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体到平面的解构再谈主宾语划分的问题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191735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立体到平面的解构再谈主宾语划分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立体到平面的解构再谈主宾语划分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立体到平面的解构再谈主宾语划分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立体到平面的解构再谈主宾语划分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立体到平面的解构再谈主宾语划分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立体到平面的解构再谈主宾语划分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立体到平面的解构再谈主宾语划分的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立体到平面与线性的解构再谈主宾语划分的问题看完黎锦熙的主宾小集后本想立论作文,但在具体下笔的过程中深感其系统的繁复紊乱没有层次性,对主宾语的划分也是语焉不详,前后矛盾,在一些特殊的句子上尚存疑问,不能解答。于我想要在其中整理出篇章理路的人来说,可谓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折磨,故文章是做不下去了,心情当然郁闷。但现在想来这也许不妨说意味着另一种机遇,一种跳出原本框架外看问题的一种机遇,我慢慢在痛苦中反思问题,并敢于从原著的划分依据与理论中提出异议。直到我阅读了胡裕树、范晓两位先生的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问题才突然变得豁然开朗起来。才发现了传统与法学的缺陷在于没有理清语法分析三个平面的关系,混淆了

2、相关概念,使问题变得复杂化了。本来嘛,语言的存在在于方便人们的交际,语法学的存在在于方便人们的语言学习,繁复不清的传统语法系统违背了语言的简约之美,它的存在的合法性与意义早该受到人们的质疑,但历史发展是个扬弃的过程,传统语法学在现代语法学的兴起下作了它发展前进的垫脚石,却真正失去了其原来的地位和意义了。算是一个颇具牢骚的开场白吧,我将依据新的理论,站在另一个高度,试着对传统语法学不能妥善解决的主宾语划分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一、从“平面”到“立体”胡裕树、张斌、范晓等先生提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始,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展开对语法的研究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在学界几乎成了一个理论

3、的基础共识,这个理论符合语法的本体,在方法上比较科学,它适应了语言学现代化的需要,是语法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法研究座谈会纪要说:“三个平面的提出,不仅拓宽了语法研究的领城,而且为深化语法研究指出了一条新路,可能给整个语法研究带来新的突破”(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 年第 3 期)。三个平面的提出在不同层面上明确了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的界限,指出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又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

4、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在语义的分析中,强调语义关系的多样性,如就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而言,除施事、受事之外,还有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等;在语用分析上,根据人们的语言交际区分出主题、评论、表达重点、焦点、行为类型、口气、增添、变化等等。真正使传统语法的平面的分析走上了立体的分析,从静态的分析走上了动态的分析。二、主宾语划分的基础与想法首先讲讲区分。讲区分重要的是要把句法、语义跟语用区分开来。这在实质上,是要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把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区分开来。因为我们注意到,混淆

5、语言和言语,混淆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乃是许多人语法分析的通病。语言才是我们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对象,言语是在特殊语境下的语言,它是语用分析的对象。我们需要先明确的是对主宾的划分是对句子成分的分析,而对句子成分的分析又是属于句法平面内的研究,传统语法之所以在主宾语的划分问题上漏洞百出正是没有明确这一点,而在对句子成分划分的过程中牵涉了对句子意义与语境的阐释,而混淆了句法平面与语义、语用平面的关系,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既然是主宾语的划分是结构与语序的问题固然要从句法的层面去分析,而生活中的语言又是具有其在特定的语境下特定的语义指向的,我们可以说它们是一些立体的句子,是在三个平面立体的架构中完成

6、了对诉说者复杂的信息量的承载。一般情况下它们甚至只是口语化了的言语而不是我们在平面语法分析意义上的语言。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要准确地划分出主宾语实在就是一个降维的过程,是一个怎么从三维降为二维,又从二维降为一维而进行线条研究的过程。1.从三维到二维:在语境的打破中完成对内容的剥夺言语是赋予了语境意义的语言。语言存在语言与当中,如何从言语中提取语言就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语言的句子是交际的工具,言语的句子是交际所形成的结果” (施关淦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言语的句子承载着它人们交际的信息,有明确的语义指向与用途,故他的内容的意义就在这交流的过程中体现,而语言作为交流的预备语,只是按照一定句法

7、结构与语义关系所所称的句子,只有语义却没有内容,它只是交流的工具,尚没有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对换,体现出其内容的价值,故我认为“语言的句子只有意义,没有内容,言语的句子既有意义,又有内容”的表达是十分正确而的,而施关淦认为它难理解正是没有搞清意义与内容的在语用与语义两个层面不同的内涵。所以要进行语法成分的划分确立主宾关系的第一步便是要在对句子语境的打破中使原本动态的句子固化下来成为静态的而失去其在语用范围内的流动能力,即完成从言语到语言的提取,在句法与语义的平面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举例:(1)我读过红楼梦 。(2)红楼梦我读过。从(1)到(2)的变换只是语用平面的语序改变,即短语成分语序的改

8、变,仅仅是引起语用风格色彩的改变,而句法结构关系和深层语义关系都没有改变。对于例(2),按照句法分析,现行的一般语法书分析为主谓句中的主谓谓语句,即认为“红楼梦 ”是大主语“我读过”是谓语。我认为对“大主语”的提法是模糊的,没有普遍适用性的。再举一列:(1)他连我的话都听不懂了。(2)连我的话他都听不懂了。在一般的语法划分下,这两句句子有着十分不同的划分方式,对(1)句有人将“他“划分成主语,把后半部分说成是主谓谓语,但他们在面对句(2)是便有些束手无策了。首先我们承认的是这两句话在句法与语义上都是极具相似性的,故它们唯一的区别便在于语用了。在语用上都是对”我的话“的强调而表达一种不满的情绪。

9、既然语境是流动的,在它的平面上的研究是困难的,所以我们不妨打破语义作用的影响将其变换为”他听不懂我的话“。这样对他们的句法成分的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即”他”为主语、 “我的话”为宾语。2.从二维到一维:在句意的体认中完成对意义的消解既然句子的成分划分是在句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我们这里似乎有个一个疑问,就拿“连我的话他都听不懂了“来说,当我们剔除句子中的语用影响将之改写为”他听不懂我的话“的时候我们似乎轻而易举一下子便分析出了它的主宾语,那么我们是如何在对句子语境的打破中直接完成了从平面到线性的直接分析呢?这里,我要对上面我所说的所谓”语境的打破“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我们已知道”连我的话他也听不懂

10、了。 “其语用的表现在于对”我的话“的强调与一种不满的情绪,那么难道我们改写后的句子”他听不懂我的话了。 “在语用的范畴就毫无意义了么?显然不是这样的,如问”他怎么了?“答:”他听不懂我的话了。 “在这个语境中它还是有自己的语用意的,它表现了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对语境的打破或剔除只是对于语境的一种弱化的处理方式,尽量是语用平面平行于句法平面,在语用的削弱中渐渐消除对句法层面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这句子进行语境的打破后便轻而易举地进行了对它的句法线性划分的原因就在于语义平面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句法平面达到了互不干扰的相平行的效果。如”他“既是施事又是主语、 “我的话”既是

11、“受事”又是宾语,语义与句法在这句句子里达到了和谐的程度。再举一例:这礼物是他送给我的。首先我们对它作语义上的分析。从施受关系上看“他”是施事、 “这礼物”是第一受事、“我”是第二受事;从层次划分的角度看, “这礼物”与“他送给我的”是直接关系、 “他”和“送给我“是直接关系。其次,在语用层面上强调”他“是送礼物的那个人,若打破语境便可将之改写为”他送给我了这礼物。 “对他语境的消弱似乎一下子便完成了对它的线性分析,即”他“是主语、 ”我“是第一宾语、 ”礼物“是第二宾语。但若我们细究认识的过程,我们对每句句子的认知与理解无不是一个从线面到立体的过程。即我们总是在对每一个词语词义理解的同时依据

12、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他们进行不断的重组,若对于你自己母语的运用已是如此熟练以至于很难再细化中再发现对某句句子认识的过程,我们只要对照一下我们初学英语的过程中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的经验便可大略可知。句法与语义都是句子内部的必要组成成分,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消除语义影响,所以我们在对语境打破的过程中完成的对原本句意在层次划分与施受关系的组合便是对原本句子的重构和体认,而恰恰是在这个重构与体认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句意的消解,使得语义平面与句法平面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平行的对应,使得句法的线性分析能够顺利进行。三、重新确定对主宾语的定义历来对主宾语的定义有着十分不同的看法,对主语最普通的定义便是“陈述的对象“。

13、但在”台上坐着主席团“这句话中,你说”台上“是主语,因为你认为它是陈述的对象;他说”主席团”是主语,因为他认为“主席团”是陈述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对陈述对象的判断本身就是相当主观的,若没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标准是很难说谁对谁错的。在学界曾今有过关于句法成分划分应该在结构语序上划分还是在意义功能上划分的争论,最后达成唯一的共识便在于要兼顾结构和意义两方面来划分。在这点上张斌先生的对于词类划分的疑问却是极有道理的, ”第一,两个标准如果并无矛盾,只是概括的范围有大小之分,那么何不采用一个标准呢?第二,同时采用两个标准,如果出现矛盾,将如何处理呢?”(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第二讲 词类问题) 。所以我认

14、为,在对句子剔除了语用与语义的主要影响,使之处于隐语用、隐语义的状态下的时候,对句子成分的划分要以结构语序为标准,而语用只不过是在另一平面对句法平面的投射与验证而已。既然句子成分的分析是在句法的层面上提出来的,所以当然以语序形式的线性划分是最直观与简便的。但这并不是在忽略语义的情况下提出这一看法的,而恰恰相反,正如上面所述,这是在使得语义与句法结构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与统一的情况下进行划分的。所以在句子成分划分的问题上我们最主要明确的还是三个平面的问题,要尽量剔除与消解语用与语义所带来的对句法层面的影响,从句法的单层面来线性明确主宾语的划分。故在这里我们可以给主宾语下个新的定义;主宾语是在句法的层

15、面所提出的概念,是在剔除消解了语用与语义的影响使得在三个平面达到平行与和谐的程度下在结构的线性划分后所得出的结果。在唯句法的层面上,主语就是一个句子开头的部分;宾语是句子谓语动词后面的成分,它们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具有名词用途的词来充当。在语义的一般是谓语动词的动作发出者, (即施事,但受事、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也可以作主语) ;宾语一般是谓语动词的语义承担者(即受事,但在一些情况下受事也常常作宾语) 。在语用的层面上,主语往往是句子陈述的主题,然而在特殊的语境之下,为了某种特定的语用效果,宾语也可成为句子的主题。四、结语及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语言的产生是以交流沟通为目的,它的发展故始终是遵循

16、着为了追求交流的效率的最简原则而进行与变化着的。语法研究最为统摄语言的一个系统,其意义在把对象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熟练语言的人群那里是不值得过分强调的,一切根据所谓语言的纯洁性标准而过度干涉语言运用出现的新现象的个人或部门,从来就似乎忽略了一个关于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即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语言的所有本质中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到所谓“纯洁性”的这一说法。过分的干涉只会一直语言的自然发展。对语法研究我们应有一个预设认识,任何把某种客观实体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本身的发展阶段都不能超越其研究对象之上,对于语法研究也是这样,它不是对语言的组织运用的一种规定,而只是对语言现象的一种阐释。这种阐释的意义主要在两方面得以体现,即在缺乏具体语境的对外教学(区别于对语言的培养)之中与计算机领域的开发与运用之中。而无疑关于后者的讨论是我们专业所关注的重点。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下进行句法成分的划分在教学中的意义是什么。只要我们稍加考察就不可否认,对于主宾语的划分的目的一则在于教学过程中指称的方便,二则在于给予受教者一个关于句子结构成分与句子意义的最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