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素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161472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素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所谓借题发挥,就是借谈论某个题目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思。这种方法适用于感想式的作 文题,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这一类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能很快把握题旨,明 确文章的立论方向。如果说就事论事法仅就事件本身展开议论,得出特殊性的结论,那么 借题发挥法则以某一事件为触点,生发开去,纵横开阖,广征博引,从而得出普遍性的道 理。因而运用此法可以使思路开拓,使议论得以升华。其运用模式为:此事议他事论(引出) (转入) (升华)其中“他事”证明“此事”具有典型意义,而“议”为“论”作铺垫,全文的重心在 “论”上。借题发挥法最忌“发挥”无据,也忌“发挥”

2、无度,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说服 力。苏洵曾写过一篇六国论 ,他说六国的灭亡是贿赂秦国。看起来是在探讨六国灭亡 的原因,而实际上他想批评北宋王朝贿赂西夏的不当。他是借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针砭时 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是典型的借题发挥。苏轼和苏辙都以 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而苏洵的六国论影响最大,这种借题发挥、别开生面的写 法应该说正是苏洵文章成功的原因之一。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 个要点,一是“借题” ,二是“发挥” 。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 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阐述的观点(

3、即为文章的立意)确 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类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 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作文题:以“最美的颜色”为话题作文立意探讨: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借题发挥,表达你对某些现实问题的看法。单就某种颜色来说,很难说哪种颜色最美。说某种颜色最美,一定是和某种特定的情 境、特定的心理相联系。这样看来,该话题的范围就比较大了。我们可以说“绿色最美” , 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由此引申出我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忧虑;我们可以说“本色”最美, 因为保持本色难能可贵,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腐败问题的批判;我们还可以认为“羞色” 最美,因

4、为它为人类所独有,从而引出我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等等。例文欣赏权威与盲从茫茫苍穹,纷纷扰扰,不乏“杞人忧天”之事。不久前,新华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 一颗小行星即将“作客”地球,50 亿地球居民将有一半告别人世。显然,对这条性命攸关 的报道本该慎重对待,岂料全国大大小小各类报刊都迫不及待地转载了新华社原稿,掀起 了一场“地球危机”的风波,弄得人心惶惶,如芒刺背。好在一些科学家及时以科学的论断否定了上述的说法,人们高悬的心方才落地。好一 个“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危机”已经过去,日子依旧太平,然而由此折射出的国人心态较“危机”本身更令 人不安,一个硕大的问号久久印在人们脑海:为什么新华

5、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会以讹传 讹,导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深思一番,其原因显而易见:新华社是中国新闻机构的权威。权威还会犯错误?权威还 能被怀疑?诸位编辑“老总”们正是在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支配下,不加思索,毫 无异议地刊出了这则“爆炸性”新闻。殊不知,这下可乱了自家人的阵脚。再追溯一番,不难发现这种认为“权威永远而且绝对正确”之心态由来已久,并非新 潮。曾记否,50 年代,马寅初教授提出必须注意人口问题,然而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认为权 威意见绝对正确,并紧随权威,对马教授横加指责,结果三十多年前的这场人口“大批判” , 成为今天民族经济腾飞的巨大羁绊。又曾记否,六七十年代中国

6、人“盲从权威”的心理已 发展到了历史最高峰,凡是权威说的、做的都被认为绝对正确,不容半分怀疑!结果,十 年一觉荒唐梦,中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至今偿还不清“青史如镜鉴是非” 。从历史的教训中看出这种庸俗心理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 想一脉相承的。勿庸讳言,尽管封建专制已一去不返了,但封建残余仍在一些人的深层意 识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跟着权威走最省事,最保险” ,于是乎,大小事情都由权威说 了算。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惯性思维。殊不料一错则百错、千错,小则搞得人心惶惶, 大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由此可见,盲从心态表面上是一种绝对服从,实质上是不折不扣的敷衍,是对祖国建 设的冷漠麻木,是对中华民族

7、振兴大业的极端不负责任,实在应该“口诛笔伐” 。与此同时,那种以科学眼光分析一切事物,独立思考,对于对某些权威意见提出异议 的可贵精神实在应该大力提倡。这种可贵精神是民族自信力的高度表现,是时代的责任感、 使命感的高度体现。当然,科学地怀疑权威是一种辩证的扬弃,绝不意味着盲目怀疑一切,一概否定权威。 其实,那种走上另一极端的“全盘否定、怀疑一切”同样也是一种盲从。要克服盲从的习 惯性思维说说容易,做起来困难,然而正因为其难才更应该努力地做。如果每一个中国人 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本着科学精神,勇敢地追求真理,以克服盲从心 理,那么前不久“地球危机”之类的“杞人忧天”之事还会再发生

8、吗?点评:本文的开头从新华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结果以讹传讹的事件说起,并究其原因:在 于对权威的盲从。接着转入列举盲从权威的实例,证明在中国盲从的心态由来已久,危害 极大,然后进一步深挖盲从的思想根源,而且加以批判,最后鼓励人们克服盲从心理。本 文作者运用“借题发挥法”借误发新闻之事,对盲从权威加以批判和否定。学生习作属于我的一天于曼“我去你姥姥家了。 ”妈妈说。“你走吧。 ”我揉着惺忪的睡眼应了一声。妈妈走了,是关门声告诉我的。这个世界静 下来了,没有催你上自习的铃声,没有被人强迫起床的哀怨声。然而,真是不幸,壁钟那 边传来了声音“现在时刻上午 10 点钟” 。怎么那么快?!经过 10 分钟

9、的思想斗争,我决定 起床,离开了这个被妈妈称为“狗窝”的地方,被子散着,反正也没有人检查。推开卫生间的门,我要好好打扮一下,三下五除二洗好头, 擦干梳好。我可怜的头发 半年都没沾过一点“高科技”了。放了点“摩丝” ,呵!原来我的头发也可以这样的。本来 我有一头长发的,初三那年,不幸被长长的大剪刀剪断了。悲哉!悲哉!我又仔仔细细地 在刚洗过的脸上涂了一层“雅倩” ,不过并没有什么“白里透红,与众不同”的迹象。一切完毕,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分钟。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学校,总把那份欲 望压在心底,可爱美是女生的天性,也许只有假期,我们才能对着镜子照个够。下面该干什么?不知道。上学时,能有几个属

10、于我的日子?能有几个让自己纵情想象 的日子?可一旦拥有却又不知怎样度过。我以前喜欢查看明星最新动态,张惠妹、王菲、 黎明都是我所熟知的,可现在却怎么也引起不了我的冲动。也许这已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可我到底喜欢什么呢?我怀疑自己放假前一天活跃的想象力是否早已荡然无存, 我那时不 是常用它来联想放假后的情景吗?我猛然意识到,不是我没有那种冲动,而是不能够有,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就很难消除, 已死的东西让它复活再死,不是很痛苦吗?我知道有那一天,我不是从放假那一天就担心 开学吗?学习的革命中说中国的学生是一群羊,他们只会吃准备好的草料,不懂得寻找新 的鲜草。冤枉啊!我们这群“羊”中曾有的寻找过新的草料,

11、可羊倌们都说那草有毒;又 曾有“羊”不惜以身试毒,奇怪的是草并没毒死羊,它却成了羊倌手下的牺牲品!呜呼哀 哉!我们上学,多半是为了挤过那座独木桥,如果顺利过去,也许我们不得不以牺牲所有 的欢乐、爱好、想象力作为代价。可这不是公平的交易,必不能长期存在,它只是“一厢 情愿” 。我们期待新的政策,正像处在复杂交换贸易中的人期待货币的出现一样。不知不觉想了很多,属于我的一天也要过去了。不知道明年的寒假又会是什么样子? 但,我期待着。点评:读罢此文,脑海中蹦出两个字:睿智。主要表现在:思想深刻,立意高远。文章反映 出作者对应试教育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对新的教育政策的期盼。而这主题的表达却是从属 于自己的

12、一个星期天,借题发挥而来,不可不谓之“巧” 。(写作例话徐文长智慧故事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 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 “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 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竹桥。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 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 ”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 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 井边,然后把竹竿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