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国教育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68379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国教育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外国教育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外国教育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外国教育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外国教育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国教育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国教育史(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篇 中外教育史第第 1111 章章 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基础知识背诵要点:本章基础知识背诵要点: 1.学校萌芽的传说: 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夏朝:序和校; 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 ; 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 “乡三物” ,由大司徒负责; 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 家庭教育:7 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 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礼乐的关系

2、:“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 “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射御:军事技能训练; 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4.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 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 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 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 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 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 教育史上也有很高

3、的地位; 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 教育理论的发展。5.齐国的稷下学宫: 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 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 “不治而议论” ,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在 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 历史意义: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 精神。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 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 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

4、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 之处。26.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纂“六经”: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 “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 “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 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孔子是 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 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六艺” 。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

5、,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 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 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 人) ; 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 “仁” (内发)和“礼” (外烁)为主要内容、道德教育 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历史影响: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 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 大多可以追朔

6、到孔子。他的贡献有: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 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 要重视教育;他提倡“学而优则仕” ,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他重视古 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他总 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 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 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7.孟轲的教育思想: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

7、(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 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 ,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8.荀况的教育思想: “六经传人” 、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 “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 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 ,

8、理想层次在于培 养“圣人” ,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3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 “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 “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 。提 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9. 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 术” ;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史 教育培

9、 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10.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 ; “逍遥”的人格理想;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11.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 行道德教育,只需进行法律教育;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12.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 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 的纲领和程序。 “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

10、八 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实现 “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 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 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 ; 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 ;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 论著;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化民成俗” ;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谓

11、之“小成” ,九年 谓之“大成” ;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 、 “视敬业 乐群” 、 “视博习亲师” 、 “视论学取友” 、 “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 ,考察内容 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 3)教育教学的原则: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 、 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 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41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即设五经博士(前 136 年) 、建立博士弟子制(前 124 年) 、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 、视学制度。14.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 124 年)汉代

12、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 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 都授” ,主讲教师称“都讲” 。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 。15.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 ,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 学校。16.郡国学: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 ,设在县的称为 “校” ,设在乡的称为“庠” ,设在村落(“聚” )的称为“序” 。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 卒史。17.察举制度: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18.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3、: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 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性三品说(“圣人之性” 、 “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 ; 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 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正谊明道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强勉行道 必仁且智 明于性情。19.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 ; 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14、: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 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 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 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 论学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20.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年)立,反映了教育的等级,开官学分士庶 的先例;5 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南朝宋文帝(438 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四馆” (玄 学、史学、文学、儒学四学) ,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南朝宋明帝(470 年)设总明观,设祭酒,

15、置玄、史、文、儒四科。21.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重振儒术,兼重佛道; 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称国子 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长官;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1)中央官学:唐朝“六学一馆” (太学、国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 馆、崇文馆) ; 2)地方官学。长史负责地方官学事务。22.私学:唐朝明文鼓励设立私学,以私学和家学的形式传授每一种专门的学术。23.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 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教学内容的丰富,扩大了知识范围; 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教育的等级性增强。24.科举制度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即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省试-吏部试; 2)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 3)科举考试的科目为,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 科两种。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 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进士、 明法、明字、明算、秀才六科; 4)科举考试的方法为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