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化”到“异质性”的文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3643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物化”到“异质性”的文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物化”到“异质性”的文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物化”到“异质性”的文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物化”到“异质性”的文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物化”到“异质性”的文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物化”到“异质性”的文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物化”到“异质性”的文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物化”到“异质性”卢卡奇(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 ) (一) 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已从原来的物化的商品生产方式转向了对人的欲望的生产而 引领的。 (二)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卢卡奇“物化” ,20 世纪 60 年代之后承袭物化观念并试图对隐藏 在物化了商品现象下的社会欲望的流变表现出极大兴趣。 (三) 马克思资本论从抽象的批判转向对人的异化的历史性分析抽象的批判转向对人的异化的历史性分析,并从实践唯物主义的 理论高度阐述了劳动的客观性意义。 (四)物化劳动:物化劳动:“商品形成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物的 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本然的社会属

2、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称存 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 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p138.(对象 化的物化,与异化的物化) (五) “对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对人性的丧失的反思,促使西方马克思理论家们拿起马克思关 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武器来剖析技术理性文化工业造成的人类困境,并批判由此而 产生的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行为” 。 从“物化”到“异质性” 绪论西方马克思主要以哲 学的历史逻辑分析 P008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六)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

3、有意识的生活活 动。 1844 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P57.(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改造世界)(七) 人们只不过是借用了先辈们的传统,演出了历史的新剧。所以,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在“观察世界历史上这些召唤之灵的行动时,立即就会看到它们中间的显著产别” 。P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p585.(历史是人创造的,认识 历史的主体,一切的历史发展都是有基础的,就是人的每一步发展) (八)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卢卡奇对资本主 义发展过程中普遍形成的物化理论所进行的批判。P18 (九) 从卢卡奇开创运用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的理论方

4、法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先河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理论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理论发展中一直保持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嫁接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嫁接关 系系。P5. (十) 卢卡奇看到了“人的异化是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并且无论右派还是左派思想家都看 到了这一点”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商务印书馆 1992,P17. (十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倾向于产生出一种非常迎合这种看法的社会结构” 。而实际 上,现代社会研究中那种精确性的统计数据只是建立在旧的经验基础上,总是落后于 实际发展,因为,它们只是一定历史阶级的产物,需要用辩证的方法才能揭开产生这 种假象的社会本质。P25 卢卡奇

5、历史与阶级意识 ,商务印书馆 1992,P53. (十二)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总体性认识必然要超越直接的、自发的和简单的规定 性而上升为总体。总体性认识不同于直接再现现实的纯粹反思,而是通过观念的总体 再现现实的过程。P25. (十三十三)但如果从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必然性意义上来说,劳动的对象性 则是人类劳动的普遍特性。只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现实中,物化现象只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现实中,物化现象掩盖了掩盖了资本资本 主义剥削的实质主义剥削的实质。因此,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与人类发展永恒规律的劳动的两种不同层 面上,物化、异化以及对象化具有不同的性质。作为对象化的物化,是劳动过

6、程中的 一个环节,是劳动中主体向对象转化的过程,既是人的力量的丧失,同时也是人的力 量的实现方式,所以,也是对人的肯定;而异化的物化,才是一定意义上对人的否定, 这是因为它是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对社会事实的认识。因此在马克思从“物化”到“异质性”资本论的逻辑中,以劳动作为人类社会永恒的必然性意义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主 脉,这种以人的对象化过程作为人类社会实现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一个必然环节,以 对象化向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的环节,是相互一致的。但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却但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却背离了背离了 这种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从而成为马克思,从而成为马克思批判的内容批判的内容。P28 (十四)马克

7、思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从对历史的唯物主义态度历史的唯物主义态度中进行对资本主义 的批判,而卢卡奇则是从一开始就直接把资本主义的人本主义批判作为理论的出发点。 P28 (十五)卢卡奇认为,物化观念所要揭示出的是商品交换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一个社会物 质代谢的支配形式。卢卡奇在这实际上已经指认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性质,即“一 个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对所有生活形式都有决定性影响的社会和一个商品形式只是 短暂出现的社会之间的区别是一种质的区别。 ”商品关系是物化的根源,这个有马克思 揭示出的社会历史的暂时性特征却在卢卡奇的思想中被当做“第二自然”而被固定下 来。卢卡奇认为,这种事实导致了“人自己的

8、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 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 立。 ”这种物化现象作为客观现实,形成了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构成世界 (即商品及其在市场上的运动的世界) ,它的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即使在这 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 ”p29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商务印书馆 1992,p146 (十六)在卢卡奇看来,这个第二自然也就是在资本主义所导致的主体自我客体化(即人 的功能变成为商品)中呈现出的“合理的客体化” 。但是,这种人的自我客体化所导致 的结果却掩盖了直接的物性(物的本性)

9、 ,是各种使用价值毫无例外地表现为商品时, 形成了新的客观性, “它消灭了它们原来的、真正的物性, ”从而使在直接的商品关系 中隐藏着的人们之间以及人们同满足已实现需要的真正客体之间的关系消失得无法察 觉和无法辨认,这些关系也就必然成为物化意识的社会存在形式。特别是在劳动过程 中, “生产的客体被分成许多部分这种情况,必然意味着它的主体也被分成许多部分, 由于劳动过程中的合理化,工人的人的性质和特点与这些抽象的局部规律按照预先合 理的估计起作用相对立。越来越表现为只是错误的源泉” 。劳动的机械性使劳动者丧失 了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被当作机械化的一部分而被结合到机械的系统中,劳 动者因此成

10、为机械的组成部分,劳动不再是以劳动者的意志为转移,而只是服从机械 规律的运行过程。P30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商务印书馆 1992,p154/p150. (十七)人的行为,主观上是为行为的人而制定,客观上却是为具体的材料而制定的。主 体对象化的性质规定自我的行为;另一方面,真正的自在之物的本性却被第二自然所 表现出的形式掩盖着,从而人们认识到的只是通过数学和数学化的公式才能抽象地把 握的世界,但这只是自在之物的部分性内容,而不是自在之物本身。P31(人们将现 象当成了本质) (十八)卢卡奇的第二自然(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为第二自然) ,不是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获 得的,而是从近代认识论发展的过程

11、中实现的。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商品结构和 商品结构决定的资产阶级社会现实并不是作为“自在之物” (物自体由康德提出,指的 是人们无法了解的真 实存在之物)来理解,而是作为无产阶级实现革命的“为我之物” (被人们所知的,且是人们改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东西) ,但对卢卡奇来说这些经济规律 始终存在于意识之外,成为“自在之物” (不被人所知) 。P34 (十九)重点:物化本义物化本义为指头脑中某种抽象的东西被外化为具体的事物。马克思认为物为指头脑中某种抽象的东西被外化为具体的事物。马克思认为物化有两种:化有两种:一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是对人的肯定。是对象化的物化是对人的肯定。一种一种是异化的物化是异化

12、的物化,是对人的否定。 但是卢卡奇取其马克思的是异化的物化。将物化与异化及对象化直接等同起来。卢卡从“物化”到“异质性”奇将异化的根源根源认定为是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的关系被物完全掩盖了,于是物化现象产生了。马克思认为异化产生的马克思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源根源是与是与私有私有 财产财产联系在一起的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说“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 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如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 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上:马克思是以上:马克思是以“劳动劳动” 为起点来阐述异化理论

13、为起点来阐述异化理论,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 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与马克 思不同,卢卡奇是以“商品生产”为起点的,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 现象,这是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作形式所决定的;认为扬弃物化,有赖于无产阶 级自我意识的成熟,卢卡奇把物化的扬弃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并且把无产阶 级的阶级意识等同于革命的实践,显然是不科学的。在批判的重点上,卢卡奇批判的 重点是自由意志的丧失和人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而而马克思马克思批判

14、的重点指向批判的重点指向奴役、压迫奴役、压迫 和经济上的榨取和经济上的榨取。扬弃的途径扬弃的途径:马克思从三方面阐述异化消灭的途径,第一是,要扬:马克思从三方面阐述异化消灭的途径,第一是,要扬 弃异化必须以弃异化必须以生产力生产力上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第二,异化的扬弃必须以消灭资本主义上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第二,异化的扬弃必须以消灭资本主义私私 有制有制为手段,第三,异化的扬弃必须通过为手段,第三,异化的扬弃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来实现。来实现。与马克思不同,卢卡奇主 张建立工人委员会,通过工人委员会,来影响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他认为唤醒无产 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克服物化的关键,并没有从阶级斗争的层

15、面上来实现扬弃,夸大了 意识的能动性。 (网上内容) (二十)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承认人的推理,典型的理性主义认为,人类首 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如几何法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余知识。理性 主义者表达一种人类行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的观点。非理性主义它把人作为研究的主 体和主要内容,高扬主题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现代人的意义和精神。强调人的精 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 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 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做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 甚至荒诞的

16、世界。它在认识论上片面强调内心体验、直觉洞察。 (网上内容) (二十一) 如何区分社会历史的时间性与自然时间的关系,影响着对历史研究的实质的不同 理解方式。在不同领域中形成的实践观点反映了对历史总体性的不同理解。卢卡奇在 对康德哲学的批判的过程中,把实践当作实现主客体同一,突破资本主义物化现象, 走向历史乌托邦的有限途径。P37 (二十二)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无法解决的偶然性中。而 其后果,则是主体依 然被外在的自然所束缚,无法进入生活的领域中。马克思揭示到:在资本阶级社会中, 要把资本家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戴着面具的人,其意义也就在于资本家作为经济、技术 进步的化身并不是主动地,而是被动的“伪主体” 。P39 (二十三) 社会是人的活动的产物,但同时人又是被孤立了的、个体性的存在。卢卡奇揭示 了造成这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分离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面对着的是由他自 己(作为阶级) 创造的现实,即是和他根本对立的自然 ,他听凭它的规律 的摆布。他的活动只能是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利益而利用个别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