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太原城址变迁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97025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古代太原城址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古代太原城址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古代太原城址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古代太原城址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古代太原城址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古代太原城址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古代太原城址变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古代太原城址变迁原创 2018-01-14 乌云之外 太原,山西省省会,简称“并(bng)”,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太原自古作为山西地区的治所,历史悠久。最初建城为晋阳。晋阳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故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一带。始建年代不详,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年代是公元前497 年

2、,先后作为赵国都城、秦太原郡治、汉初代国都、汉并州治、曹魏并州治、西晋太原国都、前秦都城、北魏并州治、北魏末期实际行政中心、东魏下都和实际行政中心、北齐别都和实际行政中心、隋太原郡治、唐初并州治、武周北都、唐北京、前晋都城、后唐西京和北京、后晋北京、后汉北京、北汉都城。赵简子,赵襄子以太原为基地成就战国七雄。汉文帝刘恒八岁来到太原为代王,16 年后即位并开创文景之治,成就西汉盛世。汉景帝刘启出生在晋阳。 司马氏先被封为晋公,封于并州,晋封为晋王,因此立国号为晋。刘渊以晋阳为据点建立前汉。 前秦苻丕在晋阳称帝。 太原天龙山石窟 北齐高欢、高洋父子以晋阳为基地,建立东魏、北齐。隋炀帝杨广即位前为晋

3、王,封晋阳。 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建立了唐朝。 李世民号称“太原公子”。 唐高宗李治为晋王,封晋阳。武则天为并州文水人。李克用、李存勖从太原起兵建立后唐,李存勖是又一位“太原公子”。石敬瑭从太原起兵建立后晋 刘知远从太原起兵建立后汉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孟知祥为太原尹、北都留守后入蜀建立后蜀 后蜀皇帝孟昶出生在晋阳城。宋代封建王朝把晋阳叫做“龙城”。但是,现在的山西省会太原市,并非最初在春秋时期所建的晋阳,而是经历了城址的变迁与重建。宋代之前,晋阳城位于现在的悬翁山山脚之下,西山东南侧与汾河西侧,位于山间的河谷谷地之中,晋水穿城而过,距离现在的太原市区西南 30 公里处。到北宋初

4、年,北汉在此建立政权,为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于是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决定亲征太原。由检校太师曹彬、宣徽南院使潘美等从征。从公元979年4月开始,赵光义亲临城下,每当攻城,必披甲胄冒矢石指挥战斗,臣下苦劝他离开,他说:“将士争效命于锋镝之下,朕岂忍坐观”。这番话无疑极大地激励了士气,三军无不奋勇,连军中高级将领都有不少上了攻城的云梯,虽受伤而不退出战场。宋军不分昼夜攻城,据说北汉仅收集到宋军射进太原的箭就有百万,孤城已经难支撑,然而士卒居民依然苦战不退。只是,重压之下,北汉统治集团内部却开始分裂,有些人贪生怕死不敢再战,有些人担心城破后宋军屠城,也欲归降,也有人不怕玉碎,要战

5、到最后一刻。此时北汉国主刘继元眼看无法取胜,决定投降。宋太宗攻下晋阳城后,命祠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将并州降为一般州,移治榆次县,改名新并州。春秋至隋唐五代时期太原城址演变示意图,转载自老童龙城记同时,宋太宗在封官赏爵大赐功臣之余,也盘算起了善后的事宜。太原“盛则后服,衰则先乱”的先例令他厌恶,太原军民顽强的抵抗令他愤怒,太原屡出帝王的历史令他感到恐惧,太原距都城开封旬日可至的地理位置更令他担忧。于是决定在晋阳城附近临时筑新城,将晋阳城内余民尽迁新城,然后放火烧毁了晋阳城。赵光义作“平晋记”,并将其行营改为平晋寺,将“平晋记”刻寺中。同时,谕旨禁毁晋阳城诏:“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

6、深,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宋会要辑稿)晋阳城被火烧了,赵光义还不放心,又于第二年即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四月“壅汾河、晋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既火烧,又水灌,晋阳城就被彻底毁灭了。晋阳古城遗址考古现场,邓寅明拍摄宋太平兴国七年(982 年),宣徽南院使、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潘美率部驻守太原城北三交镇(今太原尖草坪区十里铺),开始在唐明镇(今太原市西羊市附近)扩建太原新城。在旧街四周砌筑围墙,形成城中之城,当时称“子城”。子城中建有官衙、仓库、监狱等。并将在榆次的新并州移治唐明镇(宋史太宗本纪)。官衙在子城中心的唐明镇后街,此

7、处原有一座晋文公庙(今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即辛亥革命后的督军府)。新城中,故晋阳城著名的北齐十二院、唐代巨刹法相寺及商号、匠户等,先后得到恢复和重建。为了便于军事上的防御,街道修成了“丁”字街。 太原城址演变图,转自老童著龙城记太原新城周长十里又二百七十步,筑四门,东门“朝曦”,西门“金肃”,南门“开远”,北门“怀德”。当时太原新城的大致范围是,东起今儿童公园(海子边)、桥头街、国师街一带,西至水西门,北起后小河,南达起凤街。即今日五一路以西、新建路以东、东西缉虎营街以南、迎泽大街以北这样一片地方。 宋代太原城金肃门残留的夯土城墙,上世纪九十年代拓宽水西门街时拆除据此历史事实,太原城址变迁,发

8、生在宋代北宋初年,即在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晋阳城被完全破坏迁移至现在太原市市区。其中迁移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来看是战争原因。五代十国的最后割据政权在太原建立,而且抵抗激烈,战争残酷。北宋初年,宋朝政府对当时的割据政权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开始了对于全国的统一。而在太原的北汉却凭借着自身的地理优势与外界契丹的力量与宋政权抗衡。宋太祖与开宝元年(968)、开宝二年(969)、开宝九年(976)三年派兵北伐,但是由于辽兵南下救援,几次围攻仍未攻克。到了宋太宗时期,北汉经过之前的几次围攻,力量已经大不如前,而宋朝却因为统一南方,力量有所增强。同时宋军又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在

9、太平兴国四年(979),兵分四路进行北伐,相继攻克下沿路州县,四月底,宋太宗至城下亲自指挥攻城。五月初六城破北汉投降。至此经历将近10年的进攻结束。可能因为对于北汉的进攻过于艰难亦或是宋太宗对于此地人民的报复,下令毁晋阳旧城,火烧之后引大水漫灌,将古城夷为废墟。同时将太原的行政等级降低,改为一般州县,同时改名平晋县,将并州治所移至榆次。 民国时期航拍的明清太原府城,dingdangmaook 标注其次是政治原因。在太平兴国四年将并州治所移至榆次之后,到了太平兴国七年(982),又命潘美主持另建新城,将并州的治所又移至唐明镇(今太原市城区)。由此可见,晋阳旧城作为并州地区的治所是有悠久的历史,以

10、及其多年以来形成的中心地位。当宋政府将并州地区的治所移至榆次之后,可能发现了榆次作为州治所的不足以及整个地区的区域发展水平,最后又不得不将州治所移回太原。当然这只是依据另建新城的史实所推测出的结论。由此可以发现,当时将榆次作为整个并州的中心只是一个替代,而不论从历史上看还是当地人民以及政治经济作用上,太原地区确实是整个并州实际上的中心。所以最后宋政府不得不选择将中心又迁回太原地区,但是又不想在原有旧城的城址上重建,所以选择了将城址迁移,向东北方向迁移30公里,依旧保持旧有名称与城市功能。 明清太原府城格局与街巷第三是文化因素观念。从现有旧城区保留的古城遗址以及建设方面上看,现在太原市区依旧保有

11、大量丁字路口。同时现在看明清时期的太原地图可以发现,这一现象也大量存在。同时在很多历史记录中也发现了这一状况的存在。在现有的、现代写作、出版的地方志或者普及性历史读物中,对其的解释是,宋太宗为了钉住所谓的“龙脉”而将城中路口修成了丁字路口。这一解释虽然没有历史根据,但却是民间口耳相传的解释。而我也曾多次听过长辈说起这个事情。虽然很多人并不能说出是谁,在哪个时期所做的将城区全部修城丁字路口,但是确实有解释说为了“钉住龙脉”。由此可见,当时修城的时候,确实是受到了当时文化观念与思想的影响。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解释这一现象,但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与野史的解释,可以发现不论那个时期,建设于迁移城址时确实

12、会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最后一个因素是,地理地形的影响。从地图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太原地区汾河河谷是从北往南接近于直线的流向,到了晋阳古城附近开始转向西南方向。同时,现在太原市区是一块较大的平原河谷,相对于旧晋阳城的河谷平原更为宽敞。而因为旧晋阳城毁坏严重,在原城址附近的河谷地区再建城已经没有相对应的地区。而在东南方向同样也是平原地区,但是因为没有河流流经从而不能将新城建设到东南方向的小平原上。同时在东南方向将近 50 公里处就是榆次县城,没有必要在同一地区建立两座规模较大的城池。所以宋朝政府才将城址选择在了现在的太原市区附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今天的太原市,同时也发展成了现在的山西省的经济政治

13、文化中心,奠定了太原城两千多年并发展至现代的历史。现在的太原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虽然现在还依然存在污染、经济等问题,但是我相信现代太原的智慧,一定可以将太原建设的更加繁荣,同时作为山西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更能使山西的经济文化不断进步发展,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晋源文史集粹 晋源区文史委员会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年4月版山西历史与文化 杨秋梅 三晋出版社 2008 年12月版三晋史话 杜学文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6 年5月版太原市和太原县的历史沿革 (日)水野清一 比野大夫

14、著 谢鸿喜等译古都晋阳刍议 靳生禾 太原大学学报 2003.12.30晋阳县建制沿革与辖境考 王杰瑜;王尚义 晋阳学刊 2008.9.25太原 百度百科词条 引用日期 2017.6.20晋阳 百度百科词条 引用日期 2017.6.20晋阳古城 百度百科词条 引用日期 2017.6.20地图上的太原龙城古城变迁史 引自百度贴吧 引用日期2017.6.20推荐阅读:太原这座城系列推荐阅读:太原这座城系列1、太原这座城是否也是你眼底心底的母亲城2、晋祠流水忆先贤3、穿越城市的河流4、晋阳始肇与绝代奢华5、水灌晋阳与豫让桥6、龙潜太原与龙天庙会7、异域孤军与店头古堡8、霸府风云与古墓俪影9、大唐北都与晋阳遗址10、大唐名相与狄梁公街11、火烧晋阳与圣母之谜12、胡尘泪与双塔寺13、明清重镇与太原府城14、名士傅山与尘表孤踪15、张之洞治晋与梅山钟楼16、庚子教案与山西大学堂17:太原起义与首义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