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南甸土司的汉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0173846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明清时期南甸土司的汉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明清时期南甸土司的汉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明清时期南甸土司的汉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明清时期南甸土司的汉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明清时期南甸土司的汉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明清时期南甸土司的汉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明清时期南甸土司的汉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论 明明 清清 时时 期期 南南 甸甸 土土 司司 的的 汉汉 化化(赵毅(赵毅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土司制度是自元代以来封建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一种委任当地土酋为官,在尊奉中央王朝的正朔并承担一定军事、经济义务的前提下使其“世长其地,世统其民”的统治手段。正是这种既是一国之臣,又是国中之国自成体系的特殊地位,使这些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出现了汉化的倾向,其中以南甸土司尤为突出。 关键词:土司制度 南甸 汉化 土司制度是明清统治者将中央的统一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一种统治手段。土司制度在多民族的云南省,尤其是在三江之外的傣族土司区得到了完好的保存与发展。土司制度持续了五百余年之久,既是统治王

2、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手段之一,也是民族交往与融合的一种媒介。在这种交往中,两种文化相撞、相融,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阶级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汉化倾向。位于今天德宏州梁河县大盈江畔的南甸土司刀龚氏,是明代著名的“三宣六慰”之一。因明清统治者的高度集权及南甸土司特殊的地理位置,当时大量汉族人口的涌入及带来的汉文化使得其汉化程度在滇西南众土司中尤为突出。是文以之为例,对明清时期南甸土司的汉化问题作一个简略考察。 一,土司制度与南甸土司 土司制度起源于两汉的羁縻制度,确切地说,土司制度是始于元、备于明、盛于清的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制度。明史土司传总序载:“踵元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

3、,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1据此,明朝建立土司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集权统治,即:驱调民众、征收赋役。事实上,明清王朝在云南建立土司制度基本达到这个目的。当地土司借重统治王朝的封号,在法理上确立了名分,并以之镇摄当地民众,巩固其地方统治的权威。统治王朝则以皇权限制了土司集团,并利用土司在当地的传统势力,巩固并完善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与地方土司之间的相互借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地方与中央关系更为密切,在人口流动上表现为在明代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随之而来的即为汉文化的涌入,冲击了本土文化,使得少数民族上层的汉化趋向更为明显,其中,南甸土司尤具代表性。 明史土司

4、传载南甸土司云: “南甸宣抚司,旧名南宋,在腾越半个山下,其山巅北多霜雪,南则炎瘴如蒸。元置南甸路军民总管府,领三甸。”(2)又据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卷一:“元遣薛超兀儿率师伐金齿诸部,贡禄自请随师效命,隶哈达部下。师至金齿,思汉法惧,纳款贡象,元朝给思汉发札符一道,赏贡禄银一百两,禄乃招集流亡,重整旧部,元朝赐公姓刀.”(3)其辖境大致以今天云南省梁河县为中心,历代有所伸缩,据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卷三附录其极盛时:“司属辖境,明以前不得其详。至正统中,据傣文谱载:由司治东到蒲窝一百二十里与潞江司为界;南至杉木笼一百二十里与陇川司为界;西至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四百五十里与勐养为界,北至半个山

5、八十里与腾冲为界。”(4)如其所述,则明代中期,南甸土司领地最广。东部与北部皆伸入腾冲县之南,西北则越过今盈江县之北而直抵伊洛瓦底江边。其地之广,其势之强,是继麓川思氏覆亡之后滇西南又一家大土司。天下郡国利病书谓南甸境域“东至芒市界,南至陇川界,西至孟养界,幅员之广为三宣冠。”(5)而南甸土司在德宏众土司中也向有“十司领袖”之称。与思氏对抗中央王朝不同,从总体上讲刀龚氏对中央王朝比较驯服,并逐步汉化进而以汉人自居。但应该明确一点,这样作的目的是要借重封建王朝的支持,提高自身地位,镇摄人民,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归根到底还是要维护他的统治。 1清.张廷玉. 明史.土司传.总序K.北京:中华书局,

6、1965 年版.第 7891 页.二.南甸土司汉化的表现 南甸土司汉化首先表现在他使用汉姓,并自称汉人。就傣族而言,在古代是有名无姓的,这大概是因为傣族长期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制度下,一切财产都属于酋长头人,普通老百姓子女无法从父亲处继承财产,姓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西南夷风土记中说:“夷俗有名无姓”(6)百夷传也说“百夷有名无姓”(7)现今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的一部分傣族仍是有名无姓。但德宏州的大部分傣族是有姓的。仅就其中土司姓氏而言,如芒市土司姓方,遮放土司.陇川土司姓多,瑞丽土司姓侃,莲山土司姓思,盈江(干崖)土司姓刀(郗),梁河(南甸)土司姓刀(龚),盏西土司姓孟,怒江土司姓线。这些姓

7、氏可分为三类:首先是来自傣语,傣族本身不著姓氏,但其内部为了区分贵族与平民,往往在贵族名字前缀一个字如“刁. 陶.召. 贡”等等。在以上土司姓氏中思(傣语意为老虎);侃(傣语意为金子);线(傣语意为宝石);刀则可能是元朝统治者按“刁.召.陶”等字音转普遍赐给傣族土司的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说:“元遣薛超兀儿.率师伐金齿诸部,贡禄自请随师效命,隶哈达部下。师至金齿,思汉法惧,纳款贡象,.元朝给思汉发札符一道,赏贡禄银一百两,禄乃招集流亡,重整旧部,元朝赐公姓刀.”(8)可是龚.方.郗三姓都称自己为随明军入云南的汉人。由刀姓被赐给南甸土司一事来看,元朝时南甸土司先祖贡禄即充任南甸军民府土官,并被赐姓

8、刀,而在明朝的诸多史料中如土官底簿.南甸州知州说“刀贡蛮,百夷人,有祖父刀贡孟(猛),先蒙宣慰思伦发委充南甸召鲁。洪武三十二年选充百夫长。三十四年给赐冠带。”(9)明史土司传亦提到“南甸宣抚司旧名南宋.元置南甸路军民总管府.”(10)此外,景泰云南图经志书金腾两指挥使司志正德云南志金齿腾冲两司所属土司志天启滇志.永昌府所属土司等史料中所载都说明南甸土司是当地傣族土著。龚姓一说一般散见于清代如道光云南志钞等云南志书中。“本姓龚,江南上元人”而在 1960 年由龚月清等人整理出版的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中有“先祖世居蛮林”(11) 如果随明军入云南则不会世居蛮林。由此可见明代南甸土司只有元朝赐姓刀姓

9、,并世居河西蛮林。即今梁河县河西乡蛮林村,而其后山老官城,尚存有刀贡猛前刀龚氏祖坟十余座,按时间推算其中大部分应该是元代墓葬。如果随明军入云南,断不会带着十余位祖先的骸骨千里迢迢来滇。而从地理位置看蛮林偏在南甸西北,远离交通要道,此地作为土司老家和暂时办公之处尚情有可原,若是随明军入云南绝不会选此为驻地。 由此可见,刀龚氏的汉姓与汉籍应是明后才出现的。而二十八代土司龚绶(刀樾春)在 1911 年奉云南文史馆之命上呈的文史资料中记到“先祖于至元二十六年领南甸三甸功(贡.龚)猛随明军入云南”(12)这段材料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至元二十六年即领三甸又怎么会随明军入云南.功猛应就是贡猛,功.贡.龚同音附

10、会即有了龚姓。1912 年二十八代土司龚绶上呈呈请改复龚姓条陈率全族人改复龚姓,而放弃刀姓,自称为汉人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刀龚氏的汉化。 除姓氏族籍外刀龚氏在生活习惯上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居住,南甸土司驻地曾多次移动。最初是蛮林即今梁河县河西乡与腾冲县交界处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卷一说:“南甸,旧名南宋(今之曩宋关亦名南宋,译音近,因有南宋河而得名) ,傣名猛底(大盈江傣名南底河)刀龚氏先世居蛮林(在今河西乡,距县城二十余里,后有山名老官城,刀龚氏祖墓在焉) ”(13)又.明史.土司传说:“南甸宣抚司旧名南宋在腾越半个山下,其山巅北多霜雪,南则炎瘴如蒸。元置南甸军民总管府,领三甸。洪武十五年改南甸

11、府,永乐十一年改为州”(14)可见南甸土司驻地即在半个山之下蛮林。而又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中刀贡猛传叙 “时公在竹楼与诸弟会饮”(15)等处可知当时土司是居住竹楼的。虽然今天梁河县境内的傣族已不再居住竹楼,但从百夷传.西南夷风土记和一些傣族老人说古来看,明以前梁河傣族居住竹楼的说法还是可信的。 正统年间“三征麓川”时,南甸土司的统治范围扩大,土司驻地乃迁于南甸坝中的蛮干(今九保乡)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卷一说:“正统九年, (刀乐硬)奉到号纸印牌,开衙视事,.随于十二月十六日迁司署于团山建立城镇衙门“(16)团山在今九保乡西北。 明史土司传说:“司东十五里,宣抚世居之。 ”(17)盖蛮干在旧司治

12、蛮林东十五里。今九保村西部太平寺,即原南甸土司衙门所在。原寺己于 1936 年因失火被毁,后由乡绅捐资重建,虽非原址但从重建后的式样来看是汉族式的房屋,而且颇具规模。元时的刀龚氏只不过是麓川思氏手下的一个土酋头目,而正统年间的刀龚氏,不但受封于明王朝而且因麓川功而受封赏,并赐给麓川土司地一部分其势力东到海坝江与干崖盏达交界(即今盈江县西北) ,南到暮蛮江又名槟榔江即干崖海坝江下流与缅地交界处,西至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 ,北至渚八江又名小盏西江(恩梅开江)与麻里交界,其据有今梁河县全境,陇川护国等地,盈江一部分,并越过陇川土司地与干崖土司地占有瑞丽一部分即其所谓飞来地。权势的扩大使土司开始汉化

13、建筑汉族官吏的衙门,开衙视事,并从迁蛮干后即自称南甸。 清乾隆年间南甸土司驻地又从南甸(蛮干)迁往永和的永安城。 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卷二说:“时腾越镇左营驻防陇川章凤,因暑瘴,士卒多死,抚宪议移南甸,是时营规废驰,将骄兵横,夺取民财,调戏妇女,歧视土人,致司署不能举火者数日,乃共议迁司署于永安为新城(拉滦坡下)思氏祖太率民众撤旧司署正堂三间移建永安,其南甸太平城所有衙署住屋由腾越知州吴楷圈定仍归土司所有”(18)由此可见其永安城署乃迁建太平城旧署一部分所建自然也是汉族式的官衙。按,永安城在今九保村与县城遮岛镇东面小山背后,属今遮岛镇长寨村。咸丰元年(即公元 1851 年)又由永安城迁于罗卜丝

14、庄(芒东乡丝光坪)旋又迁于遮岛(即今梁河县城,傣语意下城,即在永安之下) 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卷二说:“咸丰年间,河东蛮丙等五撮出妖人,能呼风唤雨,飞行等魔术,愚民从之甚众,遂率众围攻永安,司署被毁,(刀鸿绪)乃暂移司署于罗卜丝庄芒东,妖人随至,昼夜围攻不能破,各处援兵大集,旋被击破,围解。追至河东,擒获为首妖人五名正法地方随安,刀鸿绪乃率司署全体回至田心草创衙署以居,号曰遮岛(傣语意下城) ”(19)刀鸿绪时的司署今已不存,但从太平城.永安城的建筑来看其应是汉式建筑。而且其后二十八代土司龚绶在其地所建司署仍是汉式建筑。此即,现存今梁河县遮岛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甸宣抚司署。虽然许多房屋都因

15、历史原因而遭损坏。但这座兴建于清末民国初年的土司衙门其主体却幸运的保存了下来,现有建筑面积 7000 余平方米,有三进大厅,并房屋 100 余间,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汉式官衙,正门立有双石狮,木梁雕花斗拱方形圆洞朱漆描金大门,然后是三进大厅,皆是青砖筒瓦,雕梁画栋,青龙屋顶,方石铺地。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进院落,其正厅用栗木,两侧厢房分别用椿木与楸木,起“正立春秋”之意。后花园中有方型雕花石栏,并在地上镶有太极图一幅为土司练习太极拳之处。 这座由汉族工匠设计并参与兴建的土司衙署,已经完全是汉式的衙门。从元时的竹楼到明.清官衙取汉式到民国的遮岛司衙,方圆相和的门楼,屋顶的龙饰, “正立春秋”的寓意,和

16、阴阳相和的太极图都说明了南甸刀龚氏从一方土酋逐渐汉化为封建王朝的守土疆臣。 南甸土司的汉化除体现了姓氏、族籍、居住等特征之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习汉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物产和宗教陶冶,造就了傣民族在称霸三江之外的同时也有温文尔雅的一面历来有许多饱学之士。自明以来几乎每代南甸土司都会到腾冲学习汉文。如二十八代南甸土司龚绶幼年就师从腾冲拔贡吴家禄及蓝友三门下学习四书五经,并表字印章,他的族弟龚月清等人则在清代木越清氏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的基础上编纂出新的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 。末代土司龚统政民国时就读于昆明南菁中学。 其二,衣着的汉化倾向。明时西南夷风土记中有“三宣官目蓄发加冠,六宣土官亦为秃头戴六舍五彩尖头夷帽,其余部夷,男髡头长衣长裙,女堆髻短衣桶裙,男女无贵贱皆穿耳徒跣,以草染齿成黑色。 ”(20)这显然与清代.民国的装束是有巨大差别的.从土司衙门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