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茶-蒙顶山五大传统名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93233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顶山茶-蒙顶山五大传统名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蒙顶山茶-蒙顶山五大传统名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蒙顶山茶-蒙顶山五大传统名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蒙顶山茶-蒙顶山五大传统名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蒙顶山茶-蒙顶山五大传统名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顶山茶-蒙顶山五大传统名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1958 年于名山县蒙山茶场指导恢复了蒙顶山传统名茶,其中蒙顶石花和蒙顶甘露在 1959年国家外贸部组织的全国名茶评选中获得“全国十大名茶”称号。近年来,名山又大量生产蒙山毛峰,新创蒙顶山红茶,是名山茶人奉献给世人的又一份茶叶佳品。1 蒙顶石花图 1 蒙顶石花蒙顶石花源于唐代贡茶,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此茶曾受到唐代白居易、黎阳王、段成式等诗人赞扬,时为不研膏饼茶。宋史食货典有记载,可谓为蒙顶山制茶工艺的“鼻祖”。解放后,改作扁形芽绿茶,其原料为明前单芽,色黄绿,芽型适中,一斤干茶需约 45 万个芽头。其成茶外型扁直齐整,银毫毕露,峰苗挺

2、锐,形如峻峰奇石之石花。冲泡后茶汤色黄而碧,味甘鲜嫩,香纯持久。 工艺保持古老制作方法: 鲜叶摊放杀青摊放炒二青摊放炒三青摊放做形提毫摊放烘焙提香包装。 2 蒙顶黄芽图 2 蒙顶黄芽蒙顶黄芽黄芽属黄茶类。唐国史补中记有“茶之名品,蒙山之露芽”。文彦博、苏轼、文同曾作诗赞誉。黄芽原料单芽,清明前采摘,色黄绿,成茶芽条壮硕,芽尖毕露,一斤干茶需要 45 万个芽头,成茶色泽黄亮,油润有金毫,开汤后淡黄明亮、底芽嫩黄。具有叶金黄、汤亮黄、底嫩黄的“三黄”特点;滋味具有醇浓鲜爽、蜜甜馥郁、韵味悠长的独特品质风格,是茶类中极品。工艺:鲜叶摊放杀青初包二炒复包三炒摊放闷黄整形提毫烘焙干燥包装。 3 蒙顶甘露

3、图 3 蒙顶甘露蒙顶甘露名称初见于宋祝穆方舆胜览:“上清峰,产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现相影现”,明代初期因“罢团兴散” ,茶汤似甘露,二是“甘露”梵语是“念祖”之意,这纪念植茶始祖吴理真。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编修的四川总志、雅安府志记有“上清峰产甘露”之记载;清刘源长茶史、陆廷灿续茶经、冒襄岕茶汇钞等均记载。原料一芽一叶初展,采摘期清明前后,鲜叶嫩度很高,内含物最丰富。成茶外形银丝典卷,芽银白多茸毛,嫩绿油润。汤色黄绿清亮,滋味浓厚鲜爽,回甜隽永,香气持久。不仅外形秀丽多姿,内质也最好,是近代名茶工艺烘炒结合、形质统一的典型。工艺:三炒、三揉、三烘,即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头揉炒(烘)二青摊凉二揉

4、三炒三揉做形提毫烘焙匀小堆烘焙提香包装。4 玉叶长春图 4 玉叶长春玉叶长春造自北宋宣和四年(1122 年),一说为政和四年(1112 年),时为饼茶,明代初改为卷曲形绿茶。其原料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其成茶外形紧细显毫,墨绿油润。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鲜浓,滋味鲜醇浓厚,叶底黄绿匀亮。5 万春银叶图 5 万春银叶万春银叶造自北宋宣和二年(1120 年),其原料采用为一芽一叶初展,时为饼茶,明代初改为卷曲形绿茶。采摘时间在“春分”至“清明”前后。其成茶外形紧细披毫,嫩绿油润,峰苗挺秀。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鲜爽高长,滋味鲜爽回甘,叶底黄绿明亮。参考文献:清赵懿名山县志光绪版张栩为、王加富等编著名山茶业志1988 年卢本德主编名山茶经2010 年钟国林主编蒙顶山茶文化简明知识读本2014 年钟国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