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明之比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2152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文明之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西方文明之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西方文明之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西方文明之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明之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明之比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方文明之比较中西方文明之比较浅谈宗教小时候最爱和小伙伴们围坐成一圈津津有味地听着老人讲有关鬼神的故事,后来上了学,书本告诉我们说要崇尚科学,不能迷信,但是却存在着信奉神的各种宗教。在听闻各种神奇的现象,却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揭秘,让我对宗教有了特别的好奇心。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

2、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加了解,而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之异同及其对各自的文化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极大的不同。中国宗教是人本宗教,西方宗教是神学宗教。儒释道和基督教都是人为宗教,是在前工业文化时代产生,为应付来自自然和社会双重挑战而设计出来的。从文化策略上说,是为了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从政治作用上说,是为了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从宗教意义上说,是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在宗教的目的论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本质差异取决于设计其理论体系的立场。儒释道的出发点是人,是以人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宗教理论,而基督教的出发点是神,是以神为中心

3、构建起来的宗教理论。基督教符合注明的神学三段论:神是万能的,人是神创造的,人应该服从神。基督教的一切理论都是以神为中心的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和对神人关系的思考。基督教的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精神存在,终极的真理,唯一的神,自在性、无限性、永恒性是上帝的本质,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他创造自然万物,时间空间,他存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为自然立法,制自然界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上帝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还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进入到人类的历史之中,为人生和人类历史确定目的。基督教的神人关系就是在神的绝对权威下的复杂的关系基督教将其比作父子关系,这种关系既紧张又亲和的关

4、系。在这样一种神人关系模式之下,人类的最大幸福就是修复与上帝的父子般的关系,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人类修复与上帝的关系,靠他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是万万不能的,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还要全心全意地爱上上帝、爱,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中国儒释道中的神在本质上与基督教的神是不一样的。儒家的“天”是非人格化的,是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儒家所说的天命、天道,实际上是一种到的目标。道家的“道”也是非人格化的,是宇宙的本原,但它同时又存在于自然之中,是一种泛神论式的理念;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儒释道的神是从自然中来的,虽然他们也有担任创世的任务,但是本质上还是自然的化身,而佛教的佛连创世

5、的责任也不担负, “来与自然而高于自然” 。从这个角度论,儒释道的神不是无所不能的。更重要的是,儒和道的神在创世和造人之后,通常对人类的历史不管不问,对人类的命运不理不睬,不为人生确定意义,也不为历史确定目标;佛教的佛不创世也不造人,当然也没有将社会历史拉入某个固定轨道的义务。在这样的神人关系模式下,人的命运、人的幸福全靠自己去把握了。神实际上并不重要,人用不着绝对地服从神,因为人的身上本来就具有神性。人的全部努力就是充分挖掘自己身上的神性,最终成佛成圣。可见,儒释道是以人为本而建立的理论体系,并不遵从所谓的神学三段论。基督教的神权至上理论,使它能够在一定所谓历史条件下,把握住历史的机遇,以国

6、教(古罗马后期)或者神权统治(中世纪)的形式,走上与政治相结合的道路。在中国,儒释道也有过相同的历史机遇。而在中国,儒释道的神是“无权”的,始终是君权至上,中国皇帝自称天子,代表天意,任何想“替天行道”的个人或团体都是异端,将受到严厉惩处。基督教的神之所以有权,是因为他决定着历史的目的、一个人在现实中的所作所为、来世是上天堂还下地狱、以及最后是否能够得救;儒释道的神之所以无权,是因为他们把这些权力统统叫给了人类自己,而且是每一个个体的人手中。中国的儒释道人士当然也有如治国平天下、普度众生之类的责任感、使命感,但那是发自于内心的道德情操所致,而不是上天或神赋予他们的先天权力。换句话说,他们可以治

7、国平天下,也可以不去治国平天下;可以去普度众生,也可以不去普度众生。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泽兼善天下” ,选择的权利在于他们自己。而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就不可能这么洒脱,一旦选择成为了上帝的牧羊人,得到了权力的同时,也担负了义务: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基督的事业中,传播上帝的福音,引导“迷途的羔羊” ,至少在名义上不得不这样做。对比古代中国人和中世纪西方人,我们会感慨在信仰这方面,中国人真是太自由了。在中国人看来,信不信宗教,信哪种宗教,完全是自己的事,只要不利用宗教进行反政府的活动,就不会受到干涉。这不仅是因为政治统治者的宗教政策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的儒释道相互包容,没有排它性所致。人们可以今天信这

8、个,明天信那个,没有人说三道四,甚至可以同时信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宗教。中国人对宗教信仰采取功利主义态度,有时信,有时不信,有事的时候信,无事的时候不信。而古代的基督教徒们就没有这么自由。在现实生活中,被教会认为不信上帝的人,境遇轻则遭到监禁,重则被火烧死。与中国人对宗教的兼收并蓄相比,西方基督教徒强调的是信仰专一,对信仰不专一者,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基督教认为,不能做到虔诚和坚定也是罪恶,是灵魂不纯洁所致,死后也进不了天堂。最后,基督教要求信徒追求精神寄托而非现实功利。就这样,基督教成为了一种纯粹的精神信仰,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像其他宗教那样最终被迷信所毁灭。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儒道以

9、人为本,贯穿着宗教个人主义和宗教自由主义精神,西方的基督教以神为本,走向了宗教专制主义,这种专制主义直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才有所改变。人们常爱说,在中国缺乏真正的宗教精神,其实这正是中国宗教的特点。中国的儒释道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宗教化的人生哲学,与严格意义的神学宗教有较大的距离。基督教是一种哲学化的宗教,它的神学教义建立在哲学和逻辑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宗教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区别。如果我们以西方神学宗教的标准来看待中国的儒释道,当然会说它们不是真正的宗教;如果我们站在中国宗教人本主义的角度,我们又可以说,基督教不是符合东方文化思维习惯的信仰。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在文化交流、哲学和语言领域结出的丰硕的果实,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代的宗教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调整。以适应世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宗教中唯心的和虚幻的东西将会逐渐被人们抛弃。宗教中积极的科学的成分仍将为人们所保留和继承。并与社会进步的伦理道德相融合,成为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