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2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58524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存储时间大概在 0.5 秒以内的记忆为( )A.长时记忆B.短时记忆C.感觉记忆D.工作记忆2.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叫做(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内部抑制D.外部抑制3.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A.罗杰斯B.班杜拉C.奥苏伯尔D.阿特金森4.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A.中性

2、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5.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 )A.获得B.消退C.分化D.泛化6.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一般在( )A.2-3 岁B.4 岁C.5 岁以前D.1-3 岁7.(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A.内部反馈B.外部反馈C.动觉反馈D.过程反馈8.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9.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A.心理测验B

3、.心理咨询C.心理辅导D.心理评估10.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个组块。A.62B.61C.71D.72 11.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12.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13.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B.学习策略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方法的集合体C.学习策略不能与

4、具体的学习方法截然分开,要借助具体的学习方法表现出来D.学习策略是调节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高级认知能力,是会不会学的标志14.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15.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B.U 型关系C.倒 U 型关系D.平行关系16.( )指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A.内部反债B.外部反馈C.动觉反馈D.知觉反馈17.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18.下列对

5、“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C.鸟类的印刻、人类语言的习得能证实关键期的存在D.在发展的关键期间,如果能在一定时间内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1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斯金纳D.威廉?冯特20.(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A.内部反馈B.外部反馈C.动觉反馈D.过程反馈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

6、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2020 分)分). .1.奥苏伯尔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 )特性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A.清晰性B.稳定性C.包容性D.概括性E.连贯性和可辨别性2.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A.奥苏伯尔B.班杜拉C.安德森D.加特纳E.吉克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A.相似性B.材料特性C.原有认知结构D.教学途径E.学习的心向与定势4.结构化是指材料内容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

7、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 )A.上下关系B.平行关系C.并列关系D.相融关系E.交叉关系5.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是( )A.正迁移B.负迁移C.逆向迁移D.自下而上迁移E.自上而下迁移6.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 )A.陈述性知识B.感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理性知识E.描述性知识7.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 )A.感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理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E.概念知识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A.符号学习B.上位学习C.概念学习D.下位学习E.命题学习9.下列学习中属于符号学习的有( )A.汉字学习B.英

8、语单词学习C.图像图表学习D.历史事件学习E.一般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学习10.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A.上位学习B.概念学习C.下位学习D.命题学习E.知识提取 三、简答题(每题三、简答题(每题 5 5 分,共分,共 1515 分)分). .2.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3.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四、论述题(每题四、论述题(每题 1010 分,共分,共 2020 分)分).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有哪些?各阶段的动作特点是怎样的?2.简述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B 4 C 5.C 6.B 7

9、.B 8.A 9.D 10.D 11.B 12.C 13 B14.C 15.C 16.A 17.D18.B 19.B 20.B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1.ABCDE 2 ACDE 3.ACE 4.ACE 5.AD 6.BD 7.BD 8 ACE 9.ABCD10 ACE三、简答题三、简答题2.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

10、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3.(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

11、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四、论述题四、论述题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1)操作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的有关信息与要求,形成对动作的初步认识,即首先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2)操作模仿。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

12、: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3)操作整合。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4)操作熟练。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2.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2)正确运用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