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2风雅颂赋比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98275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5.12风雅颂赋比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5.12风雅颂赋比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5.12风雅颂赋比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5.12风雅颂赋比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5.12风雅颂赋比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5.12风雅颂赋比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5.12风雅颂赋比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编辑辑本本段段一一、文文学学名名词词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 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 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 大雅31 篇,小雅74 篇,共 105 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 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共 40 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 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

2、西周初期; 大雅的小部分和 小雅 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国风的大部分和 鲁颂、商颂产生于 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

3、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4、“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氓中的第 3、4 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

5、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赋比兴赋比兴目录隐藏详细解释 历代认识详细解释 历代认识赋比兴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 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 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 :“风、雅、颂者 ,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 诗之成形

6、。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释义 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比喻。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详详细细解解释释赋赋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

7、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比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历历代代认认识识“赋、比、兴 ”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 “赋、比、兴 ”最具有代表性,对后

8、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 “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 “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 ”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 “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 ,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 ,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

9、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 、 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 ,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 关君臣父子的 “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 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 “赋、比、兴 ”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 “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 ”(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 “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 “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 ,论述“赋、比、兴 ”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

10、敷陈之称也;比者 ,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 “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 ”、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 ,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 ,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 ,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 “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 ,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 ,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 ”,结果是“比体云构”, “兴义销

11、亡”(文心雕龙比兴 )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 “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一原因 ,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 ,所以人们有时略 “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 毛传和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 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义 ”(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众的见解 ,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认为:“比者,附也;兴者 ,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 ,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又认为“比”的要求是“写物以附意, 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 “比兴”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

12、点。他还指出 “诗人比兴,触物圆览 ”。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可取的。刘勰之后,钟嵘对 “赋、比、兴 ”的论述,有了更多的新内容。他说: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 ”,应该有诗味或 “滋味”(诗品序 ) ,从而把艺术的特殊的感人作用与艺术的思维表现特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和对传统的突破。正是由于这一点,后来一些株守传统观念的人对钟嵘的这一贡献不仅不予承认,而且颇加非议,如说他“解比兴,又与诂训殊乖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 ;“说得不明不白 ”(

13、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钟嵘还正确地指出“赋、比、兴 ”“三义”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能割裂开来对待和运用。他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因此,他要求兼采三者之长: “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诗品序即认为真正的好诗,既不能单用“比兴”以致“意深”、晦涩,又不能单用 “赋”法以致“意浅”、芜累,只有兼采三者之长,酌情运用,才能感动人,“使味之者无极 ”。钟嵘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写诗要把事情写清楚,为读者所了解,就少不了要用“赋

14、”的手法。同时,诗歌要抒发情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手法。钟嵘的 “闳斯三义,酌而用之 ”以及“文已尽而意有余 ”的观点,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的,对后代诗论有很大的影响。唐宋时期的论述 唐代评论家对 “比兴”的论述,又有新的发展,即不仅仅把它看作表现手法,而是赋予了美刺讽谕的内容要求。这跟郑玄的说法,是有继承关系的。不过,郑玄是用政教美刺去牵强附会地解释 “比兴”的本义和诗经的篇章;唐人则是运用“比兴”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应发挥美刺讽谕的作用,这就不存在牵强附会的问题。刘勰、钟嵘谈论 “比兴”,有时也是涉及内容的,如刘勰所说的 “诗刺道丧,

15、故兴义销亡 ”(文心雕龙比兴 ) ,钟嵘所说的 “兴托不奇”、 “托谕清远”(诗品卷中)等。唐代评论家更进一步把 “比兴”称之为“兴寄”,如陈子昂批评齐梁诗风“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修竹篇序 ,元稹批评唐初 “沈、宋之不存寄兴 ”(叙诗寄乐天书 ) ,而认为自己的诗 “稍存兴寄”(进诗状 )等,所说 “兴寄”,也就是“比兴”。陈子昂又说: “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著? ”(喜(嘉)马参军相遇醉歌序 )殷也批评齐梁诗风说: “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比兴,但贵轻艳。 ”(河岳英灵集序)所说“比兴”,也就是“兴寄”。可见,唐人论 “比兴”,大都是从美刺讽谕着眼的。柳宗元就明确地指出: “导扬讽

16、谕,本乎比兴者也。”(杨评事文集后序 )白居易甚至还把 “美刺兴比”作为一个词组来使用,如说: “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谓之讽谕诗。 ”(与元九书 )他们标举 “兴寄”或“比兴”,强调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发挥社会作用 ,这对于促进唐诗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宋代学者对 “赋、比、兴 ”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欧阳修在 诗本义中、郑樵在诗辨妄中,都对汉儒解诗的穿凿附会之风提出了批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仲蒙和朱熹,他们对 “赋、比、兴 ”的解释,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 ,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 引)他分别从 “叙物”、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