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与《咏梅》之赏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8947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花阴》与《咏梅》之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醉花阴》与《咏梅》之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醉花阴》与《咏梅》之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醉花阴》与《咏梅》之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醉花阴》与《咏梅》之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醉花阴》与《咏梅》之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花阴》与《咏梅》之赏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醉花花阴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本词中千古流传的佳句就是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译 文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在炉金兽中烧完了。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注注释释: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金兽:兽形的铜香炉。纱橱:纱帐。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 饮酒

2、诗:“采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作作者者简简介介李清照,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作家。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 6 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写写作作背背景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

3、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作作品品赏赏析析首二句就白昼来写: “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 ”,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 “佳节又重阳 ”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 ”的。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4、半夜凉初透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日里“佳节又重阳 ”,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

5、愁别绪。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化用了陶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暗香”,菊花的幽香。 “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 “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 “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 ”的原因。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 “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

6、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 “人比黄花瘦 ”,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

7、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 “销魂”点神伤,再以 “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 “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 “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 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 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 “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在 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 方式,

8、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 见不鲜。如 “人与绿杨俱瘦 ”(宋无名氏 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秦观水龙吟)等等。但 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 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的意境通过描 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卜卜算算子子咏咏梅梅陆陆 游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zhu)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

9、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意思:驿站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却无人作主。每当黄昏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炫耀,一心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鉴鉴赏赏: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落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

10、着清香。末两句即是屈原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这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像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 ”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

11、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 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赏析析: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 “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像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

12、(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 ”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 “寂寞”相互呼应。而且

13、,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 “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 “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

14、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 “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 “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 “情景双绘”。 下阕,是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 “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 “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 “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

15、象,说“争春”,是暗喻。 “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 “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

16、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 ”(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作作者者介介绍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 ”,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 1153),他到临安应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