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关于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53248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3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关于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关于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关于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关于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关于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关于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关于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有生命的城市”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关于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 i t aL e y h 张眶津代表中国与亚洲的阴阳符号和代表生态产品的欧洲标准“G r e e nP o i n t ”显示出了一种有趣的相似性,原因很简单,他们具有相似的哲学背景:能源与资源的转换是万物的永恒之道。这个原理如此之广博深遂,而人类的聚居地城市,又是这一能源与资源转换的集合点生态化城市规划几乎涵盖了生态哲学的每一个分支,包含了人类经济与政治组织的每一个单元。我们在此仅仅提出一个题目:城市规划者可以为生态化城市做些什么?生态性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综台工程,从一个城市规划工作者工作范围的角度,它强化于如下层面:

2、城【仃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建造以及城市管理与维护。以创造生态型城市或生态型建筑为目标的高端技术有很多种,想对这些技术运用自如,首先要求人们对其有使用的愿望,然后还要掌握如何使用的技巧与知识,而这些要求并非所有的城市与市民都能够做到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实现生态型城市最有效的方式往往在于对城市的设计,对街道模式的选择,对房屋、绿色空间以及日常设施的排布,甚至是对城市街道空间的设计。可以说,规划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生态学!一份精心描绘的城市设计蓝图能够在不使用高新技术的情况下也产生出极高的效率。今天,每一个城市建设的开始都是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为起始点,这一张蓝图的绘制决定了城市建设发展未来的总体趋势

3、与结构框架。从工作内容上它分为城市规划、景现设计,建筑设计。如果我们以一个城市生活者的角度来看,这三个要素都对城市外部空间的生态质量有着直接的贡献。他们涉及到城市经济社会体系的各个方面,在长久的工作中,我们将这些细密的原则总结为三个重要的主题“有生命的城市”、“便捷的城市”、“步行者的城市”。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其发展有着如同每一个生物体的需求:有光,有风,有水,有绿,这是城市作为一个生态单元的基本需求。生态城市前空阃艺术5 5 2生态城市的空间艺术这些需求来自于城市中每一个生活个体的具体需求,也来自f城市整体的牛态环境对于城市品质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城市是一个生命体,这一态度意味着城市与自然不

4、是作为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融合的整体如何调整城市结构,使自然因素顺畅地进入城市,同时体系完整,具有自我更新与发展的能力,让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居民更多地从自然环境直接受益,既提高了生活的品质原生态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的最佳生活环境也降低r 人类对于人工环境的极大依赖,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的自然资源消耗。光,是生物体生活的根本。作为城市规划者,如何有意识地在城市规划中调节光环境质量,这对于区域与建筑节能有重耍的意义。将光引入没有光的场所,对光照过强的场所进行调节,这不仅是建筑设计的主题,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例如 如何将光线引入地下空间之中,形成对于建筑光环境的补充。广州市珠江新城广场设计工作中设计者沿

5、着城市景现轴线将用地劈开一条光谷,井在多处大型交通节点处覆盖以特殊的透明覆顶结构,绿地上多处小型采光井为轴线以外的地下功能区域提供r 自然照明,通过特殊的柱状结构,这些采光井甚至可以为地下二层采光。在广州的另一项目,亚热带气候下的南沙区政府中心,室外环境中的栅栏结构如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回廊,彼此之间可以悬挂白帆,覆盖植物,在夏季形成凉爽的半阴影区,配台以小尺度的水池、绿地,构成了办公区之间舒适的步行道路环境。风,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城市物理因素。冬季的寒冷干燥风,与夏季的湿润凉爽风对于城市物理环境有着极其重耍的意义。在南沙行政中心设计中,在四季气候风向分析之后,我们放弃了原有的结构设计,将“风道

6、”作为一个亚热带城区指导性的设计前提,整体结构在原有的结构上作了4 7 度的扭转,为夏季的凉爽风向留出了风道。建筑长向平行并排布置,入口处为过街楼,以各种方式加强了风流的动力,将风“吸入”建筑问的庭院。湖泊与小型水面在风道之间将风流两次降温,加湿、除尘,进一步提高了空气的环境质量。区域北部的丘陵地带不仅仅遮挡快速路上的噪音,而且阻挡了冬季寒冷干燥风流在广 阙平原区域的长驱直入。在北方环境规划中,我们也通常进行多道类似的挡风区域设计。水环境,包括水体的设计与水岸环境的保护,优良的水环境对于城市小气候物理水平的提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设计师不应仅是消极的保护,更要主动的没计与参与,

7、耍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建设城市水生态环境。南沙行政中心设计中,原有的采石场区域被发展成一个面积3 0 公顷“便捷的城市”的雨水蓄积区域。区域外部流入的水源,区域内部建筑物屋顶收集的雨水,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设施,物理沉淀、生态过滤、跌落、补充氧气、再次生态过滤,最终从两侧汇人雨水蓄积湖面,湖水最终达到洗浴用水品质,这一过程与各种水景地景设计相结台,形成了区域内部优美的景现环境与生态环境背景。城市建设环境与绿地有如阴阳两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海崇明岛东滩城市设计这一工作中,我们将城市环境分为六个圈层,对最外层的三个圈层以确定不同的保护方式、发展方式,以及开发方式为丰体。内部的三个圈层,通过一系列人造

8、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力图通过周边生态措施将一个1 0 万人口的 城市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其中包括中心城市外围大面积的人工雨水蓄积湖区,周边以挖掘土壤形成山丘地形,湖岸生态圈为类湿地结构,对雨水和城市部分中水起到净化的作用。西北侧规划大面积的能源林,作为城市再生性能源的最佳来源之一,同时阻挡西北侧冬季寒冷干燥风流。城市建设区域内部结构严谨同时自然水面与绿地有机插入其中,相可=融合,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山水城市景现。全世界有大量地区部具有这些特征:潜在生态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完全允许城市进行一些相关的主动性能源采集技术,就经济情况来说,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完全有能力在城市建设与民间建设

9、中结台一定的生态技术成分,原则上适宜发展各种生态模式。但相对来说,大量的主动性生态能源采集技术 目前在世界上仍然属于昂贵技术,我们开展工作的大景地区生态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端,依托高技术发展生态建设基础尚不完备,专业人员缺乏,在长期维护上问题更为突出。另外,在社会文化、心理准备与对生态技术的期待发展这些方面上H 前还缺乏生态文化信息的广泛传播以及深入影响。因此推广以获取可供运转能源为动机的能源概念目前尚为时过早。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利用建筑与城市布局调整城市与住宅人居环境小气候的传统,正契合世界生态技术潮流的被动式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现行发展的可靠途径。大量

10、的规划设计原则,如院落式住 宅、利用巷道天井阻挡日辐射,导引风流等措施均可有意识引导人现代生态城市之中,成为我们规划地方生态环境的最好摸板。“便捷的城市”似乎是对城市规划中大多数生态学技术的精炼概括。这一称呼源于汽车交通、能源消耗以及城市化扩张的事实它们已经成为目前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2 0 世纪6 0 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购买私家车的经生奄城市的空闻艺术5 35 4生态城市的空间艺术济能力和购买的可能性,土地的分类使用成了城市规划中的关键词。 在市中心工作,而在市郊亲近自然之处拥有花园式独立居所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可能。一批新型的城市居民诞生了他们就是。通勤者”。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这一

11、发展变化带米的影响,蔓及整个城市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街道公共活动空间的锐减,白天市中心的过度拥挤,居住区却空空如也,而到了晚上情况则又恰恰相反,市中心变得死气沉沉。德国为例,4 0 的城区被交通区域所覆盖。于是我们就面临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创建这样的城市,在那里,人们被鼓励不要使用汽车,交通需求也被降到最低。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再次回到过去的“混合型城市”模式。工作区域、城市绿地和满足日常生活的基础没施应该根据居住区就近设置。在我们规划的城桥新镇的案例中,日用商店和基础服务设施被安排在每个居住区的街角,居民从家里出来强需步行5到l0 分钟。要使居住区与服务区达到这样的空间配置,同时又要减少交通用

12、地,最根本的办法是要建立一个“紧凑型城市”。通常,城市的基本布局决定着城市空间的外在形态、市郊与市中心的距离。在城挢的案例中,我们勾勒出状如银杏树叶的半圆形态,以叶脉为中轴线,所有主要道路向中央聚集,同时以简短的路线连接起市郊和中心区域。“街道模式”的设计是生态规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巴黎、佛罗伦萨和巴塞罗纳这些传统城市,用对角线连接它们矩形的街道格子,这些设计不仅开创了有趣的开放空间,而且通过捷径有助于减少格子道路的长度。形成一个密度适中的居住区,而不是漫步边际的低密度区域,也对于就近安排基础设施、抑制城市扩张和控制交通用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外,一个尽量使用公共停车场,在城市与1 二业区中

13、强调公共服务公共运输这样的公用基础设施,也会支持一个紧凑城市 结构产生。人们感觉道路长短的依据不仅仅在于实际步行距离的长短,而更在于心理上的判断与感受。如何使一条道路在感觉上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取决于街道空间的设计。这就是公共空间中的“城市设计”开始转向生态规划转折点。以德国西南部城市埃斯林根为例,从中央火车站通往城市中心的一段道路原本乏味而破败的,应当地手工艺者的要求重新设计之后,这条街道已经完全变成r 一片步行区域。现在,参观者们 可以从火车站开始他们的城市漫步。建筑高度和建筑间距同样也能影响人们对于长度的判断和感觉。如果公共空间设计不合理,问距较大的高层建筑容易使道路显得比实际更长。而对

14、于互相靠得更近的低层建筑来说,即使未特意进行空间设计,沿途的道路也显得多变而令人兴奋。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最重要的城市中轴线应当是步行区域,或者至少步行者和汽标应该是“步行者的城车应处于同等地位。斯特拉斯堡、威尼斯以及埃森林根等欧洲的市”大量案例表明,只要设计合理整个城市中心都可以是步行区,步行和骑自行车因而成为一种娱乐而不是一种需要。在埃斯林根,设计者对它的综合城市形象进行了精心的规划, 使得每一条街道丰富的历史风貌得以保留和强化。然仅仅步行和骑车并不能满足一个大型现代化都市的所有交通运输需求。因此,一个全面的“公共交通系统”应该成为交通规划中的主要议题,以满足各个层面的变通需求。一条快速

15、、方便、中转站少的路线可以连接起更长的距离,例如以地铁系统作 为各种地面交通方式的补充。德国的许多城市已经引进r “停车场和转乘系统”,城市外围紧凑的停车场车库正是私人汽车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转换点,车库的J 票同时又可作为公交车票。在一些试点性的居住项目中,如德国弗赖堡市的V a u b a n 社 区,如果居民保证他们不使用汽车,他们就町以低价购房。而这些项目的投资者也可以享受城市所提供的一些优惠政策,节省停车场的支出费用。通过对长期以来的规划经验,以及德国建筑方面的生态设计实践的总结,我们认为生态技术并不代表昂贵技术,生态城市规划应当结合大地景观设计,城市经济发展政策应鼓励发展适用性能源技术

16、。如以下生态规划哲学与规划原则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经常被使用:1 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大量使用被动式能源设计原理,通过各种有效设计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城市物理性能。2 在城市规划中,强调城市结构的合理、集约、人性化,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限制汽车交通的蔓延。从城市结构上,避免没有意义的能源浪费,提高城市生态质量。3 ,鼓励逐渐使用乇动式能源设施,例如在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中的示范性使用,住区中提供太阳能设计的相关基础技术服务等。4 有意识推动各种生态文化信息的传播,不仅在教育系统,也在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内加以宣传,促进公众知情、参与,为生态城 市管理打下基础。5 生态化城市也即人性化城市生态系统本身即应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生态利益的平衡,经济利益的平衡,社会 利益的平衡是一个整体。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生奄城市的空问艺术5 5建筑方面与城市规划管理政策密切相关建筑建造方面弱生态域市的空间艺术的有机城市的两极平衡。以此为基础,在长期的相关实践摸索中、我们总结出上述五个原则。它们部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