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34473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古典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古典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古典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古典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学(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绪论秦统一中国,政治与文化统一:实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地同域龙图腾-华夏民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文化专制,历时短(近 15 年),秦文学空前冷落:秦统一中国前,有一书、一作家:公元前 239,吕不韦门客撰吕氏春秋。体系完整,广纳诸子百家观点;文学特色:用寓言说理。李斯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富文采、逻辑性。其刻石铭文质实雄壮,对碑铭文有影响。两汉共四百余年,是历史上的昌盛期。秦汉追求宏阔的文化精神,积极向上,颇有建树:秦、汉帝国建立,秦长城,秦兵马俑,张骞通西域,汉大赋“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史记百科全书式记

2、3 千多年中国通史第一节汉代作家群的生成汉作家群生成的原因:1、汉作家受时风影响,接受文学教育:a、官学私学以讲儒家五经为主(诗经)b、诵读辞赋成风朱买臣“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为中大夫”宣帝时,王褒等诵文为太子治病(精神疗法)2、汉代用推荐、考试结合来选拔人才,重品行、学问、文才3、上层统治者喜爱文学,招纳文人a、汉初诸侯王招纳文士:吴王招纳:枚乘、邹阳、严忌,擅长辞赋梁孝王:枚乘邹阳、司马相如,“梁园唱和”淮南王“招宾客著书”-淮南子b、西汉武、宣、元、成帝爱好文学:武帝写诗赋,招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王褒,成帝扬雄c、东汉外戚把持政权,窦宪招纳傅毅、崔骃、班固等4、文化机构的设立乐府

3、搜集各地歌谣乐曲,组织文人创作东汉洛阳东观,文人校书、诗文唱和鸿都门学:灵帝时洛阳设皇家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专习辞赋书画(开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学生多达千人。5、汉代盛行游宦之风:西汉早期-东汉中后期第二节 汉代文学基本态势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扩展,处于历史上升期(少年中国),文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充满豪情:司马相如论赋“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追求作品广大容量、恢宏气势、巨丽之美(孟按:追求巨丽充实之美是上承战国余风,清代姚鼐将中国文学风格分为阳刚-阴柔美。整体而言,中国古典文学以阴柔美为主,阳刚美值得珍视。孟子“充实之谓美”,

4、诗经硕人,左传记楚外交趣事战国策、孟子庄子、汉大赋、史记、李白诗、韩愈文大致归为阳刚美,参日本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战国宴乐渔猎耕战纹铜壶西汉早期错金银云纹铜犀尊,高 34.1 厘米,长 58.1 厘米(文、画互证,文学与文物互证)文人地位变化历程:独立依附再独立相应的,文人心态变化历程:西汉昌盛时,文人感叹生不逢时(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枚皋“为赋乃俳,见视如倡”,东方朔答客难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言语侍从之臣)西汉后期,开始感叹命运东汉衰落期,嗟叹生命短暂、渺小、脆弱:古诗十九首汉代文学主题变化历程:西汉初,贯穿对历史

5、的批判反思(贾谊政论、司马迁史记)武帝一朝,构筑汉代思想体系,以汉大赋为代表的文学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东汉批判精神复活:王充、赵壹等广泛批判神学目的论、谶讳宿命论、黑暗社会、传统价值观人生观(谶 chn 即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预言。纬:纬书,儒生假托圣人制造出的、依附于儒经的各种著作。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说,谶纬是将自然现象神秘化,从而为政治服务)汉代文学的浪漫与现实:汉代与先秦楚文学有很深渊源,西汉初文学有浓郁浪漫色彩东汉后,理性批判精神、文学现实性大大加强,赵壹刺世疾邪赋、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王充论衡“疾虚妄”汉代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相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

6、向互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经学博士,经学大师层出,形成两汉经学(按: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历程: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汉代文学、经学的互动:1、汉武帝设太学(起初太学生千,东汉后期多达万。按:中国历史上首次大学生运动,与太学生太多、无法安置有关),私学遍布各地。-使“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2、汉文学铺张扬厉,许多作品笨拙呆板经学繁琐:一经说至百余万言,解释经书上 5 个字用二三万字,甚至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之义竟至十万言3、汉代部分文学作品有浪漫性,如上层贵族的乐府诗,常有神仙世界画面,人神自由往来。经学虚幻性,以阴阳灾异解说时政,很大程度上已神化

7、。(按:汉人既重视今生物质享乐,也重死后享受,渴望长生不老。这正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形成的土壤、空气)汉画像石升仙图。中为西王母,伏羲、女娲蛇尾相交帛画升天图:仙国-人间-黄泉(研究汉代文化文学可应参汉画像砖、石。王洪震石头的史诗走近汉画“汉画大观园”)4、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创造性,因循守旧汉经学重承袭,墨守成规、抱残守缺5、汉文学总体从繁到简:赋:东汉中期大赋衰微,抒情小赋兴起史传文学:比较史记汉书诗:五言诗短小精练经学在东汉初,兴起删繁就简之风6、经学对文学思潮影响很深:毛诗序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重视诗讽谏教化作用,“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有

8、很浓的“工具论”色彩。汉人以经论屈原及其作品,论赋(按:中国重抒情重表现的文论传统: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以抒情”司马迁“发愤著书”韩愈“不平则鸣”等。参钱锺书在早稻田大学演讲诗可以怨)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变化与分期1、赋汉赋:汉文学最有代表性,介于诗、散文间,韵散兼备;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是一综合文体历程:骚体赋散体大赋(新体赋)抒情小赋散体大赋西汉:枚乘七发标志散体大赋形成,司马相如代表散体大赋最高成就,西汉后期代表作家扬雄。东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其归田赋开抒情小赋先河)(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川居二,可见四川在汉赋史上重要地位)汉代楚辞体、散体大赋大体分工:

9、赋用于赞颂、讽谕;楚辞体重咏物抒情,多抒抑郁之情。2、文叙事文较大发展:史记创纪传体,开传记文学新纪元。汉书体例更完善。吴越春秋是历史演义小说滥觞。东汉出现大量碑文。封禅仪记为现存最早游记政论文承先秦诸子余绪,形式无大突破,多用主客问答展开3、诗产生新的诗体-五言诗:西汉五言诗多见于歌谣、乐府诗;东汉文人五言诗大量出现,张衡、秦嘉等对五言诗发展起积极作用,东汉五言诗成熟,叙事诗有长篇诗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抒情诗典范。七言诗在孕育中。汉代文学四期:高祖景帝,初创期:基本承袭战国余风,政论受战国说辞影响,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散体大赋奠基作七发;楚声诗广为传播。代表作家贾谊、枚乘武帝宣帝,

10、全盛期:散体大赋成熟,司马相如等;史传文学高峰史记;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论文转为本经立义,风格宏富典重;重视“乐府”,大量民歌被采集元帝东汉和帝,中兴期:辞赋第二次高潮,扬雄、班固等;汉书;王充论衡“疾虚妄”(周作人高度评价王充)安帝灵帝,转变期:张衡承前启后,京都大赋抒情短赋归田赋,赵壹、蔡邕、祢衡等辞赋富于批判精神。五言古诗成熟,古诗十九首代表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作家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悲剧,诗文走向华美,预示着伟大的文学自觉时代即将到来第一部分汉赋(文学史二、五章)汉赋多元发生:诗经手法:赋直接的反复铺陈楚辞:不歌而诵;文风铺张恣肆战国策:文风夸饰铺张诸子散文:设为问答,以对话展开荀子

11、赋篇:咏物;韵散相间、句法整齐汉赋历程: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赋随时变:六朝骈赋唐律赋宋文赋(清代股赋)(按:辞赋在中古为主流文体)骚体赋:受楚辞影响,“兮”字句,抒情,诗味儿浓,较短小散体大赋:句式参差不齐,韵、散相间,散文化色彩浓;篇幅长,结构宏大;咏物叙事;手法铺张扬厉,辞藻繁富,穷形极相描写事物;主客问答展开;“劝百讽一”“曲终奏雅”套式(作家讽喻的主观意图与读者读后印象构成矛盾。结尾点明主旨与讽喻)抒情小赋:短小;抒情言志;一般不用问答体、韵散相间,多通篇用韵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一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贾谊:西汉初政治家、思想家、散文家、赋家。赋代表作:骚

12、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鵩鸟赋:人鸟问答。富于哲理性,写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有道家倾向: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枚乘:著名辞赋家。代表作七发:标志汉散体大赋正式形成,形成文学史上“七体”(张衡七辨、曹植七启等)七发:李善“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楚太子有病吴客探病:吴客探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富贵病,百无聊赖,精神空虚。再谈对策:激励太子,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爱、渴望。1、欣赏“天下至悲”音乐(悲为美,日本文学“物之哀”)2、品赏“天下至美”饮食3、乘“天下至骏”车马驰骋天下4、享受“天下靡丽皓侈广博”游乐这一切,太子都不感兴趣5、享受“至壮”田猎6、

13、领略江涛“天下怪异诡观”-名段(富力量美、速度美,冲击、震撼人心)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绘神奈川外的巨浪太子略有兴趣,但仍无动于衷高明人士畅论天下精微、万物是非,致“天下要言妙道”太子终于痊愈振作(短、曲终奏雅)(按:曹操读陈琳檄文治头风病,唐李华以文治风病目疾,杜甫。精神心理治疗)艺术特色:1、节奏感强:螺旋式发展,层层上升,一浪高过一浪,到“要言妙道”则戛然而止。2、描写淋漓尽致。观潮:从形貌、动态、气势、声威多方描写,写涛的到来从远到近,由小至大,层层铺叙。富想象力,让人激动3、语言美:整散兼具、长短交错。以整齐“四六句”为主,短的仅一字,长的 14 字(此亦天下之靡丽皓侈广博之

14、乐也)。辞藻繁富,多比喻、叠字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汉武帝时文学繁盛:有庞大文学侍从群,作家作品多,题材广,艺术性高。东方朔答客难。枚皋赋 120 篇,失传司马相如:著名辞赋家,存赋 6 篇,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骚体赋,以景写情,幽怨深婉,情味隽永,为宫怨文学之祖)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少好读书,学击剑/游梁作子虚赋/相如归蜀(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夜亡奔相如/家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一钱不分也!”/相如与俱之临邛,买酒舍,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不得已,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按:古巴蜀为中

15、原之边缘区,受正统文化影响小;又是移民区,各种文化交会,川人多敢为人先、冒险。如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刘师亮、郭沫若等,川人出川,往往前途不可限量)武帝继位后,偶读子虚赋,称赏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武帝召相如。相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作上林赋/相如口吃而善著书,身居仕途却不慕官爵。患消渴疾(糖尿病)辞世司马相如劝谏君主,富社会责任感。第三节 子虚赋、上林赋 子虚赋、上林赋写作时间不一,但其内容、构思一贯,结构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 虚构子虚、乌有、亡是公,分别讲楚、齐、天子畋猎及各自看法,构成作品骨架。 子虚赋写楚臣子虚使齐,齐王盛待,邀其打猎。子虚访乌有,亡是公在座。子虚先讲齐王打

16、猎之盛,再在齐王面前夸耀楚王游猎云梦盛况(夸:饶乐。斗口)写饶:七泽。云梦泽是其中小小者,却有九百里,中有山山:总分顺序,形,偏旁-山、阝土色彩斑斓,偏旁-土、金石色彩,偏旁-玉、石山之东:偏旁-草。花草植物王国山之南:总分(高、下)总。偏旁-草山之西:外中内:动植物。偏旁-水、草山之北:上下。偏旁-木;虫、鸟、豸等。以动物作结,与下文打猎紧扣,逻辑严密)1、分类、空间顺序,空间艺术:咏物,写物之丰饶-“饶”,富于绘画性,以空间为叙述框架,可无限增添物象。2、同类事物、名词归在一起,物象、名词密集繁多,世所罕见。“字林”(自信-堆砌呆板枯燥)赋家多为语言学家、词汇学家。3、静态咏物二、写打猎-突出“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