如 此。这不仅表现为礼的内涵古今一脉相承,更是因为传统的礼乐文化有许多方面与现代人 文理念相契合。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治理社会就要从教育人开始。现实社会中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出 在人的素质问题上,不从这个根本入手,就不会长治久安。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所以说,在一方面要下

6、大力气解 决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抓治理社会的基础问题人的素质问题。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意思是说情和欲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中庸又说“率性 之谓道”,颇有承认自由的意思。但自由不是绝对的,必须把它控制在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 的程度。否则贪婪、残暴等人性的弱点就会危害社会的和谐,这就要用一些办法来规范, 所以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儒家的礼乐文化,就是用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 识的。 例如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你在这些仪式 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又如平时对师长、对父母、对老人尊重等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 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

7、养。中国历来认为礼仪制度的建设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工 程,古代有很多制度就是通过“礼乐”来达到行教化和相互沟通的目的的。例如先秦与汉代 的的“采诗”、 “献诗”就属于一种典型的“礼乐”制度,它为下情上达、防止民情的言路中间阻 塞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像对待弱势群体, 礼记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即使是肩负担 挑走街穿巷的小贩,也应享有人的尊严,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公民普遍有这样的素养, 对制度的实施就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这些做法的作用在防 范犯罪方面也是法律惩处所不容易起到的。 在礼文化传承与借鉴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礼是一个民族最具表征性和东西。我们说文化特色,其内

8、涵的外部表现是人的行 为,而人的行为气质往往是通过各种风俗习惯来表现的。最能体现一个群体的特质的东西 正是我们日常和社会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没有一个能代表我们特质的礼仪几乎 就等于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化。所以在礼仪方面对传统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种传承, 那么“中国人”这三个字就无所依托。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西方文化借助科技和经济的的领先而获得的强势。而且随着对外 交流的日益密切,在各种活动中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范围在扩大,深度在增加,保持相容的 要求日益重要。这样,礼仪的借鉴也显得格外重要。 中式礼仪具有重视血缘和亲情、强调共性、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礼尚往来等几个特点,而 西方礼仪则强

9、调个性、崇尚自由,同时尊重妇女、女士优先,简单务实易于传播,讲究平 等自由开放。目前中外人士都力求在交往中体现以信守时约、相互谅解、求同存异、入乡 随俗等为特点的国际礼仪通则。我们的生活已渗透了现代生活方式,我们何尝不向往有一 种能够中西合壁、又有世纪以来革命文化创造的东西来指导与规范我们的行为,在这 三者混杂中创造我们面向未来的礼仪文化。但要做到这些其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今天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礼仪系统,其困难并不在于如何编好一个大家在社会舞台 上表演的通用脚本,形成一种外在的形式,而是能不能在这个形式中注入我们民族灵魂性 的东西,会不会跟我们潜在的民族信仰、价值观发生经常性和冲突,它

10、能不能成为一种能 让我们身心合一,自觉与不自觉都可以遵守的东西。如果能,那我们就可以在与世界和谐 相处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和尊严。如果不能,那要么被别人同化,要么就会让传统 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障碍。 今天国际通行的礼节基本上是西方礼节。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势,深 层的原因在于其价值体系的完整与自洽,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的觉悟。 尽管在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西方人也有迷罔与反叛,但从整体上看,他们能够从容 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以致在行为表现上保持一贯和身心合一,能够自信地坚持自己的礼 仪与修养。而这一切又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仪规是宗教的重要活动

11、方式, 对传统宗教的虔诚信仰,就意味在要从小接受这种仪规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 地渗透在人的行为表现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自然会使人获得高度 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依托实力表现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 力,使其礼仪被视为了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化状,我们与西方的差距也是明 显的。 我们今天无论是借鉴还是“拿来”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 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而自洽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 同和深刻的觉悟。上世纪的近百年的革命挽救了民族,使中国获得了新生。革命必然要破, 旧文化的消亡是应该的

12、。但如同在革命后的废墟上要建立新的经济一样,文化的废墟也需 要重建,这就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所以我们借鉴西方,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 借鉴其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标准的复兴。 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标准,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建立先进的中华文化是重振礼仪之邦的根本,解决礼仪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在解决文化 问题,礼仪文化的重建实质上就是一个新的中华文化的重建部分,认清了这一点才能把握 其正确的方向。 重建“礼”文化时应当注意两个误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观点

13、转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说: 上次我在香港凤凰卫视讲演之后,一位美籍华人给我来信说,应该请人大代表写一个提案, 将公务员礼仪教育立法,使推广民族礼仪成为政府行为,这是一个民族形象问题。我觉得 他的话很有道理;其次是要组织专家编写一部全国统一的礼仪教材。现在不少地方都在编 写礼仪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各自为政,这会使原本统一的中国传统礼仪,出现很多不规 范的问题。当然,教师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在推广“礼”文化时要注意已经出现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表征性的 东西。我们识别一个民族,主要看礼。可是某名牌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办的

14、礼仪学校里,有 非洲礼仪、欧洲礼仪、阿拉伯礼仪就是没有中国礼仪!还有一些人在电视台给观众专 讲西方礼仪;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的婚礼、过洋节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 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 的传统节日也会被淹没。 误区之二,是把礼仪教育的兴奋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 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这个“礼”就成了没有灵魂的形式 主义,内在的素质没有提升。 礼记中说, “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强调的就是,礼的本质 在于言和行都要符合道。 我国传统的礼学把礼分为礼法与礼义。礼法,指的是怎么

15、做,即礼的形式。礼义是指形式 的意义,二者缺一不可。有礼义没有礼法,再好的礼义也无从体现;有礼法没有礼义,礼 法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礼记说,礼的最高境界是“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 德是礼的源泉和动力,推行礼仪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素质,让礼成为千百万人的 自觉行为,千万不能舍本逐末。礼与法的关系及中西方的异同 只有一个最高权力中心的巨型国家中的官僚理性,把每一项规则的统一应用假定为正义的 根本准则。在大多数西方法律体系中,都制定了一套单一的、综合性的、统一的法典,这 成了合理的法律秩序的本质特征。这一假定经不起严格的推敲。人们在各自互不相关的生 活小环境中生活,这些小环境有着极

16、大的多样性。山区的生活条件与大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的生活条件大不相同。共同体之间的生产性互利关系取决于有规则的关系,它既反映各自 所生活的世界的生态特征,又反映与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相关的文化纽带、能力和欲望。 普遍性质和原则服从不同时空的巨大多样性,这是自然的特征,也是整个人类的特征。在 这种环境中,单一的、综合性的、统一的和强制实施的法典是不可能的。 中国文明也碰到了类似的难题。儒家学说着重强调的是以礼教规则为背景的道德准则。在 西方文明中,礼教规则相当于良好的礼节或者礼仪规则。西方礼仪概念主要与“上流社会“ 相关,人们称之为罗可可(Rococo)文化。相比之下,儒教文明中的礼教规则则首先与家庭 和家族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扩展到属于统治特权的等级体系,但又不失全面重视 修养,即尊重学者身份,尊重各种各样的学识的和艺术的成就(道问学,尊德性)。仪式化 的日常行为模式意味着,礼教规则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它通过不平等的 而不是平等的原则使人际关系概念化,并使之有序化。与礼教规则相关的仪式的表达,伴 随的是尊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