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40640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word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2017-2018(下下)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卷高一地理期中考试卷一、选择题(60 分) 读人口增长转变示意图,分析回答 1-5 题。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 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2.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1)阶段 B.(2)阶段 C.(3) (4)的过度阶段 D.(4)阶段 3.第(4)种人口增长模式,其死亡率又略有上升的原因是( ) A.频繁的战争,医疗卫生条件差 B.人口的老龄化 C.出生率的下降 D.生活质量的下降 4.有关我国目前

2、人口增长模式阶段的正确说法是( ) A.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第(1) 、 (2)阶段 B.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第(2) 、 (3)阶段 C.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仍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D.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步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5.下列各大洲中,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 A.亚洲 B.北美洲 C.欧洲 D.大洋洲 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 6-7 题。6在四个年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 A B C D 7当某地区60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10%时,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3、的时间在( ) A以后,之前 B以后,之前C以后,之前 D以后,之前 甲市 2008 年户籍人口出生 9.67 万人,出生率为 0.699%;死亡 10.7 万人, 死亡率为 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 14 年。下图显示四个 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 8-9 题。 8.甲市可能是( )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广州9.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 A. B. C. D.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据 此回答 10-11 题。10. 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 ) 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人

4、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A. B. C. D. 11.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 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 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 B. C. D. 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 12-13 题。 12.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13.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14.铁路部门

5、为减轻春运的压力,采取上浮票价的方式,造成春运压力的主要原 因是( )A.铁路运输慢B.年货运量大C.民工人数多 D.为了安全减 少了车次 15.二战后,德国和沙特阿拉伯都吸引了大量移民。关于两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因老龄化吸收移民 B.都因资源的大量开采吸收移民C.都因经济发展吸引移民D.都因气候优越吸引移民 16.目前,在我国的民工流动过程中,许多地区由“民工潮”转入“民工荒”, 使得这些地区缺工现象十分严重。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这种现象反映 出(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B.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迁移C.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的、经常的因素D.

6、政治上的变革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17.2001 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入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 行为(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矛盾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 18、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B.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环境空间大小C.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D.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不大。 19、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我国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的是( )A.实行计划生育政

7、策 B.实行环境保护政策C.实行垃圾回收 D.大力提倡高消费观念 20、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理容量就是指环境承载力 B.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区的社会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C.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适宜人口数D.合理容量是比较确定的,可定量估计 21、城市功能区是指( )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 B、城市人口生活和工作的区域 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建筑区 D、由交通线路分隔出的各类区域 22、城市各项功能区的形成主要是( ) A、城市规划的结果 B、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 C、不需要竞争的结果 D、同类活动造成的企业相互分离23、下列关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

8、叙述中,正确的是( )每种功能区与其他功能之间有明显的界线 每种功能区也有其他功能区穿插其中多数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工业区一方面有集聚性,别一方面向市区移动 A、 B、 C、 D、 24、下列地区中,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的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中心商务区 D、行政中心 25在我国,一般县城和大中城市相比( )A都有大型专业商店、百货公司等B缺少高级中学、工厂、汽车站等 C拥有大中城市所有的功能 D一般没有大型专业商店、商业批发中心、专业医院和大专院校等 26同等级别服务范围较大的城市,其区位特点是 ( )A交通不便 B位于交通枢纽C位于山区 D位于偏远地区 27

9、下列不属于促进上海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的是( )A位于长江三角洲 B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C拥有发达的铁路网 D能源矿产丰富 28下列因素中,能影响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是( )资源 交通 位置A B C D 29 目前,在西方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A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降低 B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D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 30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2、非选择题(非选择题(40 分)分) 31.读某地级市(如:常州市)和县级市(如:溧阳

10、市)服务范围图,回答下列问题。 (9 分)AB(1)图中 A、B、为地级市的是 ,判断依据是 ;为县级市的是 ,判断依据是 。(2)城市 的服务范围包括在城市 的服务范围之内,他们之间服务范 围的关系是 。(3)在我国,A 类城市数目 ,B 类城市数目 (多或少) 。32读下图“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 然后分析回答:(9 分)(1)根据城市化水平辨别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_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是_;(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3)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是 ;拉力是 (4)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其_的发展水平33、读“某城市规划图

11、” ,图中城市常年盛行西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11 分)1图中的四地中,地租最高的是_。2填表比较规划图中工厂的布置:地点企业是否 合理判断理由化工厂商场自来水 厂钢铁厂3若从 A 处修铁路到 B 处,选 ACB 线、ADB 线中的哪一条路线经济 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好?并说明理由。34.阅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11 分)(1 1)甲、乙两图中和表中材料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_、_和_。 (2 2)由表中材料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 (3 3)解释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 0 0200200 米的原因。 (4) 上述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_。高一地理期中考答案1-5BCBDC 6-10DACAB 11-15CCACC 16-20CDCDC 21-25CBDCD26-30BDDBC31、 (1)A 服务范围大,级别高 B 服务范围小,级别低(2)B A 相互重叠、交错,层层嵌套(3)少 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