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佯于大师与大师之间—评刘玉凯先生《鲁迅钱钟书平行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06848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倘佯于大师与大师之间—评刘玉凯先生《鲁迅钱钟书平行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倘佯于大师与大师之间—评刘玉凯先生《鲁迅钱钟书平行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倘佯于大师与大师之间—评刘玉凯先生《鲁迅钱钟书平行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倘佯于大师与大师之间—评刘玉凯先生《鲁迅钱钟书平行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倘佯于大师与大师之间—评刘玉凯先生《鲁迅钱钟书平行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倘佯于大师与大师之间评刘玉凯先生鲁迅钱钟书平行论 时间:2011-06-16 18:43:0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刘玉凯教授是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旁征博引古今中外资料。先生通过“读钱解 鲁”对鲁迅作品中的词源进行考证。 论文关键词:比较研究,旁征博引,读钱解鲁这段时间正在集中精力研究鲁迅的小说,需要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经朋友推荐,使我 有幸与刘玉凯先生的学术专著鲁迅钱钟书平行论结缘。初拿此书,着实令我吃惊非小, 怎么?鲁迅、钱钟书居然还可以平行而论?读完方知我辈学识浅陋而感叹先生学问之深厚。 刘玉凯教授是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旁征博引古今中外资料,让两位大师立足于中西文化大背 景中进行跨时空的

2、对话交流。先生通过“读钱解鲁”对鲁迅作品中的词源进行考证,对钱、 鲁两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追求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的观点颇有耳目一新之感。笔者以为本书 至少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材料翔实而丰富,旁征博引刘玉凯教授是鲁迅、钱钟书研究专家,同时他也颇受鲁、钱二氏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 的恐怕就是广博的学识吧!先生在本书的后记中不无谦虚地说到:“我读的书不能算广,但 总有几千册吧,但是认识鲁迅 ,认识钱钟书是人生的幸事。 ”1“几千册书” ,这绝非虚 夸。仅该书所列的书目就有 68 种之多,先生的专业是治中国现当代文学,但他在民间文学、 民俗学、古代文学、文艺学以及书法等领域也颇有建树。正是有了这样广博的学

3、术背景才成 就了本书材料翔实而丰富,旁征博引这一显著特点。柯灵曾对钱钟书先生有过如下评论:“钱氏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和睿智,二者互为渗 透,互为羽翼,他博极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天所不精。睿智使他进得去、 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2我觉得这段评论用于刘先生身上也未尝不可毕业论文范 文。 鲁迅钱钟书平行论一书中资料之丰富,征引之广博,运用之自如,是颇令人折服的。但 这种“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大大兵团作战,并非是材料的混乱堆积,而是逻辑的组织在 一起的。笔者以为刘先生的文献征引大概分两种形式:其一是辐射状的。即以要论证的问题 为中心,从各个方面寻求论据来论证;其二是纵向性。即通过逻辑的

4、分析一步步追问论证并 以材料来佐证。辐射状引用资料以对“阿 Q”的“阿”字进行的一番考证为典型。作者首先指出绍兴地 方给小孩取名多带“阿” ,是爱称;接着引钱钟书的考证“古人男女之名皆可系阿 ” 。然 后援引太平广记 、 朝野佥载 、 汉书游侠列传 、 全后汉文通俗演义 、 旧唐书哀宗 论 、 后奴记何后传 、黄庭坚的诗赠米元章 、 代书 、 送刘道纯以及江西诗派后 学吴则礼的北湖集等古书文献考证“阿”字的广泛使用,这还不满足,接下来又引钱钟 书对于芦浦笔记 、 日知录 、 陔馀丛考 、 交翠轩笔记 、 云麓漫? 、 南齐书盘龙 传 、 北齐书平鉴传等文献的考证最终得出了鲁迅“阿 Q”的“阿”

5、字用得“非常正确” 这一结论。这种资料的广博索引,例证的信手拈来足以令人钦服。纵向性引用资料以作者对鲁迅朝花夕拾中“花”为“木横花”的考证为代表。作者 先从钱钟书的管椎编受到启发,从木横朝花夕落的习性推测断定,进而以陶庆为鲁迅 朝花夕拾初版本设计的封面上的茂盛木横作依据,认为并非是巧合。这不不够,作者又 详细考证了封面的设计过程,说明鲁迅对自己作品集封面设计向来是非常重视的。此外作者在论及“精神胜利法”与“慰情退步”一部分时也是纵向性引用资料的。由钱 钟书在管锥编中论毛诗证义衡门引出“慰情退步”与“精神胜利法”这一观点后, 进而引用了宋书江湛传 、 战国策齐策陶潜的和刘柴桑 、苏轼的薄薄酒 、

6、陈洪缓宝纶堂集太子湾识 、接着又联想到了“宋期三乐”的典故,想到了佛经文之四 十二章经 、古希腊哲人泰理斯的“吾有三福” (Three Blessings) ,以及柏拉图的三乐,最 后又谈到契诃夫的杂谈生活是美好的 ,真可谓是神游于古今、贯通于中西啊!当然,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笔者不再赘言。二、论证科学,思路缜密刘玉凯先生的这本鲁迅钱钟书平行论相当重视方法论的应用 ,为此作者专门以关 于“文体与方法论”作为自序。他说“书名定为鲁迅钱钟书平行论显然带有比较研究的 性质,把钱鲁两位文学大师相提并论,我想从文化地位而言不会有人觉得唐突。 ”3他是立 足于 20 世纪特定的历史时空下将鲁钱置于中西文化

7、交汇的背景下运用“谈钱解鲁”法进行 比较研究的。陈濑渝先生在本书的序中对此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玉凯兄在研究方法上的求 新,对读者的启示是深远的。 ” “玉凯兄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其价值要超过这部专著学术成 就本身。 ”4的确,正是由于刘先生对方法论的自觉追求,才使得本书体系颇为科学、思路 相当缜密。作者以鲁迅、钱钟书博采中外、熔铸古今、学贯中西这一共同点为切入口,运用“谈钱 解鲁”的方法将全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分。甲部分是钱鲁打通论,先将两位大师联系 在一起,从“精神胜利法的哲学性质”入手进行深入阐释,接下来在乙编论述鲁迅和钱钟书 在思维方面的相通之外,然后在丙编探讨钱钟书与鲁迅的美学风格

8、,最后丁编以读钱解鲁通 过对词源、典故进行词源阐释来收结全书。严缜的思路不仅体现在全书体例的安排上,还体现在对于具体问题的论证过程中毕业论 文范文。作者高度重视材料的翔实性与论证的严密性、科学性。比如,对故事新编中 “油滑”的论说就足见其思维的缜密。作者先从鲁迅自己对于油滑的论说引起,接着追问鲁 迅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即:“第一,鲁迅既然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油滑”的,而且油滑是 创作的大敌” ,为什么从第一篇写于 1922 年的不周山开:“油滑” ,13 年后续写理水 ,等非但不改,反而发展的趋势?其二,对于铸剑一篇作者以为“得意之作”5中 “红鼻子” “宴之傲者”等的游戏优化的笔墨的难解。顺着

9、这条脉络作者又分析了 80 年代以来王瑶、杨义、陈平原等学者对于故事新编 的论述,指出王瑶先生的结论“怕又未能周详” 。 6是“言之有理而未澈,持之有故而未 周” 。指出杨义的论述, “出来加详尽分析,却借钱钟书的理论说中了问题的要害,可惜并未 从叙事学发展上细加评述” 。7又指出陈平原的文章“接触到了间里效果的问题” ,但 “过于执着在同布莱特的比较”8终于未能将间里效果阐释清楚。作者又在肯定王瑶先生的“油滑”与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二丑艺术相联系的基础上探讨 “二丑”与“非二丑”这一中外戏剧中的叙事残留现象 ,指出这是一种“叙事语式” 。在 对中外戏剧中的这种“叙事语式”进行了充分溯源探索后又收

10、回到叙事新编的“序言” 中鲁迅所讲的一段话,最终得出故事新编可能视为“油滑”写法的四种形式,即“演绎 法” 、 “借尸还魂法” 、 “以今例古法” 、 “间离叙事法” ,这也可看作是列先生对于故事新编 艺术风格的创新之论。有个细节值得非常谨慎的,他说的是“可能视为” ,这个“可能”足 以看出作者做学问的严谨老实与思维的缜密科学。除去资料的广博丰富;论证的科学缜密外,这本专著在观点上也颇有见地,不乏创新之 处。除去上文我们指出的刘先生对于故事新编 “油滑”的四种分法外,还体现在对于鲁 迅“偏激”的独特认识上另外还有对于“无物之际”中“无物”的解释;对于“精神胜利法” 与钱钟书的“慰情退步”说一脉

11、相承关系的梳理以及指出鲁迅杂文中多次提到的“古已有之” 的实质就是钱钟书先生所否定的“用夏变夷”论,这些陈漱渝先生在“我用我法,卿用卿 法”鲁迅钱钟书平行论这篇序文中已做了阐释,笔者不再赘述。通览全书,这的确是一部堪称上乘的融“资料性、科学性、学术性”于一体的理论著作,是鲁迅、钱钟书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资料,是刘玉凯教授贡献给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 又一丰硕成果,我们也衷心地期待刘先生继续在钱鲁研究领域做出更大的开拓,撰写出更好 更多的著作以飨读者。参考文献: 1刘玉凯:鲁迅钱钟书平行论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 月第一版,第 328 页。 2柯灵:促膝闲话钱钟书 , 钱钟书研究第一辑第 223 页。 3刘玉凯:鲁迅钱钟书平行论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 月第一版,第 12 页。4陈漱渝:“我用我法卿用卿法”鲁迅钱钟书平行论 , 鲁迅钱钟书平行论 (序)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 月第一版,第 1 页。 5童洁瑾关于故事新编的评价问题转引自:刘玉凯:鲁迅钱钟书平行论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 月第一版,第 40 页。 678刘玉凯:鲁迅钱钟书平行论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 月第一版, 第 40 页。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