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后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的《白色旅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08892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后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的《白色旅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4后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的《白色旅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4后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的《白色旅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4后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的《白色旅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4后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的《白色旅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后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的《白色旅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后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的《白色旅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侯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的侯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的白色旅馆白色旅馆杨 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9) 摘要:摘要: 白色旅馆是英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 D.M.托马斯构思独特,意 义深刻的代表作。该小说无论是写作技巧或构思布局都独树一格,充分体现了 作者独特的后现代主义创作风格。本文拟从深度模式的削平;共时性;文本间 性;读者与解读四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从而深入地阐释小说所体现的后现代 主义文学特征。 关键词:关键词:白色旅馆 ;共时性;文本间性;读者与解读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杨春(1968- ) ,女,硕士,湖南长沙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 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

2、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资助项目一、引言一、引言英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 D.M.托马斯的代表作白色旅馆 (1981) ,出 版当年即获“切尔滕纳姆奖”和 “布克奖”提名。该小说无论是写作技巧或构 思布局都独树一格,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后现代主义创作风格。本文拟从深 度模式的削平;共时性;文本间性;读者与解读四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从而 深入地阐释小说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二、二、 白色旅馆白色旅馆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于今天的世界,决定论、稳定性、有序、均衡性、 渐进性和线性关系等范畴愈来愈失去效用,相反,各种各

3、样不稳定、不确定、 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变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所重视。在这种 情况下,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们的意识:它反对用单一的固定 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 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 ”1 (p169)在小说白色旅馆的创作中, 托马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解构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重建了一个后现代主 义的小说世界,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大基本特征。 1. 深度模式的削平 所谓深度模式的削平是指作品审美意义深度的消失。传统艺术一个重要的 特点是追求深度,力求全面地、有力度地再现社会生活。而后现代艺术则不追 求这种

4、深度,也不追求全面,内容的不确定性成了其根本的特征。传统小说的 深度模式主要体现在现象与本质、现实与历史、符号与意义三个维度,而后现 代主义小说则消解了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延续、表层与 深层、真实与非真实、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二元对立。 小说白色旅馆有着明显的深度模式削平的特点。首先,小说的多重主 题模糊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区别,读者很难从小说文本中得到清晰肯定的单一 主题。小说主题既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爱、生存、死亡、性的探讨,也可以理解 为对种族大屠杀历史的反思;既可能反映人世和人心的险恶,也可能是体现博 爱与救赎多重主题的特点使得小说文本充满不确定性,给读者解读留下巨 大的想象空

5、间。 其次,通过虚构人物丽莎的亲身经历,小说展现了二战期间人类历史上最 为惨烈的一幕巴比亚大屠杀,从而将虚构与写实、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融为一体,模糊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让读者体会到历史的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历史反思战争和人性,从而重塑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再次,充斥在小说里大量的幻想、白日梦模糊了语言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对 应关系。例如在以超现实主义诗歌形式展现的小说第一部“唐璜”中,作者一 开始就以梦幻的形式引出全书:“我梦见树木在遒劲的暴风雨中倒下,我厕身 于其间。一片荒凉的海岸向我压来,我连忙逃命、吓得发呆。地上有一扇门, 可我打不开我和您的儿子翻云覆雨。2 (p11)

6、 在这部分描述中,叙事者安娜 (丽莎)任凭自己被无意识引导,在没有时间和逻辑性的幻想王国里驰骋。诗 中令人沉醉的性爱描写、离奇的暴风雨、洪水、火灾、雪崩、死亡等场景强烈 地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同时极富音乐节奏的诗歌语言将美妙的性事、刻骨铭心 的痛苦、莫名的惊恐、神秘莫测的幻境融合为一个整体,迫使读者在这些五光 十色、纷杂离奇的描述中参与和体验,以扑捉文本所体现的丰富内涵。 2. 从历时走向共时(即时) 后现代主义小说彻底抛弃了历史时间因素,零散片段的材料就是一切,它并 不给读者以传统意义上的,在历史变迁的线性中所获得的美感。这样,传统小 说中所体现的决定论、稳定性、有序、线性关系便被不确定性、不

7、稳定性、非 连续性、突变等代替,从而给阅读不断带来惊喜和挑战。 小说白色旅馆叙述了主人公丽莎因心灵创伤患上歇斯底里症。精神分析 家弗洛伊德几经波折治愈了她的病症,但面对着整个人类的无序、动荡和暴力, 他却无能为力。丽莎在弗洛伊德的帮助下走出了身心的困境,却无法逃遁在法 西斯纳粹屠杀中最终丧命的悲剧。在白色旅馆中,作者托马斯采用了非传 统的叙述方式,打破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线状结构,以小说人物丽莎的梦幻 和回忆串联起故事的主要情节,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和精神世界。梦幻和记忆的间断性、跳跃性、不可思议性使得文本的叙述呈现 出碎片化和不连贯。小说中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变化都跟随着

8、丽莎的意识意念 而流动,没有明确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一切都共存在丽莎的意识空间中。小说采用的多角度叙事技巧和反体裁叙事模式进一步突现了文本叙述的非 线性特征。小说由“序曲” 、 “唐璜” 、 “盖斯廷日记” 、安娜女士” 、 “疗养地” 、 “昏睡的车厢” 、 “宿营地”七个看似独立实则前后联系的部分组成,叙事角度 包括作者的客观叙述、女主人公丽莎梦幻人生的坦露以及弗洛伊德对丽莎病情 的精神分析等。 “序曲”部分全部采用的是书信的形式,通过真真假假的桑多 弗伦齐、萨克斯、库恩等人与弗洛伊德的信件引出了主人公丽莎以及她的诗和 散文。小说第一部“唐璜”为诗歌形式,展现丽莎梦境中出现的种种奇怪的

9、现 象。第二部“盖斯廷日记”则以散文体的形式再现了第一部中的大部分情景, 消解了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在这一部分里,叙事者安娜(丽莎)慢慢地梳理 她的诗体梦境,试图解释在诗体梦境中出现的种种奇怪的现象。在叙述的过程 中,作者托马斯还刻意的用较大篇幅罗列了从白色旅馆中寄出的出自老护士、 秘书、神甫、女侍应生、裁缝、陆军少校、钟表匠、植物学家、面包师等人之 手的明信片,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所发生的事情和人们不同的感受。这些明信 片的出现破坏了文本独白封闭的格局,使小说呈现出后现代开放多元的文学特 色。小说第三部分弗洛伊德成了叙事者,以分析安娜(丽莎)的病历为主。到 了第四部,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了

10、安娜病愈,重返舞台。小说第五部则 是一部历史,详细地记录了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在魔幻现实主义的第六部“营地”中,丽莎死而复生,死去的亲朋好友也神秘地出现了,小说以神秘 主义开始,又以神秘主义结束。整部小说中不断切换的叙事视角、从梦幻、现 实到历史的来回穿梭的叙事方式,以及书信、明信片、诗歌、散文、病例分析 等等的运用,打破和消解了历时时间的顺序,增加了小说的纬度和覆盖面,把 回味无穷的巨大空间留给了读者,使读者体验到现在来自于过去,过去依赖于 现在,人类要发现和重塑完整的自我,就要不断审视历史,反思过去,从而把 握未来。 3. 文本间性文本间性,又称“文间性” “互文性”或“文本互涉” ,

11、即文本的互文性, 是由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朱莉娅克莉思蒂娃最早提出的。朱莉娅克里斯蒂 娃在 1969 年出版的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文本 间性)的概念和定义:“横向轴(作家读者)和纵向轴(文本背景)重合 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词(或一篇文本)是另一些词(或文本)的再现, 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一篇文本) 。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 同一副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3 (p4)文本间性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文本的意义是在与其它文本 交互参照。 互文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或直接的引用,而总是按某种方式加以改造、扭曲、 错位、浓

12、缩、或编辑,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细读白色旅馆 ,读者会体会 到这是一部融多种文化、多种文学传统为一体的一部非凡的艺术作品。超现实 主义诗歌形式展现的小说第一部“唐璜” ,不尽使人联想到中世纪最伟大的诗歌 但丁的神曲 。如同但丁的“神游” ,丽莎以“梦幻”为“红线” ,串连起 一系列的奇遇,使小说充满着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同时,梦幻文学中常用 的象征形式在小说中也无处不在, “火车”象征着人生的驿站;“白色旅馆”则 象征着母亲的子宫,隐喻人只有在子宫里才有安全感;“火灾” “雪崩”则象征 着毁灭和灾难;“胸衣”象征伪善,但也代表对礼貌、传统、道德和艺术的束 缚。在丽莎的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乔伊斯

13、尤利西斯中的莫莉的影子,小说的 结构也使人想起乔伊斯的为芬尼根守灵人的一生是周期性的循环:出 生、婚姻、死亡、复活。4 (p224)小说的文本间离性极大地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 使读者在阅读中经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小说与诗歌、散文形式的互文,梦幻、 历史、现实各种符号系统之间的互通互变,使得小说意义的外延被无限地延伸 下去,为读者解读赋予了无穷无尽的回味空间。 4. 文学中心的转换读者与解读 英国后现代主义文论作家戴维洛奇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扩张自己疆界 的同时,并没有消弥整合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之间的张力,反而内化了这种 冲突张力,从而使其自身内部走极端的情景每每发生某种两极摆动的钟 摆在后现

14、代写作方式中开始了极端表现式的摆动。 ” 5 (p328)这种两极摆动 具体体现为后现代文学写作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使文本自身处于开放、不 定、延异结构,同时又对读者提出阅读要求,直接引发文本的“召唤结构” ,召 唤读者的积极阅读和书写参与。 在白色旅馆中,托马斯采用梦幻和现实相结合的叙述形式,使得小说 的情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女主人公丽莎是否真的和弗洛伊德的儿子在火车 上相遇;丽莎身体剧痛到底是何原因;弗洛伊德对丽莎病例分析的可信度以及 丽莎坎坷的命运等等不确定的疑问邀请、引导着读者给出多种阐释。小说最后,复活的丽莎看着周围瘦的皮包骨的移民叹着气对理查德说道:“为什么是这样, 理查德

15、?我们来到人世,本该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究竟出了什么事?”理查 德困惑不解地摇摇头,吐出一口烟道:“我们来到人世本该享乐?你可真是一 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我的好姑娘!” 。是呀,人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小说没 有给出答案,这或许是作者托马斯留给读者最大的疑问。三三、结束语结束语 白色旅馆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从各个角度丰富和拓宽了小说的外 延和内涵,深化和拓展了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性,制造了阅读的悬念,带来了阅 读的快感。从这个意义上说, 白色旅馆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构思独特、寓 意深刻的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陈世丹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M (中文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

16、010.12 托马斯(英)著 袁洪庚译 白色旅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蒂费纳萨莫瓦约(著) 绍炜 (译)互文性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4 张中载. 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p2245 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25 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语系, 杨春 100089 电话:13717782146 电子邮箱: 1. He was accompanied to a concert by his friend. 2. He had argued her out of her decision. 3. His success is, in part, due to luck.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