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0143483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照市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日照市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日照市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日照市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照市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照市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照市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日照市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日照市农技站日照市农技站 董家贵董家贵日照市地处鲁东南沿海,是山东省花生主产区,其中东港区、莒县、五莲县的花生总产一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近几年,通过发挥产区优势和产业化项目带动,花生种植面积从“十五”初期的 65 万亩发展到目前的 80 多万亩,总产突破 20 万吨,创历史新高,促进了花生产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我市花生生产也还存在许多问题,生产优势和增产潜力还未充分发挥。针对生产实际,提出对策措施,为花生生产发展提供依据。1 1 发展优势发展优势1.1 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日照市轻壤和沙壤土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67.1%

2、,通气孔隙度达 19.2%;花生生育期间15的有效积温为 3500左右,无霜期 213 天; 常年降雨量 813mm;2005 年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污染源少,环境条件优越,生态优势明显。该地区土壤类型、温度条件、生态环境有利于花生产业化的发展。1.2 生产技术优势花生在我市有着传统的栽培历史。过去在深翻改土、轮作换茬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总结出了清棵蹲苗、垄作、田间“四沟”配套等技术,并涌现出一批高产稳产典型。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率先在全省示范推广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现在花生地膜覆盖面积已达 98%以上。无公害栽培、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种子包衣、合理密植、机械化覆膜

3、播种等技术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应用。1.3 种植效益逐年增加通过品种的更新换代,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花生种植效益逐年提高。普通地块(300 公斤)每亩纯收入 1997 年为 325 元,2002 年 580 元,2007 年 896 元;高产地块(450 公斤)每亩纯收入 1997 年为 510元,2002 年 1042 元,2007 年 1538 元;种植效益的提高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2007 年种植面积达到 82.3 万亩,比 1997 年的 64.5 万亩,增加 17.8 万亩。种植效益的提高激发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带动了产业化发展,依靠日照港出口优势,花生出口由 2000

4、年的 4 万吨,到 2008 年增加到 10 万吨。表表 1 1 近十年花生效益分析表近十年花生效益分析表 时间代表 年份种植面 积亩产水 平 (公斤)每亩投入 (元)产出 (元)投入产出 比 值每亩纯收 入(元)3004257501:1.76325“九五”1997 年64.545049010001:2.04510 30047010501:2.23580“十五”2002 年68.445053315751:2.961042 30078516801:2.14896“十一 五”2007 年82.345098225201:2.5715382 2 主要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主要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根据生产情况

5、和农户调查,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程度按大小排序依次为:土壤肥力地下害虫干旱品种混杂、退化施肥不足或不当雨水过多叶面病害田间管理措施病毒病线虫。2.1 地力与施肥水平我市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占 60左右,其它分布于部分平原、山区。经过常年地力改造和增施肥料,地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花生产量进入了稳定增长的平台。从表 2 可以看出,各种养分含量比“八五”期间普遍增加,尤其以氮磷钾速效养分增加迅速,但有机质虽有增加,幅度不大,与当前产量水平所需养分适宜指标相比,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处适宜指标的下限。对地力总体评价是:有机质偏低、轻度缺氮、中度偏轻缺磷、大部分缺钾。在施肥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偏重或依赖

6、施用化肥,轻视有机肥的施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多数家庭农户已无有机肥积存,很多花生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卫生田”,单靠大量或过量使用化肥,虽然短期内提高了产量,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致使土壤板结,地力衰竭,土质变劣,病虫害增加,制约了花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表表 2 2 部分乡镇花生田基础肥力调查表部分乡镇花生田基础肥力调查表2.2 病虫害影响某些病虫害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尤其是蛴螬的防治,用药不少,往往因为防治失时,效果不理想;花生叶部病害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影响籽仁发育,降低饱果率;三是由于花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茬口调整难度加大,花生种植间隔期缩短或者连

7、作,恶化土壤理化性状,局部地区花生根腐病、青枯病、线虫病等有所加重。2.3 气候因素影响一是干旱。日照市常年降水量 813 毫米,降水较为充沛,但降水年际变率(平均变率为 22%)较大,年内降水时空分布时有不均,发生季节性干旱,春旱平均 23 年一遇,夏旱 45 年一遇,秋旱 34 年一遇。这些在花生生长季节发生的干旱,是旱地花生产量最大限制因素。二是涝害。近几年花生生长中后期,特别是临近收获期的阴雨天气影响,花生秕果、烂果多,收获难度大,对花生产量造成较大影响。2.4 品种方面多年来一直以徐州 684、海花一号、花 37 等为当家品种,这些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制约了花生生产的发展。近几年通过良

8、种产业化项目实施,进行了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花育 22 号、丰花 1 号、有机质 (g/kg)全氮 (g/kg)全磷 (g/kg)速效氮 (mg/kg)有效磷 (mg/kg)速效钾 (mg/kg) 三 庄镇9.90.520.855445.455西 湖镇10.20.930.951102947南 湖镇9.20.610.818030.170棋 山镇9.10.840.7910413.8108桑 园乡10.20.680.536529.495夏 庄镇9.10.600.837524.377高 泽镇7.60.760.6685.114.672.5中 至镇7.50.670.7483.913.571平均9.10

9、.700.77822574 “八 五”期间8.70.570.75691652适宜 指标812801101530751203 号等优质高产品种正逐步成为主导品种。但在实际生产中品种多乱杂问题依然较突出。多品种交叉分散种植,容易造成品种混杂退化,也易造成多品种混收、混储,不能形成区域化布局,产区优势不明显,对花生加工出口不利。2.5 田间管理方面主要是管理粗放。主要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的影响,农村劳力主要是老弱妇,体力和管理水平的问题,致使管理粗放问题比较突出。如病虫害防治不得当,后期叶部病害严重,植株早衰;控制花生徒长不科学,不分具体情况,要么化控剂用量过大,控制过度,要么因为喷施时间晚或

10、者遇雨,起不到效果等等。3 3 对策措施对策措施我市花生生产的发展,既要注重发展专用花生,改善和提高花生品质,又要加强花生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推进花生产业化进程,促进花生生产的全面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扩大专用型花生生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广无公害生产、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主攻效益。具体措施:3.1 加强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水平3.1.1 优化品种布局,推行区域化种植我市花生种植主要选用丰花 1 号、花育 22 号、鲁花 11 号、潍花 6 号、花育 19 号。扩大示范推广日花 1 号、花育 25 号、科花 1 号。在确定主导品种时,应根据当地生产条件

11、、产量水平和茬口安排选定品种。原则上一个乡镇筛选 23 个主推品种,通过引进品种示范,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行统一供种,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逐步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3.1.2 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广辟肥源、增施农家肥,提倡施用商品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在一般地力水平下,每亩施用有机肥 2000 公斤,氮磷钾复合肥 5060 公斤,搭配施用杨康生物肥 5 公斤或施果多生物肥 1520 公斤。有机肥和化肥的 2/3 耕前铺施,1/3 在起垄时包在垄底中间。酌情使用微肥:每亩可施用钙肥 2030 公斤,硼肥 0.52 公斤,铁肥 23 公斤。3.1.3 适期播种,密度合理我市部

12、分地区春花生有播种偏早的现象。过早播种,使花生生育进程与气候季节不相协调,盛花期处在雨季前的旱季,影响花生下针结果,而饱果期处在雨季,易造成烂果。在墒情有保障或有抗旱播种条件的地方要适期晚播,5 月上旬最为适宜。中等肥力条件下,每亩播 85009000 墩,每墩二粒。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3.1.4 田间管理,抓好四防一是防治病虫害。优先采用科学留种、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深耕深翻、清除田内病残体、减少田边寄主、利用天敌、灯光诱杀等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农药。播种前用辛硫磷微胶囊剂、毒死蜱等药剂拌种,或乐斯本颗粒

13、剂盖种,可控制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适乐时等药剂拌种,预防茎腐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用物理保护剂无毒高脂膜或者农乐 1 号海洋生物制品拌种,可防治根结线虫病;花生青枯病地区选用我市选育的花生抗青枯病新品种日花 1 号;7 月下旬至 8 月上中旬,施用三唑醇防治花生叶斑病、网斑病和锈病,每半月一次,连喷 23 次。注意中后期蚜虫、棉铃虫的防治。二是抗旱防涝。旱灌涝排是花生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措施。花生结荚期是花生的建“库”时期,此期干旱易出现畸形果;饱果期遇涝易造成烂果。要完善排涝措施:丘陵地播种前,要挖好堰下沟、拦腰沟、万沟等,做到四沟配套,预防“半边涝”。平原地挖好

14、排水沟,或播种时留出排水沟的位置,在雨季到来之前挖好,使花生田沟沟相通,保证旱能浇,涝能排。三是防止徒长。花生盛花后期,当株高超过 35cm 以上有旺长趋势的中高产田,可施用烯效唑、壮饱安等可湿性粉剂进行化学控制。四是防止早衰。结荚期在叶面喷施 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其他叶面肥。亦可与防治叶斑病一并进行。3.2. 标准化要贯穿花生产品生产全程要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只有好的品种还不够。在花生生产上应把优良品种、合理施肥技术、高效益防治病虫草害以及灌溉、地膜覆盖、化学调控等栽培技术措施优化组装,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发挥出良种的效益优势。要加强控(缓)释肥、微生物菌肥、生物农药的引进、试验和

15、示范,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的有关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将促进优质花生的生产。标准化生产要求,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加工环节,都有一套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只有按照标准生产,才能生产出高质量合格的产品。目前我市花生标准化生产还刚刚起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3.3 加快机械化进程,实现节本增效为适应新形势,应加大花生机械的推广力度。要把花生的播种和收获机械作为推广普及的重点,积极引进花生摘果、脱壳、脱皮等先进机械。花生机械水平的提高,对改善花生生产条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实现花生生产机械化,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效益。3.4 建立出口基地,优化品种布局基地建设应从生产立地条件、加工优势、贸易优势等方面考虑,通过基地带动花生生产的发展。花生出口基地应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加大无公害生产的力度。通过基地生产出足够的适宜出口的花生及加工原料,防止品种混杂、掺假和增加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机会。逐步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