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123306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观潮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3.欣赏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三、教材分析:三、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在七年级已经陆陆续续有所接触。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已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但七年级所选的文言文是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所选的文言文则以写景为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好在观潮是第六单元的

2、第四篇课文,有了三峡、短文两篇、湖心亭看雪的铺垫,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我们的孩子整天跟大山打交道,虽触目皆为青山绿水,可那水,也只限于小溪、小河,大部分人从没见过、,也从没见过潮水,所以潮水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神秘的。相信周密的观潮应该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既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

3、活的留恋之情。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播放视频)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2(二)检查预习(二)检查预习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文中的重

4、点词语及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词语: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农历十六)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时)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一点点)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被;去、往)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画着文彩)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 阻塞)句子: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

5、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三)整体感知(三)整体感知1.作家简介。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32.教师作简要讲解背景。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著名的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

6、分狂热。作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观潮结束后,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仿佛一幕幕都已呈现在他的眼帘;他拿起毛笔,笔走如飞、行云流水;仅用了两百余字,便把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3.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本文的音频朗读,听的同时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明确:(1)海潮的雄伟壮观;(2)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3)弄潮健儿的英姿;(

7、4)观潮人数之多。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体会文中的感情。(四)精读品味(四)精读品味1.1.指名朗读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1)题目中的“观”于首句“天下之伟观也”中的“观”意思一样吗?明确:不一样。题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首句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首句的意思就是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2)首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3)那么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明题旨,先声夺人,接着4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

8、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 “玉城雪岭” “如雷霆” “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5)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本段文字?(其他同学点评并总结规律)2.2.指名朗读第二段指名朗读第二段 (1)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

9、结束后撤退迅速。(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3.3.齐读第三段。齐读第三段。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明确:“披发文身” “手持大旗” “争先鼓勇” ,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4.4.教师朗读第四段。教师朗读第四段。讨论:哪些词语能看出观潮人数之多?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

10、,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五)问题探究(五)问题探究作者写“观潮”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明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5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六)总结全文(六)总结全文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

11、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2完成语文学习报练习。(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思考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 。学生自

12、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