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二)程方林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206982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二)程方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二)程方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二)程方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二)程方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二)程方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数学 凤阳县十校合作师生共用教学 案课题: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年级:七年级 主备:黄湾中学程方 林 审核:武善礼、黄海雷 授课人:教学目标: 1、巩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理解“移相”概念。2、能够综合应用等式性质及“移相”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及综合能力,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经历方程求解的过程中,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方程知识的重要性,感受学习 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移相”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被移的相变号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2、、等式的性质有(1) , (2) 。 2、下列各变形分别用了等式的那一条基本性质 (1)由 x + 4 = 6,得 x = 6 4; ( ) (2)由 3 x= 2x + 5,得 3 x 2 x = 5;( ) 二、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活动:观察下图,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表示 x)x + 2 = 5 x = 5 23 x = 2 x + 2 3 x 2 x = 22 x = 6 x = 6 2交流: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常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内放上砝码,使 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这时两边的质量相等,就可以测得该物体的质量。 如果我只拿走天平一边的一部分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呢? 如果要使天

3、平重新达到平衡,我们可以如何操作? 讨论:请认真思考并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三、探究导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首先各小组集体研讨上面提出的问题,汇总结果,之后展示各小组成果。教师总结 。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综述:通过上面的试验得出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内容:用移相法解 一元一次方程。 观察:仔细观察下面的解答过程 2 x 4 = 182 x = 18 + 4 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各小组认真讨论,体会前后变化在关键项的位置及符号上的变化的特点。你的 结论是 。 归纳: 叫做移相。移相的根据是 。 应用: 解方程: 3 x + 5 = 5 x 7 示范: 解 移相,得 3

4、x 5 x = 7 5合并同类项,得 2 x = 12两边都除以-2,得 x = 6 思考:本题有无其它的变形方法?如果你认为有请你把你的想法或解法写在下面 。 互动:下面的移相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 9 + x = 7,得 x = 7 + 9 (2)从 5 x = 7 4 x,得 5 x 4 x = 7 (3)从 2 y 1 = 3 y + 6,得 2 y 3 y = 6 1 解答(1) ;(2) ;(3) 。 体会:通过上面的例题学习及互动巩固,你觉得在利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应该 注意 。(三)学习体会: 1、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 2、本节课我感觉疑惑的地

5、方是 。 3、我认为老师可以改进的地方有 。 4、本节课我觉得自己的预习效果是 。 (四)检测练习: 1、判断下列等式变形是否正确: (1)由 x 1 = 2 得 x = 3 (2)由 a + b = 0 得 a = b ( ) (3)由 4 x = 3 x + 2 得 x = 2 (4)由 x+1/3=4/3 得 x=1 ( ) (5)由 a/4 = 1 得 a = 1/4 (6)由 2 x = x + 3 得 3 x = 3 ( ) (7)由 3 x = 2 得 x = 3/2 (8)由 x/10 = 0 得 x = 0 ( )2、解下列方程:(1)2 x = x + 5 (2)2 x 1/2 = 1/2 x + 2 (3)5 x + 21 = 7 x (4)11 x +1 =( 2 x + 1 )解:(1) (2) (3) (4) (五)应用与拓展: 1、下列各方程后面括号里的数均是该方程的解的是 ( ) A 2 x 1 = 3(2, 1) B x(x 1) (x 2)= 0(0,1,2) C 5/x + 1 = 0(-5, 10) D x2 5 x = 6( 2,3) 2、若 3 a4 bn+2与 5 am-1 b2n+3是同类项,求 ( m + n )( m n )的值。 (六)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