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乐一中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39286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民乐一中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甘肃省民乐一中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甘肃省民乐一中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甘肃省民乐一中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甘肃省民乐一中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民乐一中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民乐一中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8 年民乐一中高三第十七次周测年民乐一中高三第十七次周测语文试卷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

2、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 ;“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 ;“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 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

3、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其中的利与弊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

4、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把汉字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还要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

5、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B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C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D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1.B1.B A A 项偷换概念,原文说项偷换概念,原文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基” ,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C C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汉语英语之间,一些在汉语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

6、学习英语人更重视学习英语” ,没有鄙视之意。,没有鄙视之意。D D 项逻辑错误,原文中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项逻辑错误,原文中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后实现以字养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B文章引用 20 世纪 80 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C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D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2.B2.B 文章提到文章提到 2020 世

7、纪世纪 8080 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市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B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C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3.C3.C 错在错在“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 。从原文看,作者虽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

8、规律和特。从原文看,作者虽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只是讲在对拼音教学法进行反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于汉字教育。点,但只是讲在对拼音教学法进行反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于汉字教育。(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414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4-6 题。题。怀乡的胃怀乡的胃秋风中的张翰事件秋风中的张翰事件向以鲜我们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会发现:数百年前或更为久远的时候,一次极为低沉的感喟或胃部因为渴望而带来的轻微痉挛,这比蝴蝶翅膀的煽动更为微妙的颤栗,也会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溅起无数灵感的风

9、浪。比如东晋时代的张翰吧,他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偶然的梦想和叹息,竟在他之后的千百年来的漫长时间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响:几种简单的江南菜肴和秋风中的淡薄情绪,便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色彩的历史事件,而且这个事件是如此拥有动人的生命力,几乎是带着一种永不衰竭的力量。张翰才思清俊,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张翰像大多数魏晋名流一样,性格放任不拘,他偶然遇上了一个叫贺循的会稽人,便与他一起到了洛阳,张翰以其出众的才情很快得到齐王冏的赏识,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这时的齐王势力如日中天,张翰亦可谓春风得意。但是张翰却对老乡顾荣(彦先)说了这样一番话: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在这种时候,一个人名声越大,他的风险也就越

10、大,那时你想隐退也来不及了,我本来就是一个山林间的人,我已厌倦了官场生活,希望彦先也要三思啊。顾荣执其手,怆然说道:我多想和你一起去采南山蕨,饮三江水啊!张翰把自己的心思对知心友人顾荣说了之后,抬头向南望去,天空一片渺茫之色,飒飒的秋风吹了过来。张翰心中一动:秋天来了,故乡吴中的菰菜、莼莱和鲈鱼早该成熟了吧?用它们来烹饪的菰米饭、莼莱羹和鲈鱼脍,是多么鲜美啊!张翰似乎突然领悟到了某种人生真谛,感叹地说道:人生最重要的是要适志,自由地生活,怎么能为了区区功名而远离故乡呢?于是张翰当机立断:回家。不久发生政治巨变,权倾一世的齐王下了台,这时人们才认识到张翰的隐退是有先见之明的。但是也有人问张翰,你

11、这样任心自适,不求当世,难道你一点也不为自己身后留名着想吗?张翰答道:要身后之名还不如要身前一杯酒呢!张翰事件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秋风、菰饭、莼羹、鲈鱼脍、思乡、适志、见机。这几个基本词汇对中国文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且绵远的。这几个看似平常的词语,因为张翰事件而慢慢显示出神秘的光芒。宋代的王贽在途经张翰老家吴江时写了这样一首诗:“吴江秋水灌平湖,水阔烟深恨有余。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鲈鱼。 ”谓翰度时不可为,故飘然远去,实非为鲈也。如此说来,张翰见秋风起而想念家乡美味,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到了苏东坡那里,东坡对此则另有一番诠释:“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只为莼鲈也自

12、贤。 ”苏东坡认为张翰是一个较为彻底的看透浮世之人,就算他不是因知机而退隐,即使仅仅为了莼鲈而弃官回家,这等洒脱与气度,也堪称大智者了。东坡把张翰的意境向上推了一层。如果仅仅是美食家的选择,那么张翰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断不会如此深远的。因此张翰事件的第二层含义则是:怀乡。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影响力是难以想象的。海德格尔说:诗人就是走在回家路上的孩子。我们在考察张翰事件对后来者的影响之时,发现怀乡的力量如同闪电,时时照亮孤独的异乡人黑暗的天空。唐代诗人唐彦谦在客中感怀中说:“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 ”这月色中的孤寂情绪,以及在异乡对莼菜的回味,可说是中国文人一种较为典型的

13、思乡场景。张翰事件的第三层含义则是见机与隐逸。这层含义可能是张翰事件中最为本质的层面。人们对自身所处之世无法把握之时,他们活下去的重要方式就是要有远见的目光,因为风云莫测的时代,可能随时潜伏着危险,恰如张翰所说的:乱世纷纷,祸难未已!在这样的时候,远见和隐逸几乎是人们保全自己的最为安全的方法了。因此张翰所渴望的几种江南菜肴,后来渐渐成为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隐士的必备佳肴。如果要给中国隐士开一桌标准的菜谱的话,那大概是离不了莼羹、鲈脍、菰饭的,当然也应有张翰好友顾荣所想往的南山蕨和三江水。几种朴素的菜肴被赋予如此微妙的隐选的气质,我们再次品味之时,是否也有了异样的感觉?在研究张翰事件对中国文人所产

14、生的影响时,我们发现:许多慷慨悲歌之士,对张翰的情思都情有独钟,最著名的可能是要数宋代的大词人辛弃疾了。他在词中多次写到张翰及其相关的秋风莼鲈等事,如满江红中的“甚等闲却为,鲈鱼归速” 、 汉宫春中之“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等。至于那首脍炙人口的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则把一个末路英雄的泪水与张翰的秋风之思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这恰恰对应了法国诗人瓦雷里在海滨墓园中所说的那种场景:起风了,只有试着活下去一条路。张翰和众多的中国文人所选择的活路是:回家隐居。人尚未动身,怀乡的胃却早已启程。 (有删节)4下列

15、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第五段,王贽认为张翰归隐不是为了口食之娱,而是他能审时度势;苏轼则认为张翰归隐是因为想念家乡菜的味道。B作者先详写了张翰事件的来龙去脉,为下文一层层剖析张翰事件的含义与影响作铺垫,结尾照应题目及开篇,文章结构严谨。C这篇文章有学者式的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识见深远;有诗人般的语言,行文生动,风格典雅。D这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从张翰因怀念家乡的菜肴而归隐的事件写起,进而深入挖掘,揭示出张翰事件的深层意义。4 4A A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A A 项,项, “苏轼则认为张翰归隐是因为想念家乡菜的味道苏轼则认为张翰归隐是因为想念家乡

16、菜的味道”说法错误,相关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信息在文章第段,应该是苏轼认为他归隐是真正看透了浮世。故选段,应该是苏轼认为他归隐是真正看透了浮世。故选 A A。 )5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独特,请简要赏析。 (5 分)5 5比喻:用长河来比喻历史,用风浪比喻灵感,语言生动形象;比喻:用长河来比喻历史,用风浪比喻灵感,语言生动形象;比较:用感喟和痉挛比较:用感喟和痉挛与蝴蝶翅膀的扇动相比较,说明颤栗的微妙;与蝴蝶翅膀的扇动相比较,说明颤栗的微妙;用典:用用典:用“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的典故写出了张翰事的典故写出了张翰事件对后世文人的深远影响。件对后世文人的深远影响。 (每条两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6结合全文分析,张翰事件对中国文人的深远影响有哪些。 (6 分)6 6体现了中国文人典型的怀乡情感,孤独的异乡人时时怀有乡愁,家乡美味的吸引力其体现了中国文人典型的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