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子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191361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子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子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子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汉子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汉子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子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子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字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汉字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2006 国际文化 王成虎摘要:中朝两国既可以说是紧密相连也可以说是隔海相望,双方近在咫尺,相互交往的历 史源远流长(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所说的“朝鲜”仅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而非专指某个 国家,以防止部分读者对此产生歧义) 。汉字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今仍起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为了方便读者对汉字在朝鲜的传播情况进行了解,本文将对这一历 史过程进行简单的陈述。当然中朝文化交流范围之广泛并非只有这一项,但汉字作为其它 大部分文化要素传播的载体而言,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以汉字在朝鲜的传播与受容 为中朝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汉

2、字,朝鲜,传播,受容朝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臣属、或独立、或直接沦为中国大陆中原王朝的领土,但他 始终在东亚世界这一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中原王朝关系之密切也远非同属于东 亚世界的日本和越南可比拟,故汉字在朝鲜的传播也早于日本和越南,当然这其中自然也 不能排除地缘上的关系。汉语和朝语是属于两支不同语系的语言。但是,在 1446 年李氏朝 鲜世宗大王创立朝鲜自己的文字谚文之前,朝鲜语一直是用汉字来作为其官方文字的, 至于朝鲜半岛民间使用何种语言由于没有较多详细的史料记载故而无法得知,但从世宗大 王创制朝鲜语的本意来看朝鲜拥有自己的语言只不过是没有一个确定的书写方法而已。虽 然朝鲜自从 144

3、6 年期拥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汉字在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他现在对 朝鲜半岛社会的影响仍不可忽视。一、东亚汉字文化圈研究汉字的传播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汉字文化圈,所谓汉字文化圈,就是指中国、 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汉字文化因素。日本西岐定生氏在其所著东亚世界的形 成-总说中认为汉字的文化因素包括有汉字、儒学、律令和中国化的佛教。东亚汉字文 化圈的形成,是中国汉字文化在上述东亚邻国传播的结果。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上述 国家的文化交流,则开始了东亚汉字文化圈形成的历史进程。 二、汉字在朝鲜传播的开始 关于汉字在朝鲜的具体传播时间由于没有史料记载故而史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论 。在亚 洲东部诸国

4、中,中国最早发明了成系统的文字汉字,汉字的最初形式甲骨文出现于商 周时期,据传箕子为商纣王太师,应该是对甲骨文有很深的了解的,但是箕氏众入朝鲜后, 甲骨文却没有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至于是何原因我们无从得知,至少目前的史料和出土 的文物是不能证明的,何况关于箕氏入朝鲜说本来就仅是一种传说而已。所以这一时期汉 字是否传入朝鲜半岛是没有办法盖棺定论的。 春秋战国乃至短暂的秦王朝由于经常性的处于战乱,所以安定的时期相对则较少,而 且始皇帝一把火烧掉了所有那些所谓的危害统治的书籍,致使这一时期的大陆与朝鲜半岛 的文化交流缺乏资料,当然这只是各种原因中的一个。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 秦朝及秦末汉初,有大量

5、的中原居民避难迁居到了朝鲜半岛中南部,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 内一直都保存着自己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却被当地弁韩人所同化。所以这一时期 关于汉字传入的明确记载和文物证明。虽然在朝鲜半岛出土不少的各种战国时期的钱币, 但这只能说是双方有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不能说时朝鲜半岛上已经有了汉字的 传播,因为文字属于文化中的一个元素而不是经济中的。 西汉武帝时灭亡了朝鲜半岛上的卫氏朝鲜,并在此地先后设置了临屯、乐浪、玄菟、真蕃四郡,从而确立中央政府对朝鲜半岛的统治,由此笔者认为这一时期汉字在朝鲜半岛 广泛流传并作为通用的交流工具是可信的。东汉人王充在其著论衡中有这样的论述: “周时被发椎髻,今戴

6、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这足可证明到东汉时朝鲜半岛上已 经有人开始学习儒家经典了,而这则必须要建立在对汉字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上。著名的乐 浪文化其实就是汉文化,而汉文化传播的最基本的载体就是汉字。 三、汉字在朝鲜半岛上的地位的确立 据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在建国(公园前 37 年)初期已经编写了本国的史书留 记百卷,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高句丽的上层已经有人能熟练使用汉字、汉 语,并掌握了一定的汉文学体裁。琉璃明王三年(前 17 年),王娶汉族女子雉姬为为继室, 后二妃争宠,雉姬回归不返,王无奈,见树间黄鸟飞集,乃作歌曰:“翩翩黄鸟,雌雄相 依。年我之独,谁其与归?”三国史记中还收录了

7、一封公元前 28 年高句丽大武神王致 辽东太守的汉文书信:“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率百万之军,暴露弊境。无以 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凭借着这封汉文书信和一些高句丽的特产,大武神王 换得了辽东太守的退兵。自高句丽立国以来,与汉王朝中央政府及地方行政机构的交往都 是用汉文,可见高句丽人对汉字和汉文地掌握水平已达到相当程度。所以由此可以推断出 汉字在高句丽的地位的确立应在两汉时期(一)。 另外,著名的好太王碑也可以作为汉字在朝鲜半岛上,至少是北部地区已经将汉 字确立为自己的官方语言。抛开好太王碑的具体内容不说,单从碑铭的史料价值、文章的 笔法、书法的功力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铭词无

8、韵,而文义简洁疏。叙事有类范史之笔, 字体八分遒浑。当为辽东第一古碑”。(二)“碑字大入碗,方严质厚,在隶楷之间。 所记高句丽开国武功甚备。此真海东第一瑰宝也”。还有“隶书朴厚,如两汉人,较 好太王碑为精。” (三) 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据三国史记记载其由高句丽王子温祚于公元前 18 年 率领部分臣民来到汉江北岸,在慰礼城定都为王。百济王温祚既为高句丽王子,那么其本 人对汉字也应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且后来随着高句丽于新罗的逐渐强大百济不得不努力 提高自身对汉文的理解水平,从而可以与中原地区的中央政府或地方割据政权取得某种外 交上的联系来抵抗高句丽的南下。据文献记载,百济的统治者还非常重视

9、中国的典籍,曾 经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求书。在今韩国忠清南道的公州市发掘的百济第 25 代国王武宁王的 陵墓中出土了用汉字写的墓志和买地券,墓志的行文风格和内容都与中国南朝的墓志相似。 而且,百济还担负了向日本传播汉字和其他中国文化要素的担子,虽然这只是不经意间的,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百济对汉字以及汉文的熟练程度,进而我们也可以判断出汉字在百 济的地位的确立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另一国家新罗在其立国之初也没有自己的文字,据梁书诸夷 新罗传记载,其国“无文字,立木为信”。然而根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沾解 王“五年(251)汉祗部人夫道者家贫无谄,工书算,著名于时,王征之为阿飨

10、,委以 物藏库事务” (四)。夫道所写的文字无疑是汉字。可见到三世纪中叶,汉字、汉文已经 在新罗民间相当流行,而且为当地文人所熟练掌握并应用。除此之外,“新罗”国号的确 定也是根据汉文里“新者得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的意思。后来唐罗联军灭亡高句丽、 在白江口战役中击败日本人,而这些不仅能证明唐罗双方的关系密切,也可以说明唐罗双 方对相互的语言和文字的了解亦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不过相对于高句丽和百济而言,汉字 因传入的时间较晚,故其地位的确立也相对较晚,至迟在 3 到 4 世纪时汉字在新罗的地位 已基本确立。 四、汉字在朝鲜半岛上的巩固和发展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深感自己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鱼塘的

11、差距,遂采取了全面的积极吸收唐文化的政策,而汉字作为中国文化外传的一个重要元素也大量的被吸收。 这一时期唐与新罗的文化交流极为频繁,新罗不仅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还在花郎 道思想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制度。公元 682 年,新罗仿唐设立国学,讲授中国五经三史。 747 年,改为太学监,设博士助教讲授儒学。儒学以论语、孝经为必修,周易 、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文选为选修。788 年仿唐 实行科举制,设读书出身科。新罗的这些制度无疑对汉字在新罗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汉文毕竟不是新罗人自己的语言,这一时期新罗人制定了一种称作“吏读”的方法,具 体说来就是假借汉字的音或义来标记新罗语。“吏读”

12、的创制对新罗人学习汉文提供了更 加有效的途径,促进了唐文化在新罗的传播,不过这种文字标记方法还极不完善,制作为 一种文字来使用,故而没有普及,但却对以后汉字逐渐被融入与朝鲜语中奠定了基础。 高丽时期,由于中国大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得书籍的印刷和流传都更加的 广泛,这一时期,宋文化并未与其政治军事一样显得强干弱枝,而是依靠其无边的魅力吸 引着高丽。根据高丽史世家和宋史高丽传记载,宋朝官方赠与高丽政府得书籍 主要有佛经、医经、和儒家经典等。至宋辽金时期,汉字及其所承载的儒家文化已经在朝 新绊倒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足以与中原文化相对应的高丽汉字文化。高丽的中央图 书馆秘阁中已经拥有了相当

13、可观的汉文典籍数目,种类遍及经、史、子、集(五)。 汉子文化的发展以及藏书的丰富,是高丽有可能向宋朝回馈书籍。1091 年 6 月,高丽 使臣李资义使宋归来,带来了宋朝皇帝的旨意:“帝闻我国书籍好多本,命管伴书所求书 目录授之。乃月,虽有卷第不足者,亦须传写附来”。文字的传播与吸收,必须要根据对 方的土壤而定,古语云“橘逾淮而为枳”恐怕是最好的例子了。高丽向宋朝输出书籍正是体 现了高丽对汉字文化吸收以后的反馈,这也符合一般的文化交流模式。因此可以肯定的是 这一时期汉子在朝鲜半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朝鲜半岛使用范围更加的广泛。 五、朝鲜半岛对汉字的受容 随着自身文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一种能

14、够表达本国语言的文字,而朝鲜的训民正 音就在吸收汉字部分优秀因子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了。原有的“吏读”文虽然可以解决一部 分朝鲜文化的保留问题,但其对汉字有较大的依赖,而且标记法不够完善,不易行通。李 朝世宗大王即位后,命大臣郑麟趾、申叔舟、成三问等深入研究朝鲜语音,创制出了一种 新型拼音文字,定名为训民正音,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世宗创制朝鲜文的直接目的,受到朝鲜半岛上韩国国力不断提升,以及于民族主 义情感的影响,人们更愿意解释为:为了摆脱中国,特别是汉字对于朝鲜文化的垄断和侵 略,所以要创制朝鲜文。把世宗塑造成维护民族文化化身的形象,其实世宗创制朝鲜文的 真正原因是想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中国及其深

15、厚的文化,并将其推广到一般的朝鲜百姓之 中,而不是仅限于官吏和“两班”之内“吾东方礼乐文章,侔拟华夏,但方言之语, 不与之同。学书者唤起旨趣之难晓,治狱者病其曲折之难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世宗让集贤殿的学者郑麟趾、申叔舟、成三问等创制训民正音,并亲自参与制订和修改工 作,在参考中国象形字篆体的同时,以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作指导,终于在 1443 年(明正 统八年)的 12 月完成了“训民正音”的创制(六)。“训民正音”不仅系统的包含朝鲜语音 全部发音特点,而且易学易懂,聪明的人一天就可以学会,笨一点人不到半个月就会了 “故智者不终朝而会,愚者可浃旬而学”。训明正音的创制开辟了朝鲜的谚解 (即

16、翻译)事业,大量汉文典籍被用训明正音翻译过来,使朝鲜百姓能够顺利阅读,进一 步推动了汉文化在朝鲜民间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朝鲜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发展。 六、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1、促进了东亚文化圈在朝鲜这一环的形成与发展。汉字作为东亚世界赖以成立的首项 要素,同时也作为中国文化外传的一项重要元素,它不仅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交流内容的广泛化,也将儒家文化、律令、科技和中国化佛教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朝鲜借着与大陆 接壤这一有利因素,曾努力大量吸收汉字和汉字文化,为中国和朝鲜半岛人民的友好文化 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至 1446 年以前,由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一直以汉字为其官方语言,所以其史书均 是由汉字书写而成,而在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朝鲜半岛上分裂为两个国家的朝鲜和 韩国都不约而同的掀起了抵制日文的民族主义运动,由于日文中也含有大量的汉字,所以 这一过程中也在无意间抵制了汉字,从而导致了朝鲜半岛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