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诸子--论孔子天命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3185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诸子--论孔子天命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0诸子--论孔子天命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0诸子--论孔子天命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0诸子--论孔子天命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0诸子--论孔子天命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诸子--论孔子天命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诸子--论孔子天命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 卷 纸考考试试科科目目 诸子与中国文化 院院 、所所、中中心心 文学院 专专业业或或专专业业领领域域 古代文学 研研究究方方向向 文献学 级级 别别 2010 级 学学 年年 第一学年 学学 期期 第一学期 姓姓 名名 徐清华 学学 号号 112010308000868 类类 别别 全日制硕士 (全日制 博士 全日制硕士 教育硕士 高师硕士 工程硕士 农推硕士 兽医硕士 进修)2011 年 3 月 4 日研究生院(筹 )制课课 程程 类类 别别选修课课程考试方式课程考试方式课程论文题号题号得分得分教教 师师 评评 价价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九十十总分总分任

2、课教师签名:任课教师签名: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口试开卷笔试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论述孔子的天命观摘要摘要:在文化解释权下移的年代,孔子的天命观的构成可分为“天”和“命”两个含义,其中天又两个意向,一时指自然规律;一是将天的意志性。与“天”对应,孔子讲“命”也是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自然规律;与自然之“天”想对应,一是表示命运,其内涵与有意志的天联系在一起。孔子给人的定位。在天与人的对应关系中,人事比鬼神更重要,进而希望在“天”与“人”找到一个新型关系,即这种关系既不否定天的意志性,有能肯定人在历

3、史中的作用。虽然这种关系有一定的矛盾和薄弱性,但折射出进步的思想形态。关键词关键词 孔子 天命观 天 命 礼 人事 仁学天命问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问题,只要深入研读孔子的典籍专著就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孔子的天命观在宗教神学的影响下,重新定义新的天人关系,将其定义在现实、理性的基础之上。在如何认识、对待天命,将人置于一个新的高度,将禁锢在天命权威的人的思维和精神解放出来,提升人的主题价值。一天命的含义“天命”在论语出现将近三十次,单言“天”字也有十八次,其中孔子自言十二次。天可分为有无意志两方面。当天具有无意识,纯客观的意味时,有以下两种含义:1.天代表自然界、宇宙、客观世界。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

4、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认为,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上天并没有发号施令。自然界有他者无法干涉的客观规律存在。论语.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因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 孔子认为自己并非天生多才,而是由于自小家庭困难但学习勤奋的结果。否认“天纵之圣”和“天赐其德”的说法。彰显人的主动能到性,削弱上天的主观性,突出天的客观性。2.天命即客观规律,现实存在的合理性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

5、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与何?”这里的天指符合历史必然性,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周代的礼乐文化如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必要求,就一定会被历史大潮淘汰。反之,周代礼乐文化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便有匡人阻止、反对,也是无法被消灭的。事物生命力及发展前途,关键在于是否有现实合理性和具有历史发展规律。当天具有主观的,有意识的意义时。 这时的天代表着是超自然的、有人格的。论语.八:王孙贾曰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意思是王孙贾意思是如其侍奉没有实权的君主,不如巴结权臣。孔子反击王孙贾的讽刺:以下犯上,违反天道,再巴结大臣也没有用。论语.

6、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失之曰:“子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子函:病间,曰:“吾谁欺?欺天乎!.”这些“呼天” ,孔子视天为可倾诉的对象,是有意志的,借此宣泄感情。3.“命”是与“天”相关联的词汇,孔子表述“命”也有大概两个含义,一是用命来表述寿命。颜渊短命而死,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 (论语.雍也 )子夏说“死生有命” (论语.颜渊 )二是“命”为命运,其意义与有意志的天联系到一起。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忙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冉伯牛患了民间作恶遭报应

7、才会得的麻风病,孔子安慰冉伯牛,像伯牛这样有德行的人,不该得这种病,其遭遇时一种让人无可奈何的不幸,是命运的不公。又如: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察其如命何?” (论语.宪问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治理,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从以上看出,孔子一方面在困惑时在寻求天命的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表现对天命的不信任。所以,墨子在批评儒家时说:“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也。 ”墨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做法一下子就击中儒家的要害,移来解释孔子的天命观的矛盾性也是合适的。孔子的天命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它有矛盾性而加

8、以否决,更重要的是孔子是如何对待天命的。孔子一方面看到自然界、社会都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另一方面又看到人可以“尽人事以尽天命” ,主宰自己的命运,那该如何对待天命呢?二对待天命第一,对其中的客观的必然因素,孔子认为要尊重天命、认识天命,即畏天命和知天命。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认为天命是不可抗拒的,畏就是“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 (礼记)的意思。总体的意思是重视天命,不要违背天命,尊重其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可莽撞行事。而小人则胡作非为,莽撞行事,不具备君子的条件,一事无成。孔子的“

9、畏” ,不是认为人的渺小,相反是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世界,掌握自己的命运。由此,孔子强调对天命的认识,即知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治理,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正义的解释为:知“自贵于物” ,然后“知任意理智” ,暗语“善乐” 、 “循礼” ,才为君子。这里的知命、知礼、知言,采用逻辑的逆向推演方式是知人,行伦理,认识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孔子再一次强调把握、利用天命的重要性。怎样认识天命呢?孔子认为:“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天命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然后才能逐渐认识天命和

10、理解天命,掌握天命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在孔子的天命观领域内,天命不是不可认识的,神秘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去认知和把握。在这里,知天命是可以看作对于个人的内在精神生命和浩瀚宇宙之间找到一种内资的和谐与贯通,人们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利用天命,已达到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第二,对待世界中的偶然因素,强调尽可能的调动人的主体地位。孔子对天命不信任,但却承认各种不可抵抗、不可预测的偶然性。对于一意外发生的偶然性,孔子的态度是这样的:鲁域门久朽欲顿,孔子过之,趋而急行。左右曰:“久已。 ”孔子曰:“恶其久也”(论衡.幸偶 )孔子过油坍塌危险的城门,疾行而过,怕遭遇不幸,而不

11、怀有侥幸心理。孔子对危险的事情总是谨慎对待,绝不莽撞行事。孟子的解释是:“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 (孟子)孔子认为,正因为偶然性难以预测,所以才应该时时防备,把不幸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假设孔子信奉的是绝对化的人格天命,这样的小心谨慎就难以说通。“闵子待测,圁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也不得其死然。 ” (论语.先进 )“行行“指刚强之貌,子路性格强硬、亢直、鲁莽、不合时宜。所以孔子说:“道直时邪,自然速祸也”估计子路会不得好死,后来果然言中。子路不久就遭遇意外而杀死。因此,在对待偶然性上,孔子仍然强调人的主题地位和能动性,人既

12、可以把握利用天命的客观必然性,又可以认识其中的偶然性,并及时做好准备。三天命中“人”的位置通过以上的分析,孔子对天命是不信任的。认为世界时可以只掌握的,命运是可以把握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孔子十分看中人的位置。樊迟问之。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论语.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在人神人鬼的关系中,孔子认为人事比敬天敬鬼更重要。这一思想无意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它顺因西周末年的思想潮流,肯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赋予人贵于万物的主体地位。不相信任何奇

13、迹和神灵,认为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具有认识、驾驭、征服自然的能力。这些思想显示出人在天人关系的中主体地位的提升,闪耀着乐观主义、积极向上的光辉,蕴藏着“人定胜天”的精神因素。另一方面,孔子在困顿无助的时候,他所极力否认人格的天,却成为他在困境中的精神支柱和“死守善道”的力量源泉。因而,孔子在信天命和怀疑天命中摇摆,这种摇摆虽然使孔子的“事人”思想不能表达的淋漓酣畅,但是却修正他对“天命”的看法。孔子是以“救世”的面目出现的,在如何“救世”方面,孔子以“事人”干谒君主,为君主言。 “救世”与“事人”有一致性,使孔子的人生追求以道德理想的面目出现,并且发展为重要的仁学理论。孔子仁学理论是以“爱人

14、”为核心内容的。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 (论语.颜渊 )在如何“爱人”方面,孔子进言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学而 )并且把它发展为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孔子回答子贡的“问政”中清晰的体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民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论云.颜渊 )重视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孔子衡量为政者的重要尺度。因为这样的缘故,他竭力称赞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统治者,认为他们“修己以安百姓”的功绩超过理想中的尧舜。应该说这是孔子仁学最

15、有亮点的地方,它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肯定已经在部分地否定他自己的天命观思想。孔子仁学理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在不同的场合下,孔子对“仁”发表了许多看法,例如: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论语.颜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论语.阳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论云.学而 )这些解答从表面上看貌似矛盾,但仔细看来,就会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