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的影响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140601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迁移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口迁移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口迁移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口迁移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口迁移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迁移的影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人口迁移的影响预习案主备人:李俊雁 审核人:唐岩峰 年级主任: 【学习目标】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利的方面,应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影 响迁入地 迁出地有 利提供大量廉价 ;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 产业发展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 文化联系,有利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发展; 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 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 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外流、 减少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

2、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 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自主检测】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 20052010 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2 题。120052010 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220052010 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

3、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3.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读图,完成45题。4.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5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4、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人口迁移的影响课堂案主备人:李俊雁 审核人:唐岩峰 年级主任:一 人口迁移影响1 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2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达标检测】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

5、10 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 回答 1718 题。120052010年 ( )A 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3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表 2000 年中国人口跨省(市)流动的地区构成省 (市)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流 出占总量比重 (%)6.116.110.68.68.310.639.7省(市)福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其他流 入占总量比重(%)5.65.67.25.68.935.531.6(1)结合图,简述 2000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流向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结合表,说出 2000 年中国人口跨省(市)流动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原因。(3)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