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206986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摘要摘要:“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之一。笔者以为,要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向前推进至个性化教育。当代教育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重方法,轻观念;重形式,轻内容;重模式,轻创造;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生存生活能力。这些都是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障碍。改善教育评估体系,实现模式的相互融合,搞好主体性教育,这些抛弃了过去教育体制的知识本位主义,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这也许是对当前教育的有益探索。关键词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以人为本 主体性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到今天倡导推行“素质教育”,它表征了一种新的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然而,实现真正意

2、义上的“素质教育”,尊 重人的个性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的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尚需一 个长期的过程。回顾这些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很多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 只不过是贴上了“素质教育”的标签,实为新鞋走老路。 素质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内涵中,一个非 常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素质教育对人的独立个性的培养,即个性的培养,即个 性化教育。 何谓个性?个性又称人格,是个体所独具的各种特点的总和,它表现为 个别差异,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物质或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在其与环境相互作 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的特征。良好的或健 康的个性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能

3、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生活,具有自知之 明并能悦纳自我,具有目的性,正视现实,有责任感,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概括起来,人的独立个性主要包括人的独立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和整体性 等方面。 一句话,个性化教育就是使人的独立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上篇上篇 我国在个性化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在个性化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保守而顽固,加之其他文化历史原因,铸造了我 国一向只注重人的社会共性而轻视人的独立个性的民族文化性格,中国传统社 会要求人们在思想上定于一尊,循规蹈矩,安于现状,逆来顺受。同时压制离 经叛道、标新立异的言行,这些违反人性而又践踏个性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并不 是很快消失的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展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个人的价值和权利日益行到尊重和体现,这为发展人的独立个性奠定了良好的 物质基础。但在思想观念方面,尤其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尚不能把 培养和发展人的独立个性放在重要位置。在这一方面,尚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 重方法、轻观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一个教育工 作者如果不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其教研也不会取得成功。实施素质 教育看起来是个方法问题,实质上是个教育观念问题。观念决定方法。观念变 了,原先认为绝对不行的方法也许可行,而且效果很好。观念不变,即使改革 方法,教学仍将是原地

5、踏步,收效甚微。 第二、 重形式,轻内容。素质教育也受到形式主义的干扰。有的地方,有的人宁可花费很多精力去 组织“活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却不肯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实际效果。有的地方过分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导致一些 课堂教学华而不实。一堂课是否为好课,其最基本的依据应当是,学生能否通 过学习使其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素质教育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过分强调,这样的评价 标准本身就偏离了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对教学技巧的过分重视,已 经导致了过分忽视学生学习效果、中看不中用的负面效应。 以语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

6、计为例。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最基本的目的 是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细化问题的方法,将自己的教学思路细化为 一个个的小问题,其目的是使整个课堂便于驾驭,使课堂气势显得活跃;另一 方面,由于细小具体的问题容易回答,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比较顺利,不 易出现意外枝节,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往往得到较好的评价。但是课堂教学不 是上给听课人看的,而应是上给学生的,更应该培养学生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整 体思考能力,更应训练学生表达的条理性、清晰性和思维的完整性。所以,仅 以课堂的连贯性、流畅和气氛的活跃为评价导向,那会走入过分强调教学技巧

7、 忽视教学目标的误区。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只重视“评优课”、“讲课大赛”等 “一堂课”教学或一小段时间的教学,忽视常规课堂教学与常规管理的错误导 向,应该改变。 第三、重模式、轻创造 记得一部名为又见吉隆坡了的电视片记录了中国少年足球兵败吉 隆坡的痛苦一幕,其中一段解说词意味深长:“中国的孩子的含羞草,总是不 敢,他们脆弱、沉默、呆板、老气横秋,缺乏自信、活力、激情、个性和磨练。 ”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实。创造是人的本性。然而,现实中,我们习惯于教授 给学生我们已知的东西,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去理解,认同和掌握已有知识, 不习惯启迪、激发他们主动发现与探索新知,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 书死。”学

8、会生存指出,教育的“一个最后上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它是我 们行动的先验的本质。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一个人的 潜力,这是最后的目的。”即“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 态的人”。当代社会“需要教育人们能够适应变化,乃至促进变化。” 第四、 过分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存生活能力。从过去到现在,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一种争论:即使受教育者究竟是面向“理 性知识世界”还是面向“现实生活世界”。前者是传统教育学派,后者是实用 主义教育学派。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的目的是 “为完美的生活作准备”。儿童掌握科学知识是为了明天过更好的现实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

9、育是为了培养当下的生存生活境况,他提出了教育即 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做学问等主张,使教育与生活、学校和社会 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增强学生的智慧经验和生活能力服务。显然,前面提到的 那一场争论,至今仍令人困惑。 在我国长期提倡实施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是一种知识本位 而不是人本位的教育,它以人类社会抽象的、工具的理性知识淡基础。学校片 面注重人的求知、认知和致知,不太注重激发人的潜能与个性,不注重如何致知,引导人用知识启发能力,培养人自主的观察、体验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问 题的智慧能力。 下篇下篇 解救个性化教育的解救个性化教育的“药方药方” 既然个性化教育存在如此问题,那么该从

10、哪些方面进行解决呢?笔者认为, 以下几项可能奏效: 一、摒弃教育评价中的“完人逻辑”。“完人逻辑”是指在教育目标上把 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超人”“完人”,希望其集中一切优秀品质,成为纯 粹而毫无瑕疵的人,成为一个抽象的人。正是这种逻辑和要求的存在,学生必 须谨言慎行,一举一动要循规蹈矩,从不犯错误,甚至外貌也要先符合“美育” 标准,这只会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理压力,扭曲学生的正常人性状态,妨碍健康 人格的形成。同时也只会使学校教育产生狭隘性、排它性。 要摒除“完人逻辑”,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首先要正确 认识人,认识人的本质,认识人的种种可能与常态,把人当作人而不是神来培 养。承认各

11、个个体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多起点、多层面和多样化,提出一些符 合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措施和决策。要做到这一点,应提倡多活动、低起点、高要求、小步前进的原则。“多 活动”,即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前提下,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促进学生多多 参与教学过程。“低起点”,并不是要降低教育质量,而是强调以学生原有的 水平为出发点,使整个教学阶段包括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方法 都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由低到高,逐步实现教学的总体目标。“高要求”, 即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和天赋获得尽可能的展示和发展,促进学生自由自 在、自觉的学习。“小步前进”,以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为基础,侧重新 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教学过

12、程的有序转换和过渡,通过循序渐进的小步前进, 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学习过程,知识经过整合以后,以形成获得更高 的知识和能力的动力机制系统。这一原则,避免了“完人逻辑”所强调的“一 刀切”、“齐步走”,真正认识到了人的个性差异。 还有,改革教育评价标准,建立以“期望效应”为主体的鼓励性教育评价 体系。“期望效应”指由教师期望引起学生自我实现预言的过程。这一评价体 系,其出发点是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评价的目标参照标准是放在学生的社 会化程度上,而不是只给学生一个不作任何解释的分数。这一评估体系,以鼓 励和表扬为和要评价方式,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但这与严格要求并不截然 分开,配有必要的批评

13、,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并改正。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模式融合。教育模式不能整齐划一,要多 样化、个性化,要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各种模式彼此借鉴和融合。 在这一点上,我国教育改革已经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首先是“合格+ 特长”模式。这一模式纠正了教育无个人教育无个性的传统弊端,特长是在合 格基础上添加的配料,是对“合格”的补偿和延伸,不是对合格的升华或突破。 即特长不是限于专业方面,“合格”不是搞分数主义,其标准具有弹性化,从 而保证更多的“钱钟书”能上清华。我们期待明天的教育能给人的聪明才智以 广阔的自由的发展环境,让更多的“韩寒”能茁壮成长。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搞好主体性教育 过

14、去的应试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为知识所奴役。 现在个性化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 切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具体来说,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培养,而是制订 适合每一部分甚至每个学生的发展计划;在人才现上,应该是价值多元的,只 要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能为社会所承认,符合社会所需,无论从事什么 行业,皆应视为人才。这也体现了人才观的开放性的一面。在师生关系上,就 要求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在真理和知识面前,是平等和对话 的关系,不存在身份地位的不平等。从教育活动的主体看,教育应面对人的生 活世界开放,向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开放,从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走向活 生生的社会现实,使人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使教育成为提升人类经验和 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总之,主体性教育使学生从强制教育的对象变成自由发 展的独特生命个体。 当代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正处在转型期,要拯救它,就应抛弃过去 的知识中心主义,充分挖掘、培养人的独特个性,给人以关爱。个性化教育也 许会成为当代教育的最佳价值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