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2148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替代父母关系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中的教师角色认同【摘要】当代现象学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范梅南认为:专业教育者应该具有“替代父母”的职责,必须尽可能协助父母完成其主要的育人责任。本文从我国中小学确立教师“替代父母关系”的现实性分析、 “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的困境与对策等角度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并提出了“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将是现代新型教师的必然选择的观点。【关键词】“替代父母关系” 角色认同 困境 对策“替代父母关系”是当代现象学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范梅南提出的教育学概念,是他对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解视角。范梅南在他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认为:专业教育

2、者应该具有“替代父母”的职责,必须尽可能协助父母完成其主要的育人责任。这一新型师生关系在我国广大中小学校能否得以确立,广大教师是否有其角色认同,笔者在此作一探讨。一、关于一、关于“替代父母关系替代父母关系” 。从起源上看,教育学(pedagogy)源于希腊的“pedagogu”一词,pedagogue 原意并非指教师,而是指教仆,指担任监护任务的奴隶或者侍卫和孩子的带路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替代父母指引孩子去上学,作为孩子的带路人,指引孩子怎样去学校、怎样回家,使孩子在上学的过程中免受其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履行了一种“替代父母”的职责。著名学者范梅南认为:“教师的含义就是必须不断地提醒

3、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关系 ,专业教育者必须尽可能协助父母完成其主要的育人责任。换言之,在父母的这一主要责任之外就是教师被赋予的替代父母的职责。 ”范梅南提出这一新型的教育关系是有当时的社会背景的: 1、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父母的职责有了被替代的可能。工业社会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发生变化,并开始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竞争的压力和赚钱的动力使得父母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教育孩子的工作,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要求,给教育者带来了挑战。 2、社会的发展使学校的作用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是

4、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以其系统模式完成家庭教育的延续,学校教育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都是家庭教育所不具备的,教师具备的功能也是家长所不能替代的。学校的职能从简单的传授知识的场所变为过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3、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得现代社会中家庭环境起了显著的变化,父母离异、家庭暴力以及未婚先孕等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儿童和青少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鼓励和支持,所有这些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教育都十分不利,而学校作为这样的一个政治文化机构便自然而然的承担起了缺失的责任。二、我国中小学确立教师二、我国中小学确立教师“替代父母关系替代父母关系”的现实性分析。的现实性分析。1、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需要教

5、师“替代父母关系”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 5800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约 4000 万人,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 5 年以上。留守儿童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状况一般,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严重,道德行为差,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急需教师具有“替代父母关系” 。2、应试教育的现状需要教师“

6、替代父母关系” 。虽然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实施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应试教育在各级学校依然势头不减。各学校变相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的现象非常普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0 年对中小学生在学校时间调查显示:小学生在学校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间(6 小时以下)的比例达 51.2%,初中生在学校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间(8小时以下)的比例达 46.3%,高中生在学校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间(8 小时以下)的比例达 86.4%。学生在校时间如此长,更需要教师具有“替代父母关系” 。3、我国家庭环境的现状需要教师“替代父母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文明意识的上

7、升,但同时物欲的泛滥横流正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灵魂,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正在经受着艰难的历炼甚至经受着痛苦的蜕变。由于人们观念和精神上的断裂和空档,现代家庭的精神保护层和防护网也出现失衡和碎裂,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的东西正越来越严重地侵害着现代家庭,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问题,譬如离婚率逐年攀升,家庭暴力时有发生,青少年犯罪、家庭、家族犯罪案例频发,等等。即使是较为温馨的家庭环境,也存在溺爱,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等种种因素。所以说,现代家庭现状需要教师“替代父母关系” 。三、三、 “替代父母关系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的困境与对策。中的教师角色认同的困境与对策。虽然

8、种种因素需要教师的“替代父母关系” ,但是广大教师是否愿意这样的角色认同呢?显然存在着种种困难。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日益更新的专业知识,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还需要满足国家及社会、家长、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变化,适应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变化。教师这个职业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之一 ,职业倦怠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普遍存在。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有超过五成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很大或极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再具有“替代父母关系”中的角色扮演确实存在较大困难。那么如何促进“替代父母

9、关系”中的教师的角色认同呢?1、教师要正确认识“替代父母关系” 。“替代父母关系”不同于“父母关系” 。首先,从关系的支撑点来看,我们在谈到“父母关系”的时候,很自然的会和血缘、责任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而在谈到教师和儿童的关系的时候,多会提到“师生关系” 、教育关系等,这是因为在教育关系中是没有血缘、经济等等这些条件的。教师“替代父母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其次,从履行的职责来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养”和“育” ,父母不但要教育孩子,而且要“养”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是全部的责任。而教师对儿童履行的职责大部分是在于“育”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倡导教师的“替代父母关系”并不等于完全

10、替代学生父母的职责。2、教师“替代父母关系”的提出和实践对于教育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教师“替代父母关系”的角色是一种新型教师角色。教师角色既是教师作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也包含着社会期望。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儿童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教师“替代父母”这一角色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首先,教师“替代父母”这一角色更加强调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责任。这种教育责任也是人们赋予教师这一职业的一种期望。其次,正如范梅南所说,教育学的本质是规范性的,始终是与区分什么对儿童好、什么对儿童不好的分辨能力有关。而帮助儿童区分什么好、什么不好的关键应该是在于教师的引导,儿童的生长发育特征使儿童

11、无力甄别哪些东西对她好,哪些东西对她不好,这就需要教师在让儿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知识内容的同时正确的引导儿童,因为如果过度放任孩子的话,可能使他们偏离教育的轨道。3、教师“替代父母关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而教师实践的对象就是学生,所以如果一个教师除了应尽的教育义务之外,多多贴近每一个学生,多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势必会影响学生生活,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从而改变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必定改写教育的新篇章,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范梅南认

12、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被作为探求教育学理解和洞察的源泉,这种理解和洞察整体地关注专业教育者和儿童的生活世界。在社会日益不稳定,充满矛盾和冲突,价值观、理想及生活方式呈现多变性、复杂性、多元性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履行“替代父母”职责,重建教育关系的新框架。 “替代父母关系”中的教师角色认同将是现代新型教师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1、 范梅南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2、 王长纯 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3、 吴衍 湖南教育(2011.08):一种新型教育关系:教师“替代父母关系”以道德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践行以道德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践行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

13、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 社会的德。”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指导和遵循。“百行以德为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使人们形成端正的道德品行、正 确的价值取向,使社会形成良性的运转秩序、良好的文明风尚。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灵魂,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以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 行,应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 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

14、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 守道德的生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使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品质、价值取向与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这些品质和取向在现实中活起来,活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 活在每一个人心中,这样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孝”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 道德准则。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无论社会形态和利益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提倡和践行孝道始终没有 变。当然,我们现在提倡孝,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搞“父母在,不远游”“丁忧三年”等。孝的具体内容、 表达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但孝的本质涵义是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在今天尤其需要大

15、讲特讲。抓好道德建设载体。抓好载体是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必须找到并切实抓好道德建设载体。为此,贵州省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深入开展“明礼知耻崇 德向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倡导人们明“仁、义、诚、敬、孝”五礼,知“懒、贪、奢、浮、愚”五耻, 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二是组织实施“道德讲堂”活动,推动“道德讲堂” 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寨、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汇入各行各业,融入大众生活。在第二批党的群众 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贵州省把组织部门的远程教育系统充分利用起来,加挂“道德讲堂”的牌子,补充 道德教育的课件,在各乡镇、各村寨

16、开展道德建设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三是重点抓好“孔学堂”这个载 体。孔学堂建成开放不到两年时间,已经举办各类文化讲座 200 多场,到场直接听众 9 万余人;还举办了 针对青少年的“开笔礼”“成人礼”活动。不少家长反映:参加礼仪活动后,孩子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建设,引进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传统美德转化与当代 道德观构建”“中国人价值理念的百姓表述”等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坚持“软约束”与“硬约束”相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认真落 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软约束”与“硬约束”相结合,与立法、执法结合起来,惩处各类失 德行为。比如,一个人如果有逃票、逃税、不赡养老人等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就将其列入个人诚信系统 “黑名单”,让其在就业、贷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面受到限制。通过这种“软”“硬”兼施,协调 行动、形成合力,促进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升。建设高素质道德宣传队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转化为普通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