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贸工农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49022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2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贸工农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技贸工农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技贸工农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技贸工农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技贸工农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贸工农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贸工农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篇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技贸工农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周英豪( 浙江省杭州农业学校,杭州3 1 0 0 1 3 )技贸工农一体化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l 我国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历程及现阶段发展的必要性1 1 我国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历程我国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 0 世纪7 0 年代末( 当时称为农工商联合经营或农工商一体化) 。综观我国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生,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 9 7 8 年至8 0 年代初期,试办期。1 9 7 8 年,我党提出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试办我国的

2、农工商联合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都肯定了这一点。1 9 7 9 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使我国农村逐步变为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富庶的农村。“ 在这一系列号召下,不少省、市、自治区开始试办农工商企业,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农业政策目标的重点是农产品的供给,而忽视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在强调实现农产品供给目标的同时,对农产品供给总量增长的重视程度,又超过对农产品供给结构改善的重视程度。这固然与我国农产品供给长期处于短缺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由于我国长期所实行的3 5 1市场化国际化: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超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的严格制约下

3、,农业实际上被视为向工业和城市提供廉价原料和食品的工具,农业始终被摆在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位置上,农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物质利益则被严重忽视。因而当时实行的农工商一体化是在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以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或以国有大农场,或供销合作社为基础。不是经济联合,不是与生产者的联合,而是与县、公社、大队的联合。采用行政手段过多,政企不分,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属物。因此,农工商一体化经济发展缓慢。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使广大农民群众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集中地释放出来,加上国家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再加上计划经济体

4、制下造成的农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使得迅速扩大的农产品供给有可能被潜在的农产品需求所消化,从而使得农产品的供给的 增长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呈相应的协调关系。第二阶段;8 0 年代中期至9 0 年代初,发展期。以1 9 8 4 年 为转折点,农业步人常规增长期,农产品市场需求制约表现越来越明显。随着人民生活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卖方市场让位于买方市场,增加收入成为农民首选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日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粮、棉等大宗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极小,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而会减少收入,出现丰收年份“谷贱伤农”的情形;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使得国家注重总量目标,注重产

5、量的增长幅度,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品种和结构。这成为8 0年代后期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低水平的“卖难”、“买难”交替发生。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人们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组织,以销定产,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9 0 年代初,各地出现了一些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里的“贸”字摆在第_ l 位,就是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即3 5 2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生产产品,更加突出市场的作用,而且这种产品不是原始的初级产品,而是经过精加工增值的具有竞争力和效益的产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形成贸一工一农的顺序,这和过去产品经济时的做法正好相反。那时由于

6、短缺的影响,农业产品销售和加工完全是由农业生产决定的,即农业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销售什么,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的农工一商的顺序。这一顺序的变化,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反映出我国农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现阶段,提高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源动力,面对日益增加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农业的发展只有依靠科学技术。适应我国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大转变的要求,我国农业自然地走上技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尤其对我们这样的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产品将逐步面临

7、世界市场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中有立足之地。我国近几年涌现出来的科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组织正是抓住这一关键,江苏镇江的龙山鳗业联合公司、上海的大江有限公司都是跟踪国家最新技术的。技贸工农一体化充分体现技术进步才是农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源动力。2 技贸工农一体化现阶段发展的必要性2 1 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经过改革开放2 0 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以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 2 的人口,而且正向小康迈进。近几年的种种发展迹象和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9 0 年代是我国产业结构转换最快的时期,国民经济将呈现持续高速增

8、长的态势,由此带来的人民收入的增加,必然要求农业生产出愈3 5 3 。市场化国际化;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来愈多的品种多样的优质产品。可以说,我国存在着强大的市场需求,为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 2 适应两个转变的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农业同样面临着必须加快实现这两个转变。在我国农业是个弱质性尤为严重的产业,自身经济效益低;农民自身素质差,科学文化水平低,市场力量不足,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将适应转变的要求,一方面,技贸工农一体化把农业和其他各部门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市场竞争主

9、体,。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把技术进步放在重要的地位,有力地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2 3 适应了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生产组织经营形式,是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的产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个农业强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比较脆弱,比较现代化的工业和仍然比较落后的农业并存的这种“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只有改变传统的产业组织形态,才能和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才能支撑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化是整体推进农村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产业化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

10、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国内外农业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脱贫致富、使农业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正是顺应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技贸工农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和一条现实途径。3 5 4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3 技贸工农一体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3 1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龙头经济组织充当市场的载体与媒介,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它一头向市场延伸

11、,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使生产、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紧密衔接,环环相扣,解决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技贸工农一体化一改过去那种原料型、自然型、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形态,实行从种植到养殖、从粗加工到精加工、从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从内向型到外向型等种、养、加、销一条龙生产,实现从资源型向商品型、市场型生产的转变,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使农副产品递进转化增值,从而大大提高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缓解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矛盾。由于生产者、加工者、销售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

12、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利润在各个环节不同利益主体合理分配,农民的利益能够得到保护。3 2 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传统农业仅停留在原始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自给自足或初级产品的供求阶段。而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中现代工业因素的投入,有力地打破了传统农业封闭的锁链,从而形成开放的生产循环体系。随着农产品加工向全方位、精深化推进,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推动农业新领域的发展,拓宽多种经营 门路,并使其向延伸产业方向发展,大大加快工业化的速度和效率。我国台湾省的工业化就是由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带动的。3 3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现阶段我国农民的低素质和小规模经营,成为农业科技进步3 5 5 市场化国际化:新

13、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因素之一,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难以从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办法中取得突破。技贸工农一体化,一方面把农业生产纳入整个一体化的产业链中,使农业生产能够分享到因农产品加工增值所带来的收入,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采纳能力;另一方面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龙头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配套的经营管理指导、技术培训和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大大降低采纳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为按照现代、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要求,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办法和现代农业技术设备铺平了道路,有力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技术因素的发育。3 4 有利于生产要素的

14、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是根据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来组织生产要素的,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为谁生产的问题,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突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将国有、集体、个人经营联结起来;突破行业隶属关系,将技、商、工、农诸行业结构起来;突破了行政区域的界限,将县内外、省内外以至国内外企业联结起来;突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把农村与城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在更大的范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同时,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使农业物质资源要素的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亦为许多城镇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促进城镇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流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

15、城镇的技术、人才、资金、物资、信息更多地流向农村,与土地、农业劳力、原材料等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群体优势,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融合程度。3 5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技贸工农一体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但是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归于技术替代则是一种误解。一方面,虽然技术替代可能减少特定产业就业,但对于新技术来说,它可以在某个工作环节替代出大量劳力,但同时在其他工作环节上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3 5 6o第三篇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会。以农业机械化为例,农业机械成倍、几十倍或上百倍地替代劳力,而这些替代的劳力只要条件具备很快被机械维修保养、油料供应、调度、管理、成本核算、操作培训、机械制造以及修筑道路、水利设施等工作形式所吸收。另一方面,技术替代加强了农业同其他社会产业之间的联系,社会经济结构中,很多新部门、新产业的出现与农业技术的采用密切相关。于是形成与农业紧密联系的农业关联产业群,即为农业服务的一群产业。这群产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有机制利益整体,从而使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大大稳固和增强。这一庞大的产业群体,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服务,因而可以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