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06411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回顾党的历史,充分证明这一论断完全正确。党在奋斗历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这三大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 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有着共同的特征:都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具有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坚 持一切从实际

2、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毛泽东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立者。他 在同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带领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 化、把当时的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党沿着正确轨道 前进。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首先准确地搞清 了当时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继而明确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性质,把广大农民群众作为革命的主力军,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 命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

3、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又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了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的过渡。这一“过渡”的实践,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 义的又一重大发展。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 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阐 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 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还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他带领全党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打

4、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的思 想枷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论述,是他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这个“初级阶段”的提出,使 得“中国的社会主义从天上回到了地上”,成为植根于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从 而拨开了多年来的迷雾,使人们的头脑豁然开朗。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 的总设计师,他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是以解放生产力的理论为基础的,是 他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回答 了一个“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长期没有真正搞清楚的重大 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

5、中全会以来, 江泽民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邓小平理论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 对时代主体的新发展,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国内、党内的新情况和党的中心任 务的新要求,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 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思想路线上增加了与时俱进的 内容,在发展道路上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战 略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根本任务上提

6、出科技进步和 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发展动力上提出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中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依靠力量上提出尊重劳 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方针,在国际战略上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领导力量上提出我们党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队,在根本目的上提出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不难看出,“三个代表”中的两个“先进”、一个“根本”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的整体,充分体现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把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和本质要求;充分 体现出党的先

7、进性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统一性,把党的先进性放到推动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充分体现出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 主体地位、崇高理想与广大人民利益、党的事业与人民利益相统一的马克思主 义价值观和最高准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 立党、执政、兴国三者统一的崭新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 对党的执政规律富有成效的新探索。综上,可以看出,在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同志首先为党确立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同志排除了“左”的指导思 想,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并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在一起;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8、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结合 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强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赋 予了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当今中国,只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才能解决我们党和国家在前进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 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 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建议全国人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

9、想载入我国根本大法 宪法,这是党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的历史必然,是党心、民心所向。事实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 论旗帜;坚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就是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信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他说:“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10、宏伟目标,关系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这样 的高度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自觉地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单位乃至不同的工 作岗位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功立业。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靠两条:一是要真学,二是要实干。 所谓真学,就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的“结合新的实践,学习、学习、 再学习”,经过刻苦地学,以求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真

11、正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学懂弄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论断,绝不是 “一围、一看、一念”就能学到手的,而必须下一番苦功,方可收到实效。那 种轻视理论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乃至以干代学的思想,是切不可要的。所 谓实干,就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的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要 落实到解决问题上”。他指出:“如果说了一大套,搞了很多活动,最后没有 落实在群众的具体利益上,那就没有成效”。“言贵从实”,“实干兴邦”, 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所想的问题,才是真正体现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那种学用游离,摆“花架子”,搞表 面文章的做

12、法,也是切不可要的。我国市经过九年坚持不懈的奋斗,提前一年 实现了“三五八十”的奋斗目标,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新的飞跃,为 我国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打下了坚定基础。可以坚信:在“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指引下,经过继续坚持不懈的奋斗,也一定会夺取“三步走”战略目标 的胜利实现,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毛泽东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不是从天上掉下 来的,也不是邓小平个人头脑里固有的。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所生活、所实践 的时代紧密联系,与邓小平所改造、所感受到的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紧密 相关。 但是,社会意识又都是人以主观观念形式对社会存在客体的反映与再现。

13、 相同的客观社会背景,相同的时代生活,在不同人、不同阶级与群体的心目中, 感受、认知、归纳、表述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因为他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同、 追求的利益不同,使用的话语不同、信仰的对象不同,所以必然形成不同的思 想、学说和理论。 正如同一客观物体在两面凹凸不同的镜子面前会呈现不同的镜像一样。我 们理解镜像,不仅要知道那客观的物体,还要知道那反映客观物体的是凹镜还 是凸镜。 要理解邓小平理论精神实质,必须搞清楚理论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即不但 要理解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所生活、所实践的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时 空背景条件,同时也要了解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所熟悉、所依据的理论与文 化、话语与信仰

14、等主体思维前提。 只有弄明白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客观条件,我们才知道邓小平理论和世界 上所有的学说一样不能不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和限定,我们才不会把邓小平 理论当作万世长存、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我们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 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理论。 1984 年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 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失败时期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错误、 失败也是宝贵财富。”可见,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直接起源于邓小平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 制度”的反思。或者直截了当地说,邓小平的反思起因在于 196619976 年的 中国文化大革命。这场

15、文化大革命被毛泽东看成是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条件下 的继续革命。(毛泽东称:这次文化大革命对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 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是非常及时的、完全必要的。)而正是这场被赋予社 会主义发展史第三个里程碑(马恩为第一里程碑、列宁、斯大林为第二里程碑) 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带来巨大的动乱和灾难,也给邓小平 本人以及他的全家带来刻骨铭心的折磨和痛苦。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 平被当作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批判斗争,被撤消党内外 一切职务。邓小平全家受到株连,五个子女中三个下放边疆、山区劳动,一个 残废(大儿

16、子邓朴方因不堪忍受迫害而跳楼自杀,造成高位截瘫、终身残疾); 1969 年 65 岁的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继母夏培根下放到江西新余监视居住,夫 妇两人每天除了到附近一家拖拉机厂从事手工劳动外,就是在家里照顾瘫痪的 儿子。 邓小平后来说:文革时期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时候,正是在文革时期,邓 小平有可能结合个人、家庭的不幸遭遇,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进行了深 刻反思。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回忆,在江西新余被监视、 被隔离的日子里,邓小平每天晚饭后,都会绕着小楼周围的一条小路不停地散 步行走。他的人身受到限制、他的行动没有自由,而此刻他的大脑却在不断思 考、他的思考在酝酿着新的理论。 邓小平必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化大革命灾难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自 己青年时代决心为之奋斗的、花费大半生精力参与建设的社会主义,搞成这个 样子?到底在什么地方发生了问题,导致了错误? 有人把文化大革命的根源归咎于毛泽东个人品质,邓小平却认为:制度是 决定因素。他说: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孤立的 个人。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在推向了反面。关键在于中国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