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180635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周文伟,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摘摘 要要:本文从图式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化图式的特点,指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化主体意识三者的之间的关系,并以“龙”的翻译为例,强调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发挥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使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信息在异域文化中得以传播。关键词关键词:图式;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文化困惑;文化主体意识On Cultural Schem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ominant Cultural Awareness(Zhou Wen

2、-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8)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ategorize the properties of culture sche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ema theory. It also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three factors, namely, culture schema, cross-cultura

3、l communication and dominant cultural awareness. Furthermore, by using the example of Chinese “long(龙) ”,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ominant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which is virtually the keystone of spreading ethnic cultural inform

4、ation to other cultures.Key words: schema;cultural schema;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al puzzlement; dominant cultural awareness1.1. 引言引言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历史体验、 不同的思维方式等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彼此的交往中呈现出了不同 的发展轨迹:有的不断壮大,成为了社会上的一种强势文化(如英美文化) ,而有的却日益 没落,沦为当代文化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 。由此

5、看来,民族文 化的兴衰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本文拟从图式理论出发,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与民族 文化发展相关的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化主体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2 2文化与文化图式文化与文化图式 自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 Tylor)1871 年率先对“文化”一词进行界定以来,各 界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作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释,其数量之多不下 200 余种。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分析,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是各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结晶、具有民族差异性等这些本质特征是不会改变的。根据 这些特征,有学者提出文化包含了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

6、精神文化 (戚雨村,1992) ,除物质文化以外,其它两种文化似乎都和人的主观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看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是物在我们头脑中的观念化或概念化。 如看到松、菊,中国人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它们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情景。这种情景经过 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最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被概念化,松、菊等实物被图式 (schematized)成了顽强坚毅、不屈不挠的象征。换句话说,松、菊的图式中所包含了中 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义,是一个含有文化因子的图式,即文化图示(cultural schema) 。 要进一步了解文化图式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图式。图式(schema)是“每个人过去

7、获 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一种头脑中的*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课题号为:07C257。2先存知识(pre-existent knowledge)或背景知识。”(訾韦力,2004) 因此,我们可以把人 的大脑假想成一个由图式构成的仓库,它排列整齐、错落有致,其中每个组成成份形成一 个空挡(slot,即存在于大脑之中的空白图式),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正是通过图式的实现,即 图式的激活和空挡的填充来实现的。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指的是“关于文化的知识 结构块,是人类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 ”(刘明东、刘

8、宽平,2004)换而言之,文化图式是文化在人类大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社会的人,我 们从出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头脑中先天就存在着关于文化的空白图式,在后 天的生活体验和社会交往过程中,这些空白图式会因不断受到某具体文化因素的刺激而最 终被激活,定型为某一具体的文化图式,随后,文化就以图式的形式进行交际。 在文化图式的具体形成过程中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文化图 式和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和文化一样具有以下这样一些特点: (1)文化图式具有民族差异性。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民族在世界各地孕育 出了不同的文明,如爱琴文明,古埃及文明,华夏文明等

9、。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文化 背景使不同的民族对世界产生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和认识,即民族间的文化图式存在着差 异性。因此即便是同一事物,它在不同民族中所激发出来的文化图式也可能会大相径庭。 正所谓“月是故乡明”即是这个道理。 (2)不同民族的文化图式具有同一性。文化图式虽具有民族差异性,但并不是说不同 民族对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认识都绝然不同,他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如江、河、 湖、海,花、草、树、木等的认识大体上是一致的,至少这些事物在不同民族中所激发出 来的表层文化图式,即它们的形状、颜色、状态等显性特征应该是相同的,否则世界上各 民族间的文化交往就失去了基础,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繁荣。

10、(3)文化图式具有包容性。所谓包容性,是指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们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不断地吸收和引进异族文化图式的内涵而 使自身的图式得到扩展。例如玫瑰花象征爱情,这一观念现在已被中西文化共同接受,然 而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玫瑰花象征爱情其实是源于希腊神话。在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 神阿芙罗狄忒从海水中诞生时,她身上的泡沫变成了玫瑰,于是,在古希腊、古罗马乃至 整个欧洲,玫瑰就成了爱与美的象征。但是在我国古代,玫瑰花并不象征爱情(参见欧阳 石子,2006)。翻遍我国古代名家诗词,我们很难找到用玫瑰花来代表爱情的诗句,就是在 历代大诗人们专门写玫瑰的诗章中也寻

11、不出一丝爱情的痕迹。如明朝诗人陈淳的玫瑰:“色与香同赋,江乡种亦稀。临家走儿女,错认是蔷薇。” 该诗全篇都是在写玫瑰花香色美,珍贵稀奇,这似乎与爱情并没有什么联系。直到现当代, 玫瑰花才在东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下撞出了爱情的火花。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随着 新文化运动的推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许多青年男女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 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传统婚姻的樊笼,自由恋爱成为了一种时尚;再加上 西方文人及其作品的介入,如苏格兰诗人Robert Burns在他的诗歌“A Red,Red Rose”中 就曾直接把他的恋人比喻成一朵红红的玫瑰,玫瑰花的鲜红与爱情的火热在中西文化

12、的强 烈碰撞下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玫瑰花很快就成了爱情的象征而被国人广泛接受。东方文 化包容了西方文化中包含有爱情因子的玫瑰,玫瑰的文化图式在中华文化中得到了扩展。 (4)文化图式具有开放性。任何民族的文化图式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 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语言全息论(钱冠连,2003:85,268)的角度来看, 存在于大脑之中的原有图式通过信息输入和输出与外界实现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若 我们把图式看成是已有知识的存在形式,那么这种存在则应是一种动态而非静态的存在。*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课题号为:07C257。3同样,文化图式是先天就存在于我们大脑之中的本民族

13、各种文化观念的总和,是集体无意 识的结晶,但这些观念的形成并非是空穴来风,它们是各民族在对其先辈文化知识进行先 验总结的基础之上才产生的,正如生物学上的基因一样,是代代相传的,是一种文化的基 因。正因为如此,文化图式的连续性才得以实现,不同时代的人在理解同一个事物时才不 会谬以千里,我们才有可能通过遗留的文化形式与千百年前的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文化图式才能在这种吐故纳新的开放体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图式的各特点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完全对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 辨正统一的一个整体:差异性和同一性体现出文化图式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包容性和开 放性则从运动的角度揭示了文化图示运

14、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对这些特点的概括总 结恰好是哲学在语言文化层次上的体现。3.3. 跨文化交际及其与文化图式与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及其与文化图式与的关系 我们一般把“交际” 、 “交流”都译成communication,但若将其反译过来,我们会发现 它具有不同的含义。王宗炎(1994:1)指出:“communication一词既可以译成交际,也 可以译成沟通,但二者实际上时有差别的。说了话,对方懂了,这既是交际,也时是沟通。 说了话,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反效果的交际。 ”王宗炎 从语用效果的角度来区分交际和沟通,其目的是要强调我们所研究的communication

15、是一种 讲究实效和积极结果的双边活动,只有产生实际效果的、能把“语言不通变为声入心通” (ibid, 2)的活动才能称为交际。 从效果的角度来说,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 的双边或多边文化之间的交流或沟通,是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彼此理解以致接受的双边 活动。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民族之间在交往中往往会遇到文化障碍,这一状况的 存在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和必要。跨文化交际使异域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并逐渐被 世界其他各民族认识、了解和接受,是民族文化传播的动力系统。我们可以说正是跨文化 交际造就了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 跨文

16、化交际有两种方式: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所谓直接交际是指不同民族文化背景 的民族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或交流活动;间接交际则是指不同民族之间通过诸如书籍、广播、 翻译等中间媒介手段或活动而形成的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特定民族的文化正是在直 接或间接的交流过程中使自己吸收了异族文化的因素或融入于异族文化之中而使自己焕发 出新生的。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图式有着密切的联系。Sperber 和 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 论把交际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他们试图从人的认知特点和过程出发来揭示交际的内在规 律。这使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会话含意推导摆脱了Grice合作原则的束缚,从认知的角度为 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Sperber 和 Wilson(1986,1995:138)指出:储 存在人脑中居于长期记忆状态的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information)是按照某种块状结构 (chunks)组织起来的,而这种块状结构其实就是图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作为百科知识重 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知识的交流必然要通过文化图示才能进行。也就是说,不同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